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病理学教研室龙捷•电话:37103237 (A1-637)•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细胞和组织的适应第二节细胞和组织的损伤重点掌握适应性反应、变性和坏死的病变特点。
•第一节细胞和组织的适应•适应(adaptation):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对内、外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的刺激作用的非损伤应答反应,称为适应。
适应性反应包括:1.萎缩2.肥大3.增生4.化生•萎缩(atrophy)•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缩小,可以伴发细胞数目的减少。
•病理性萎缩的类型营养不良性萎缩:全身性、局部性压迫性萎缩:肾盂积水、脑积水;失用性萎缩:长期卧床;去神经性萎缩:ALS,脑卒中,神经离断;内分泌性萎缩:绝经后子宫、卵巢萎缩老化和损伤性萎缩:阿尔茨海默病、萎缩性胃炎•萎缩的病理变化•大体:器官均匀性缩小,重量减轻,功能降低。
质韧、色深、包膜皱缩。
•光镜:细胞数目、体积、细胞器、残存体。
•类型:1 生理性:运动员的肌肉、妊娠期的子宫2 病理性:①代偿性肥大如高血压早期的左心室、单侧肾切除后的对侧肾②内分泌性肥大如甲亢时的甲状腺、垂体瘤时的肾上腺•病变:•大体: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功能增强。
•光镜:①细胞器体积大、数目多,核DNA含量↑;②细胞体积增大。
•肥大有一定的代偿功能•过度肥大会诱发器官组织的损害•假性肥大实质细胞萎缩、间质细胞增生、器官体积不变或增加• 2 病理性:•(1)代偿性增生:肉芽组织、慢性炎症•(2)内分泌增生: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增生与肥大的关系•细胞分裂增殖能力活跃的器官,其体积增大是肥大和增生的共同结果•细胞分裂增殖能力低的器官,其体积增大仅仅是肥大所致•化生(metaplasia)定义: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称为化生。
•类型①鳞状上皮化生:气管柱状上皮,胆囊粘膜上皮,宫颈粘膜柱状上皮。
②肠上皮化生:胃粘膜转化成小肠或大肠粘膜。
③结缔组织化生:软骨化生,骨化生,骨化性肌炎•化生的意义•化生可以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化生可以是一种防御反应•化生也可以是一种癌前病变(如食管癌、肺癌)•损伤的原因与发生机制(自学)• 1 细胞膜的破坏• 2 活性氧类物质的损伤• 3 细胞质内高游离钙的损伤• 4 缺氧的损伤• 5 化学性损伤• 6 遗传变异•形态学变化•可逆性损伤(变性)•不可逆性损伤(坏死\凋亡)•变性(degeneration)定义: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而使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通常伴有功能低下。
•常见变性的病理类型1 细胞水肿(水变性)2 脂肪变3 玻璃样变4 淀粉样变5 粘液样变性6 病理性色素沉着7 病理性钙化概念:细胞内水分异常增多。
•气球样变\浊肿\颗粒变性\空泡变性•病变•大体:肿大,包膜紧张,边缘变钝,切面隆起,混浊无光,如沸水煮。
•光镜:细胞体积增大,胞浆淡染,透明,基质疏松或颗粒状。
•结局:轻或中度损伤可恢复;重度坏死。
•脂肪变(fatty change)•概念:甘油三酯(中性脂肪)蓄积于非脂肪细胞浆内的称为脂肪变。
•主要成分:中性脂肪,可含磷脂、胆固醇。
•好发器官:肝、心、肾。
•病变•大体:体积增大,边缘钝、色淡黄、质软、切面油腻感。
•光镜:细胞内出现边缘较整齐的空泡,苏丹Ⅲ呈桔红色,锇酸呈黑色。
病变:•大体:肝肿大,黄染,油腻感。
•光镜:小叶中央区(肝淤血)或周边区(磷中毒)肝细胞内有大小不等的脂滴,大的脂滴将核挤压偏于一侧。
•心肌脂肪变•概念:常累及左心室的内膜下和乳头肌,肉眼上表现为大致横行的黄色条纹,与未脂肪变的暗红色心肌相间,形似虎皮斑纹,称为虎斑心。
•特点:•①.脂肪滴较小,串珠状。
•②.严重贫血乳头肌处成排黄色条纹,虎斑心,心肌变浊、黄。
•玻璃样变(hyaline change)概念: 指细胞内、纤维结缔组织间质或细动脉壁等,在HE染片中呈现均质、粉染至红染、毛玻璃样半透明的蛋白质蓄积。
•类型:•(1)细胞内玻璃样变•(2)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3)细动脉壁玻璃样变•细胞内玻璃样变• 浆细胞胞浆中的Russell小体:蓄积的免疫球蛋白。
•●酒精中毒→肝细胞核周不规则红染小滴(密集的细丝):Mallory小体。
