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构造地貌
构造运动的实例
格陵兰:与欧洲之间的距离在47年中(18231870)增加了420米。 喜山:300万年上升6000米,在北坡4000米处 发现海洋鱼龙化石。 泰山:100万年升高了500多米,平均1mm/2年
阿尔金断裂造成的水系向同方向 偏转现象(卫星图片)
San Andreas Fault
挤压型边界
安地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地缝合线型:两大陆板块汇聚时相碰,发生强烈的大规模的水
平挤压,褶皱成巨大的山系,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
转换断层型边界
又称平错型边界
两板块大致在水平面上错动,不发生扩张或聚合,因
此并无板块的新生或消毁。沿此边界有地震及构造变形。
提纲
一、概念
二、全球构造地貌
(2)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说
• 地学界对陆地与海洋的成因一直有两种观点: 活动论和固定论。 • 20世纪初德国学者魏格纳首次提出大陆漂移 学说,解释海陆分布,活动论的代表。
大陆漂移说的提出
最初主要建立在
大西洋两岸地形
有较好的拼合关
系的基础上。
大陆漂移说的内容
现代地球表面的各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是一个 统一整体,称联合古陆(泛大陆)。 根本不存在大西洋、印度洋,而古大洋是一个统 一的大洋,称之为泛大洋。 泛大陆在侏罗纪开始分裂,分裂的陆块各自漂浮于 海洋地壳之上移动,直至今天的位置。
按构造地貌的规模可以分为三个等级
第一级:全球构造地貌
(动态构造地貌)
第二级:大地构造地貌 第三级:地质构造地貌 (静态构造地貌)
提纲
一、概念
二、全球构造地貌
三、大地构造地貌
四、地质构造地貌
1、大陆与大洋的概况 (1)大陆特征
大陆是高出海平面的陆地,其内部高低起伏不平且
差距较大 最高: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m) 最低:死海盆地为-399m,二者高差为9247m
圆形,直径1—5km左右。
深海平原的基底是起伏的,只因覆盖了厚层堆积物
后才变得平坦,如果洋底缺乏或只有很薄的堆积时,
则被深海丘陵所代替,这些丘陵分布很广,如在太平
洋占了洋底的80%。
3、大陆-海洋过渡区巨地貌
(1)岛弧-海沟-边缘海盆地 • 岛弧:大陆边缘连绵呈弧状分布的一长串岛屿。 主要由钙-碱性火山岩和深成岩组成,有较 强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岩石圈的各个板块在软流圈上缓慢飘移,碰到其它
板块时就互相挤压。在洋脊处板块扩张增生,海沟处
压缩消亡,以保证地表面积不变。
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来自地球内部的地幔对流。
地幔热对流,由于地幔对流,上升流处为洋脊,下 降流处为海沟,其间岩石圈板块,象驮伏在传送带 上,向两侧运动。
板块的边界类型
扩张型边界
2、大陆与大洋成因
(1)地壳均衡说 陆壳: 上层:沉积岩(变质岩),厚度为0-15km 中层:花岗岩层,厚度为10km 下层:玄武岩层
洋壳 上层:松散沉积层(很薄) 中层:火山岩层 下层:玄武岩层
由于固体地壳在熔融状态的地幔之上,好似
水面上的冰块一样。地壳厚的地方突出地表
大陆内迁移,不能远涉重
洋。
中龙(C-P淡水生活
的爬行动物): 巴西
(南美)、南非 -P湖沼地层均有。 舌羊齿(一种陆生古植 物)的化石常出现在澳 大利、非洲、南美、印 C
度。
这些化石只能说明大陆之间曾一渡有过陆地联系。
大陆漂移说认为当时是联合古陆,因此有相同
的陆生生物化石是很正常的。
反对者提出“陆 桥”说,由条岛状 陆地连接各大陆, 而后沉入海中.
