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源县旅游资源环境调研报告第一篇渭源县概括一、渭源县地理概况:渭源县是古老渭河的发源地。
其位于甘肃省中南部。
隶属于定西市,为定西市所辖七县之一。
总面积2065平方千米。
共辖8镇8乡,总人口35.01万人,海拔在1930米-3941米之间,年平均气温5.8℃,年平均降雨量507毫米左右,无霜期157天。
境内分为北部黄土梁峁沟壑干旱区、中部浅山河谷川(塬)区、南部高寒阴湿区三种类型。
渭源县北靠定西市安定区和临洮县,东接陇西县,南连漳县,西与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卓尼、临潭和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康乐县接壤。
二、渭源县历史概况:渭源县是古老渭河的发源地,也是黄河上游古文化发祥地之一,秦始皇统一后公元前205年设立县制,名首阳县,归属陇西郡,公元551年的西魏改名渭源县。
境内融汇了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三大古代文化,源远流长,文化灿烂。
它是中国古丝绸南路的必经之地。
丝绸南路由汉代长安出发,沿渭河西行,经渭源,最终入河西走廊。
县内有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的全国独一无二的悬臂式纯木拱桥灞陵桥、葬有孤竹国二圣伯夷和叔齐的首阳山、鸟鼠同穴渭水源、秦长城遗址等渭河流域丰厚的文化积淀。
历代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诸多手迹。
三、渭源县旅游资源概况:渭源县地处西秦岭末端向北部黄土高原过渡区,地形地貌复杂多样,自然风光奇丽秀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构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
现已开发出旅游景点16处,有渭河源国家级森林公园莲峰山、十里“画廊”天井峡、云端仙境太白山、“陇原香格里拉”双石门等自然景观,也有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的全国独一无二的悬臂式纯木拱桥灞陵桥、葬有孤竹国二圣伯夷和叔齐的首阳山、鸟鼠同穴渭水源、秦长城遗址等渭河流域丰厚的历史积淀。
近年来渭源县建设生态旅游,治理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
第二篇渭源县旅游资源环境分析一、渭源县旅游发展现状渭源县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资源和浓郁深厚的历史人文资源。
渭源县旅游产业起步于1993年,在历届渭源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和不懈努力下,全县现已开发出16处景区(点),具有一定规模且对外开放的有:首阳谒圣、天井幽谷、太白云海、双门踩浪、夷齐古冢、灞陵观潮等6处景区。
AA级景区有老君山—灞陵桥公园和会川马铃薯洋芋园区。
近年来,渭源县先后提出了“统一规划、先易后难、分步开发、突出重点”的开发建设方针,制定了“景点建设、宣传促销、接待服务、产品开发”开发策略,同时提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投资导向。
截至目前,累计投入旅游建设资金2.9亿元,改善了旅游环境,旅游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配套服务体系,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年接待游客量逐年上升。
2007年,接待游客15.1万人(次),实现经济效益4530万元,农民人均收益138元;2008年,接待游客18.1万人(次),同比增长19.9%,实现经济效益5430万元,同比增长19.8%,农民人均收益161元,同比增长16.9%。
2009年接待游客21.8万人(次),其中接待红色旅游游客1.2万人,同比增长20.4%,实现经济效益6518万元,同比增长20%,农民人均收益196.42元,同比增长22%。
2010年预计各项旅游指标将继续以18%至20%的速度增长。
二、渭源县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旅游促进发展”是世界公认的结论。
现今旅游业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产业之一,在我国许多地方旅游业已被视为支柱产业,对拉动经济增长、提高居民收入起着重要作用。
我认为渭源县旅游存在以下问题:1、渭源县对旅游业的对入力度太小。
在三下乡中,我们甘肃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社会实践小分队对渭源县旅游业进行了调研,发现当地的旅游投入太过简陋,整修不利,例如:我们在莲峰山调研中发现很多上山道路的台阶破损,不利于游客生命安全。
2、缺乏科学的旅游规划。
规划是龙头,是旅游保护、开发和发展的指南针。
首先,我觉得渭源县旅游景点太过分散,政府应该“改点为片”在三下乡过程中,我们走访旅游景点,各景点分散,我们步行都需很长时间。
其次,渭源县旅游没有形成系统化,专业化。
例如:我们在莲峰山上走访,发现好多游客不用买门票,究其原应是该旅游景点位于两村庄之间,而售票点设在下面村庄,因此,门票的售卖率低下。
3、旅游发展资金短缺。
资金短缺是制约旅游发展的最根本因素。
我觉得渭源县投入旅游发展的资金较少,没有形成良性的旅游发展投入机制,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不大,因而向上争取旅游发展资金的份额较少,也就更谈不上对民间资本的吸引力了。
4、旅游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在采访一位当地的村支书时,他说道“我们这个县是贫困县,好多有文化的人都不到这里,自然发展不上去!”人才是首要的生产力。
我感叹,没有资金,没有投入,就没有人才,就没有科学的规划,这样搞起来的旅游业能成吗?这种情况将直接影响和制约旅游业的发展。
5、渭源县没有专业的旅游产品开发企业,除农业产品外,其他旅游产品几乎是空白,在社会实践结束时,我本想买一些纪念品,却发现当地的旅游产品买不到,只能买到农副产品,这也降低了渭源县旅游业的吸引力。
6、景区内部开发和配套服务设施不足。
渭源县旅游产业起步早,在五年前我去过莲峰山,我发现景区外围环境明显改善,但很多设施陈旧。