•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①结缔组织内失去纤维性结构,呈片状、梁状的均质红染结构;•②质地坚韧、无弹性或透明状。
•③胶原纤维交联、融合、或变性+糖蛋白沉积:见于老化、陈旧瘢痕•细动脉壁玻璃样变•①细动脉内皮下呈现均匀红染结构,管壁变厚、硬、腔窄,甚至闭塞。
•②高血压→内膜通透性↑→血浆蛋白渗入→凝固、变性。
•定义:内外源性色素增多沉积于细胞内外的现象•不可逆性损伤(irreversible injury)坏死(necrosis)概念: 是活体内范围不等的局部细胞死亡,死亡细胞的质膜崩解、结构自溶并引发急性炎症反应。
以溶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局部组织中细胞的死亡•基本病变①刚刚死亡,形态结构无明显改变。
②严重损伤细胞死亡时,电镜早期可见某些不可复性变化,如线粒体高度肿胀、破裂,溶酶体膜破裂。
③死亡6~10小时后,自溶性改变明显时,光镜、肉眼可辨。
•形态学改变• A.核改变(重点)• B.浆改变• C.间质改变• A.核改变核浓缩: 核脱水、缩小、染色加深核碎裂: 核膜破裂、崩解核溶解:DNA分解,染色变淡• B.浆改变嗜酸性增强:核蛋白体减少或丧失.颗粒状:胞浆内结构崩解,胞浆溶解、消失(溶解性坏死)• C.间质改变•基质崩解、液化;颗粒状、片状模糊无结构物质•坏死组织的早期识别•①坏死组织的临床判断:缺乏光泽、混浊、无弹性、不流血、无运动功能、无感觉。
•②电镜:不可复性变化。
•③组织化学:SDH(琥珀酸脱氢酶)。
•④活体染色:台盼兰染色(染蓝色,因通透性↑)。
•组织坏死时的酶学变化•肝细胞—谷丙转氨酶(GST)、胆碱酯酶•心肌细胞—谷草转氨酶(GOT)、肌酸激酶(CM-MB)乳酸脱氢酶(LDH)•胰腺细胞—淀粉酶•常见的坏死类型•1)凝固性坏死•2)液化性坏死•3)特殊类型坏死: 干酪样坏死脂肪坏死纤维素样坏死•4)坏疽•1).凝固性坏死(coagulative necrosis)•概念:坏死细胞的蛋白质凝固,还常保持其轮廓残影。
灰白、干燥、坚实的凝固体。
其特点是水分减少,结构轮廓保存。
•机理:胞浆蛋白质凝固↑,溶酶体少或未起作用。
•常见于实质器官(心脏、肾脏、脾脏)•缺血是常见病因(缺血性梗死)•病变•大体:坏死区呈灰白、灰黄色,边界清,与正常组织交界处有暗红色充血出血带。
•镜下:坏死区胞核消失,胞浆细颗粒状,但早期组织结构轮廓尚可辨认。
•液化性坏死(liquefactive necrosis)•概念:组织坏死分解液化,形成坏死腔、软化灶。
•机理:酶性溶解↑,凝固蛋白少,水份、脂质多,蛋白酶多(胰)。
•形态•大体: 坏死组织呈液状,可见坏死腔或软化灶。
•镜下: 原组织结构溶解消失。
•干酪样坏死3)特殊类型的坏死(caseous necrosis)•大体:坏死组织呈细颗粒状,灰黄松软,似干酪、豆腐渣样(含脂类)•镜下:坏死彻底,不见组织轮廓,为无定形颗粒状物质,淡红染。
•纤维素样坏死•概念:组织结构逐渐消失,变成境界不清的颗粒状、小块状无结构物质,呈强嗜酸性红染,状似纤维蛋白,又称纤维蛋白样变性或纤维素样变性。
•小血管壁和结缔组织的常见坏死形式•坏疽(gangrene)•概念:是身体内直接或间接地与外界大气相同部位的较大范围坏死,并因有腐败菌生长而继发腐败。
•分类:①干性坏疽②湿性坏疽③气性坏疽•①干性坏疽• a.四肢末端多见,动脉受阻,静脉通畅;• b.坏死组织水分少+蒸发→干固皱缩,呈黑褐色,分界明显;• c.感染一般较轻,全身症状无或轻。
•②湿性坏疽• a.外通内脏(肠、肺)或四肢,动脉受阻,静脉也不畅或受阻(淤血,水肿);• b.坏死组织水分多,局部肿胀、恶臭、暗绿色、分界不清;• c.腐败菌感染重,产生吲跺,粪臭素;毒素吸收。
•③气性坏疽• a.深达肌肉的开放性又不通畅的创伤,战伤,外伤;• b.坏死组织水分多,含气体,呈蜂窝状,污秽、暗棕色,捻发感;• c.厌氧菌感染(产气荚膜杆菌),毒素吸收严重。
•坏死的结局•1).引发急性炎症反应•2).溶解吸收:最常见的方式•3).分离排出•4).机化•5).包裹•6).钙化•3).分离排出• 皮肤、粘膜处的浅表性坏死性缺损称为糜烂。
• 较深的坏死性缺损称为溃疡•●由于坏死形成的开口于表面的深在性盲管称为窦道•❍两端开口的通道样坏死性缺损称为瘘管•⏹在有天然管道与外界相通器官内,较大坏死组织溶解后由管道排除后残留的空腔,称为空洞。
•4).机化•坏死物不能完全溶解吸收或分离排出,则由新生的肉芽组织吸收、取代坏死物的过程称为机化。
• 2 凋亡•是活体内单个细胞或小团细胞的死亡,死亡细胞的质膜不破裂,不引起死亡细胞的自溶,也不引起急性炎症反应。
•也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PCD)。
•凋亡细胞的特点•光镜:凋亡小体多呈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不等,胞浆浓缩,强嗜酸性,可无固缩浓染的核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