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之间的辩证关系 PPT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之间的辩证关系 PPT


1.提高自我法律意识,做到学法、守法、用法、护法,依法规 范自身行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法治的实现;
2.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引导பைடு நூலகம்边的同学, 起先锋模仿带头作用;
3.正确认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之间的辩证关系,做到“心中有 德行中有法”。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两高报告中指出现在的社会 强调法治使大家有一些误解:
①认为什么问题都可以到法院解决,如此造成片面的过度司 法化。比如有一些小额财产纠纷或者当事人彼此之间因合 同信用未履行、未兑现产生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本应是行 业协会可以出面解决的。这些协会现在没有发挥出应有的 作用,这牵扯到社会的发育,怎么分担矛盾解决的渠道问 题。
我国因从以下三个层面上促进法治与德治的结合:
1.实现法治与德治的结合必须从源头和过程入手。要在立法环节 开始就真正体现社会 普遍的道德要求,同时要在司法实践环节中紧紧依靠社会成员的 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
2.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实现途径在在于提高公众法治精神,促进 道德的秩序化。
3.法治与德治的结合关键在于“治党”和“治政”。国家公职人 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对此有重要作用。
三、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的辩证关系
“法治”是他律之治 “法治”是惩恶之治 “法治”是事后之治
“德治”则是自律之治 “德治”是 扬善之治 “德治”是事前之治

“法治”与“德治”相互配合和支持

“法治”与“德治”都是实现国家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需要和保障
1.二者产生的历史条件不同。德治是通过道德规范治理国家,而社会 主义法治是在执政党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产生的 2.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同。德治是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和社会舆论之中, 而法治是通过明确的法律条文、规范性文件来约束公民,法人的行为, 明确告诉人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3.二者实现的方式不同。德治的实现主要依靠社会舆论和教育的力量, 依靠公民的思想觉悟、良好的道德修养,也就是依靠非强制力的手段 去实现,而法治最主要的是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 为,通过国家强制力,通过对违法者予以应有的法律制裁来保证法治 的实现。
目录
1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实质
德治 法治
2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辩证关系
1.德治法治的由来及影响 2.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辩证关系
3
如何把握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国家 大学生
一、德治与法治
德治是中国古代的治国理论: 第一、要求统治者集团以身作则,注意修身和勤政,充分 发挥道德感化作用。 第二、重视对民众的道德教化,“为政以德”,德主刑辅。
法治是一种正式的、相对稳定的、制度化的社会规范。
以德治国,就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理论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 本要求,以职业道德、社会道德、家庭美德的建设为落 脚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 律体系相配套的社会主义思想体 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 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
德治的出现要追溯到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没有国家和法 律。他的秩序是通过原始习惯来实现的。
原始习惯是原始人在长期共同生活中自发形成的,代代相传,成为 了调整各种社会关系的权威而有效的社会规范。原始习惯一般以血 缘为纽带,以属人为原则,依赖于氏族或者部落首领的权威、传统 的力量和社会舆论保证实施,主要靠社会成员自觉遵守.
4.二者包含的内容不同。德治所涉及的内容,几乎含盖了公民一切社 会生活、社会活动。既包括了法律规范所调整的范围,也包括了法律 规范所调整不到的范围。

1.法治和德治同属上层建筑。法治属于政治文明范畴,德治属于精 神文明范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法律和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 部分,二者的物质基础是共同的,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 想和行为的一种重要手段和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则。 2.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根本目的和使命是一致的。我国实行依法 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保证人民群众真正当家作主。 3.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是一致的。德治的基 本原则是维护全体公民的整体利益的集体主义原则。这个原则是从 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并在保证 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而法治的基 本原则也是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②现在中国法官判案尤其基层法院判案数量达到了令人惊讶 的地步,一点小事都到法院打官司,浪费司法资源,不是 一件好事。
•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法,依法治国是基本方 略,法治具有根本性、决定性和统一性,它强调 对任何人都一律平等,任何人都必须遵守法律。 • 德治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以德治国就是通过 在全社会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 主义道德,对不同人群提出有针对性的道德要求。


以德治国为依法治国奠定了
思想基础
01
02
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1 月10日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明确 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制 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 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
这种依靠原始原始习惯,社会成员自觉遵守来维持部落关系的方式就形同于德治。
随着生产的不断增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使私有制度和“私有权观念”产生, 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差距。这导致了原始社会更加严重的利益冲突和贫富对立。
原始氏族制度和习惯无法这种新的形势了。这种靠传统力量和社会舆论实施,成
员自觉遵守的原始习惯已经过时。原为酋长、部落首领的人物逐渐变成了富有的作为 剥削者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必然要制定代表他们意志的法律,利用法 的强制性来约束被统治阶级的行为。 他们整理原来共同遵守的习惯为法律,只是这时的“习惯”还有原来的影子,但 加上了统治阶级的意志,有利于他们的规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