因财政投入力度不够,旅游业本身投资回报周期长,吸引投资有难度,致使景区内部开发相对滞后,景点建设仍以天然自然景观为主而缺乏人文景观映衬。
同时,景点品位与服务不相适应的矛盾突出。
缺乏能供游人吃、住、娱为一体的较高档次服务设施,不能满足旅游需求。
7、宣传力度有限,景点知名度不高,客源市场不广。
从现有知名度来看,渭源县渭河源、首阳山等景点在省内知名度不高,区域竞争力不强。
旅游宣传促销资金不足,缺乏整体联动,难以达到招徕游客的效果,存在淡季消极观望、旺季坐等客源的现象。
游客主要以兰州、天水和周边市县(区)为主,游客覆盖面小,客源市场狭小,难以形成旅游热点。
在调研过程中,游客稀少,大多都是本县游客。
8、是旅游接待服务有待规范提高。
旅游相关从业人员整体文化水平不高、工作经验不够,专业旅游管理和经营人才缺乏,不能适应旅游业大发展的需要。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餐饮业普遍卫生条件不够清洁,涉旅人员的服务水平、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规范和提高。
9、管护不力,景区内生态环境保护不到位。
目前,渭源县各景区内仍然程度不同的存在着放牧、采挖野生药材、捕猎野生动物、采砂采石、随意丢弃垃圾等破坏景区生态环境的行为。
在我们调研过程中,我们看到:当地以放牧业为主,到处可见牛羊群在山上吃草。
首阳山上垃圾很多,我们社会实践小分队对景点垃圾进行为期一天的清理。
为当地景区做出一份贡献。
三、浅谈对渭源县旅游产业发展的几点意见:1、要强化政府主导,优化旅游发展整体环境。
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应该认真研究现代旅游业发展的特点、规律,充分考虑旅游经济投入、产出的特殊性,强化分析研究,不断完善措施,在政策、资金、体制上提供保障,在项目、技术、人才上予以支持,紧紧围绕全县旅游产业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行业管理,不断优化渭源县旅游产业发展的整体环境。
2、要突出市场运作,推进旅游产业市场化进程。
渭源县旅游产业的发展,要进一步完善旅游项目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想方设法引进外来资金,千方百计筹集社会闲散资金参与旅游开发,形成市场化的投资机制。
加大旅游投入,调动全社会投资旅游产业的积极性,大力推进渭源县旅游产业市场化进程,实现以旅游产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进而以经济建设带动旅游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发展之路。
3、要实施品牌战略,开发生态旅游精品景区。
我觉得渭源县旅游业有独特的源头文化和优越的自然资源,应该深入挖掘、整理、弘扬渭河源丰富的文化内涵,并用其包装景点,提升品位,形成品牌。
出打造一批旅游精品区,并通过传媒,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影视传媒,以大禹导渭、伯夷叔齐采薇隐居等历史传说和富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故事为题材,创作影视作品,提升渭源县旅游景区品位和社会知名度。
4、要健全产业链条,加大旅游商品开发力度。
渭源县应该紧紧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开发出有地方特色的适合游客休闲度假、便于携带的旅游产品投入经营。
鼓励和扶持各类协会、个企经营商开发马铃薯和南山放养虫草鸡,深加工食品。
渭源最具代表性的旅游纪念物,挖掘民间剪纸、刺绣、雕塑等,开发民俗民族旅游商品。
5、要规范行业管理,营造旅游发展良好氛围。
在继续完善旅游管理相关制度的基础上,以科学方法加强对旅游业的专门统计工作,不断壮大旅游人才队伍,以人才为支撑,努力提高旅游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加强景区管理,加大执法力度,严禁一切破坏风景资源的行为。
努力提高全县发展旅游的意识,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和支持旅游开发,营造有利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6、要突出策划。
做好规划,紧密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策划好具有博兴特色的旅游规划;选好名称,依托“渭河”、“首阳山”等闻名的景观、发挥优势,借名传名;探索路子,走出一条社会认可、百姓认可、操作性强的发展模式。
7、加强旅游队伍建设。
要着力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引进和培养一批职业经营人才和专业人才。
建立完善旅游人才考核与激励机制,制定吸引旅游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优惠政策。
8、加强与周边旅游城市的关系,推进旅游共赢格局的形成。
实行整体旅游促销战略,积极推进区域联合,特别是推进与周边县市旅游资源关联度较高地区的联合,互通信息,携手促销共赢。
迅速挖掘省内客源市场,拓展省际客源市场,促使我县旅游业形成一个良好的发展格局。
第三篇后记为期十天的三下乡,给了我很多,让我恋恋不忘。
那里的人,那里的山,那里涟漪的水。
我已是第三次来到渭源县了,很喜欢那里的山水。
渭河,这个在华夏大地上默默流淌了几千年的老人,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开始,养育了千万的子孙。
在这渭河的源头,我站在它的旁边,轻轻抚摸着它,这生命的孕育者,文明的见证者,慢慢淌过我的指尖。
渭源,是那么的温柔,那么的轻盈,我喜欢这里,喜欢这似江南而胜于江南的渭源。
来到莲峰山上,看见这郁郁葱葱的大山,心中感慨了。
还是那个五年前的莲峰山。
踏着旧旧的石阶,沐浴清晨的阳光,心怀那颗虔诚,蓦然前行。
山庙前倒是干净了许多,那几颗挺拔的松树倒是亘古不变,松塔挂在树上,像是一个个人生果娃娃。
不过,几许失望涌上心头,那时的太极门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具有现代气息的“古式建筑”,深深的朱红刺痛了我的眼睛,也刺痛了我的心。
为什么要修成这样?改变古风?原始的气息难道抵不住现代城市化的进程?那厚重的太极门,那我深爱的中国古风!路还是那条要跳跃着走的路,但,那风却不是当年的风!再往深走,鸟啼花香,栅栏山道,我领略到了它的美,灵性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