张 家 界 峰 林
张家界
张家界天子山
2、单斜岩层的构造地貌 地壳运动使岩层水平产状发生变动,形成倾 斜的岩层。向一个方向倾斜、倾角一致的岩 层状态称为单斜构造。单斜构造常见于被破
坏了的背斜和向斜的翼上。
移动的前缘受阻力而弯曲
形成山脉,如安地斯山脉。
移动的后方于拖曳留下破
碎的小陆块形成岛屿,如马
达加斯加岛。
大陆漂移的证据
• 最初使魏格纳萌发大陆漂移说思想的是大西洋两
岸地形可以较好地拼合在一起这一现象。
进一步分析发现,两岸的古生物、地层、构造等方
面的也都存在密切联系。
非 洲 南 美 地 形 吻 合
2、大洋区 (1)大洋中脊
洋中脊是洋底扩张的中心和 新地壳产生的地带。热地幔 物质(熔融岩浆)沿脊轴不 断上升,凝固成新洋壳,并 不断向两侧扩张推移。
洋脊的特征:
洋脊是地温高,软流圈 上隆的地段 地壳薄
重要地震带,震源浅而
频繁
同位素年龄测定,海底
岩石的年龄由近洋脊向
远离洋脊依次变老
(3)大陆坡
向海一侧,从陆架外缘较陡地下降到深海底的斜坡。
大陆坡
有如下特征: ① 呈明显的坡折。 ② 坡度各地不一,一般为3-6°,构造活动强烈的 地区可达15-20°,甚至超过50°。 ③ 总体形态呈阶梯状,由阶梯状断裂形成。 ④ 是洋壳向陆壳过渡的地区。
提纲
一、概念
二、全球构造地貌
三、大地构造地貌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的概念 岩石圈在固体地球外层并不是一个整体, 它被大洋中脊的许多断裂分割,这些被分割 的呈块状的岩石圈称为板块。 板块内部是一个相对整体,它可以在软 流圈上滑动,造就了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和许 多地貌形态。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固体地球在垂向上可划分为物理性质截然不同的两 个圈层——上部刚性的岩石圈与下部塑性软流圈。 岩石圈又可划分为大小不一的板块。板块之间以洋 脊、海沟、转换断层及地缝合线为界。板块边界是 地震、火山、构造活动集中的地带。
世界各大陆而言:南极洲地形最高,平均海拔2200
米,欧洲及大洋洲地形最低仅为340米
1、大陆与大洋的概况
(1)大陆特征
主体 >500m山地和高原 200至500m丘陵 < 200m平原和盆地 占大陆47.82% 26.8 % 25.38 %
(2)大洋特征
组成 :大陆架、大陆坡、洋底 水深: 平均深度3800m 3000至6000m, 占全球面积54.7% 占大洋面积77.2% 地形起伏比陆地大,马里亚纳海沟-11034米,夏 威夷的冒纳罗亚火山4170米,高差约15000米 主体: 洋底
艾里(1855)则认为:地壳下的均衡面不是一
个“浮”着的,地壳象是漂在海面上的冰山, 露出海面较多的冰山必定在水里浸没的越多, 所以高大山脉必定有插入地幔的深“根”。
• 而实际情况是,地壳 下面的均衡面既是起 伏的,同时物质又是 不均一的。实际地壳 均衡63%是艾里模式 来成,而37%由普拉 特模式进行。
三、大地构造地貌
四、地质构造地貌
三、大地构造地貌
1、大陆区 (1)褶皱山系 (2)断块山 (3)褶皱断块山 (4)断陷谷和断陷盆地 (5)大陆裂谷
喜马拉雅山脉
太行山
地堑:渭河河道
科罗拉多大峡谷
东非大裂谷,纵贯非洲东部,全长约6400KM,在非洲大陆上
长约4000KM。它包括一系列南北向裂谷和湖盆,沿线多高大火 山:如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山,地震亦频繁。
板块相背移动、 逐渐分离,又称 为分离型或增生 型边界。
挤压型边界
也称为破坏型边界
板块相向移动、逐渐聚合 两个板块汇聚、消减的地方。
挤压型边界
海沟、岛弧的形成
岛弧海沟型:洋壳与陆壳相接触时,两板块作相向运动,洋 壳俯冲入陆壳之下消亡。此边界有强烈的地震、岩浆活动; 俯冲的洋壳常形成深海沟,抬升的陆壳常形成岛弧和海岸山 脉。
生物学家假设的陆桥
地层与构造连续 从北欧挪威向西南沿伸,
通过苏格兰的一条加里东
褶皱山系(S未形成)在
大西洋东岸消失后,又在
西岸纽芬兰,加拿大出现,
如果把大西洋关闭,褶皱
带正好连接在一起。
古冰川证据
南美、非洲、印度、澳大利亚,这些现代气候和地
理位置完全不同的地区,广泛分布古冰川的痕迹
如果用固定论很难解释,如印度发现古冰川痕迹,
越高,插入地幔越深;反之,地壳薄的地方 插入下部地幔越浅,地表相对高度越低。这 就是地壳均衡。
英国学者普拉特(1854)认为,在地球某 一深度上“浮”着的地壳,密度是不均一的, 但地壳下有一均衡面,这个面是一个平面。 为了保持均衡,均衡面以上,密度较小的地 段,地势就高;而密度较大的地段地势较低。
貌类型。
方山与桌状台地 • 当构造高原或台地经流水长期侵蚀后,往往 被切割成面积较小的方山。其特点是顶平坡 陡,远望如城堡和山寨,如粤北仁化县的丹
霞山,是典型的方山地貌。
方山与桌状台地
方山
桌山
南非开普敦
丹霞山
丹崖赤壁
赤壁
• 如果方山再被流水分割,则形成面积更小、 形态高尖的石峰、石柱、石针和狭长的石 岭、石墙。它们往往成群分布,故又称为 峰林地貌。景观奇特,是很好的地貌旅游 资源。
--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
出现,1965年,英
国地球物理学家布 拉德用计算机以数 学模拟的精确方法, 对两岸地形拼接。 拼接结果两岸吻合 误差<1°。
如此好的吻合关系完全证实了两岸陆地曾经联为一体的设想。
古生物的证据
古生物学家早就发现,
现代远隔重洋的一些大陆
之间,古生物面貌有着密
切的亲缘关系。
而陆生生物只能在本
深海平原水深一般为4000-6000m,地表平坦,
坡度极小,平原上堆积着厚约200-1000m的深
海堆积物,其中有浊流物(粘土及沙)、深海
软泥(组分中生物含量超过50%),深海粘土
(包括含Pe,Mn成分的褐色粘土及红色粘土)
及深海火山碎屑物(火山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