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构造地貌(修)
第三级:地质构造地貌——指由断裂、褶皱和火山等小规 模内力作用形成的某一局部的小型构造地貌形态。有的
是地质构造经外力剥蚀出露的产物。如火山,单面山, 向斜谷等。
第一节 全球构造地貌
• 地球的形状(既大地水准面的形状):是指包
括水圈在内的整个地球在自转和重力作用下呈现的外形——比较 接近椭球体(扁率1:298)
– 普拉特(Pratt):主张所有地块都浮立在同一深度的均衡面 上,但是各地块的密度不等,上升得高者(即高山)密度小, 下沉得低者(即低地)密度大,结果各地块的总质量相等,仍 可维持平衡。
– – 艾里(Airy):则认为各地块密度相同而厚度不同,故高山上
升得高,而底部也下沉得深,形成山根;低地上升得低,底部 则下沉得浅,故均衡面是有起伏的。在同一底层之上,各地块 厚度不同,但彼此仍旧可以平衡。
第二章 构造地貌
• 构造地貌(内营力地貌):主要是由岩石圈构 造运动造成的地表形态。即通过地壳变动、 岩浆活动和地质构造所形成的地貌。
按构造地貌的规模可分为三级:
第一级:全球构造地貌——大陆和大洋。地球表面最大一 级地貌形态,它主要由地球内部物质对流运动形成。
第二级: 大地构造地貌——大陆和海洋中的大的地貌形态 和地貌单元,如大陆上的褶皱山脉、大型拱起高原,洋 底的洋中脊、海岭和深海平原等。是板块运动形成的大 地构造的表现。
大地构造地貌的分类
• 一、 陆地区大地构造地貌 • 二、大陆边缘构造地貌 • 三、洋底构造地貌
• 一、 陆地区大地构造地貌
• 陆地区大地构造地貌反映了陆壳漫长的演变历史,主
要受新生带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运动的影响,但也包括了早期构造活动影
响的遗迹。
• 陆地区大地构造地貌分区:
• (一)、板块边界构造活动带的构造地貌 • (二)、板块内部构造活动带的构造地貌 • (三)、板块内部稳定区的构造地貌
• 证明:P5图2-1 • 原因:大地水准面微微起伏的特征,可能是地幔内部物质
差异的表现,也可能是地球内部对流运动导致的。
二、大陆与大洋
• (一)大陆与大洋的基本形态特征
内部起伏都很大: • 1、大陆 最大高差为9242米,平均高度为850米。 • 按占大陆面积的比例依次为山地、丘陵、平原、洼地。 • 按各大洲平均高度,最高是南极洲,最低为欧洲和大洋
(一)、板块边界构造活动带的构造地貌
1.新生代褶皱山带
• 2.大陆裂谷带
1.新生代褶皱山带: 成因:新生代板块的碰撞/俯冲作用形成的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带;
环太平洋褶皱山带。
地貌特征主要有: 呈长条状巨大山系;地和环共长4.7万多公里. 构造活动强烈,有频繁的地震,和火山活动。地层被强烈地褶皱,多形
成复向斜和复背斜;断层多为逆掩断层,地层被推覆;P307图6.2
2).大陆裂谷带 成因:它与洋脊裂谷相同,都处在地球内部物质对流上涌的张裂地
州; • 2、 大洋 最大高差为15000米,平均深度为38000米。 • 按占大洋面积的比例依次为洋底、大陆坡、大陆架。 • 按各大洋平均深度,太平洋最深,北冰洋最浅。
• 关键点:高差、平均高度(深度)、占面积比例、最高 (低)
(二)大陆与大洋的地壳基本特征
• 1、大陆(高出海平面的陆地)——占地球总面积的29%。大陆地
• A、板块的概念:岩石圈在固体地球外层基本上是连续
分布的,但它不是一个整体,他被大洋中脊的许多断裂分割,这些被 分割的呈块状的岩石圈称为板块。板块可以在软流圈上滑动,板块运 动就造就了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和许多地貌形态。
•
• B、勒比雄将全球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
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除太平样板块完全属洋壳构成外,其它五个板块范围兼包陆壳和洋壳 部分。板块之间的边界活动带是由三大构造活动带组成。
C、板块的运动:
板块有三种不同的运动方式: 相被运动: 例如,洋脊裂谷带的生成反映了两 侧洋壳板块的分离。形成于张应力。
相向运动 : 例如,碰撞喜马拉雅山突出反映了 两侧陆壳板块的碰撞过程。俯冲带环太平 洋大陆边缘主要反映了洋壳板块与陆壳板 块的汇聚。形成于压应力。
相切运动: 例如,圣•安德列斯断层。形成于 扭应力。
– 2、事实:动态均衡理论——地壳厚度是不一的,密度也是
不均一的(根据W.汉斯克的意见,实际地壳均衡63%是艾里模式 来成,而37%由普拉特模式进行)。 任何部分发生比重上或体积 上的改变,则会造成地壳均衡的调整,既地壳均衡异常。地壳由 老的均衡向新的均衡不断发展。这种均衡运动的根本动因是地球 内部的物质运动,它就是大洋与大陆形成的根本原因。
• 关键点:面积、密度、厚度、岩石性质
(三)、大陆与大洋的成因
– 地壳均衡理论
– 1、静态均衡理论:*地球形成了高大的山脉后,为何会不再下 沉到原来的位置?
– 十九世纪中叶,学者认为高山和它周围的地壳都立在一个浮 动面上彼此平衡。原因是地壳的每一部分有不同的比重或不同 的体积。本学说又分为两种说法。P8图2-4
*诱发地壳均衡异常的原因: 外部原因:地表修建水库或湖泊消失;冰盖消失。 内部原因(根本动因):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引发
岩石圈的运动形成大洋和大陆,进而形成各种大地构 造地貌和地质构造地貌。
第二节 大地构造地貌
• *大地构造的成因:板块构造学说 • 在20世纪初德国学者魏格纳首次提出
大陆漂移学说,解释海陆分布。但由于种 种缺陷一直没有被接受, • 20世纪中叶,由于深海钻探的发展,大 洋研究的深入,发现海底扩张。在海底扩 张和大陆漂移的基础上,提出了板块构造 学说。
壳密度小(2.7g/cm3)、厚度大(平均33公里)。表层为沉积岩、变 质岩和火山岩,其下为花岗岩质的基础,再下面为从洋底延伸而来的 玄武岩质层。 • 2、大洋 • 1)大陆边缘(洋底与大陆之间的水深小于3000m的过渡地带)——占 地球总面积的16%。大陆边缘的地壳具过渡性质,大部分地方接近陆 壳。 • 2)洋底(水深一般超过3000m的大洋底部)——占地球总面积的55%。 洋底地壳密度大(2.9g/cm3)、厚度薄(平均7.3公里),由玄武岩 质构成,覆薄层深海沉积物或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