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章数字文化与汉英翻译

第九章数字文化与汉英翻译


望等。
西方的宗教和文化常采用“七”来规范人的道
德行为,对语言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 西方世界 “七德” ❖ Faith,hope,charity,justice,fortitude
(perseverance),prudence,temperance(sel f-discipline) ❖ 七宗罪 ❖ Pride, wrath,envy, lust,gluttony(eating too much),avarice, sloth(laziness)
❖ “七” 为奇数,属阳“七数,”但在数字命
理学中,它属阴,多与女性联系在一 起
❖ 在出生后第七个月,女婴长出第一颗 牙,而在七岁时掉第一颗牙
❖ 两个七年14岁时月经来潮,七个七年 即49岁时绝经

“七”与丧事有关
❖ 代表着财富、美好“和八富”足
❖ 男人的生命受“八”操控:男婴出 生后第八个月长出乳牙,八岁时掉 乳牙; 在两个八年即16岁时成为男 子,在八个八年即64岁时失去生殖 能力。
❖ 二、数字模糊语义的语用比较 ❖ 尽管东西方对数字的文化观念有所不同,但对数字模糊语义
和修辞功能的理解大体上是相同的,所用的数字可以说是大 同小异。试比较下列英汉语含有模糊数字的例句: ❖ 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 When three know it, all know it. (Proverb)
❖ 由于语言、文化或者历史原因, 有些数字负载有额外的蕴涵意义, 比如汉语中的“二百五”以及上 海人所说的“十三点”则均可表 示“傻子”之意。
❖ 由此可见,数字在汉英两种 语言中均有着丰富的文化内 涵,这种丰富的文化内涵在 两种语言相互转换过程中绝 大多数时候会失落。
数字语义的模糊性及其修辞功能
❖ 以“四”和四的倍数“八”组合 的习语多表示全面、完美、圆满、 通达之意
❖ 四面八方、四平八稳、四通八达
❖ “四”相对应的阿拉伯数字“4” 现在则往往被视为不吉利的数字。

❖ 东、西、南、北、中,“五方之民” ❖ 青、赤、黄、白、黑曰五色或五彩,如:五
色相宜 五彩缤纷 ❖ 群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之关系称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
第九章 数字文化与汉英翻译
❖ 汉第语里一的节数字汉习字语不中仅数最大字限和度汉地体语现文化
了汉语这种语言的音形特点,而且还充 分反映了汉民族的文化特征和对不同数 字的感知取向
❖ 一个民族往往会对某些数字异常崇尚, 认为她们神圣、吉利,而对另一些数字 则惟恐鼻之不及,认为它们不吉利。
❖ 十全十美、十行俱下、十年 寒窗、神气十足、十恶不赦、 身价十倍
“百” 、“千”和“万”
❖ 习语中的数字“百” 、“千”和“万”都 表示数量之多或极多,因为它们均为“十” 的倍数,因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青睐
❖ 百炼成钢、百折不挠、百废俱兴、百发百 中
❖ 千方百计、千变万化、千山万水、千载难 逢、千言万语
❖ 一帆风顺 一触即发
一尘不染
❖ 一见钟情 一心一意
一言九鼎
❖ 我国古代阴阳交合以生万物的辩证宇宙 观是一种二元哲学观。
❖ 双数在汉语中就蕴含着吉祥的文化内涵。 “好事成双” “双喜临门”
❖ 作为文字形式的春联和作为修辞格的对 偶、对仗、对称,无不体现出汉民族对 偶数的情有独钟。
❖ 崇尚偶数、以偶为美、以双为吉的审美 传统
❖ 九是龙行的图腾化文字,天有九层,九重天 是天的最高处-----神圣之意,尊贵位置
❖ 九又是多、无穷、所有的代名虚数,是最大 的个位数
❖ 九牛一毛 、九天揽月、九霄云外、一言九鼎、 九死一生、九牛二虎
❖ “九州”; “九鼎”亦是“龙鼎”;《
❖ 汉语中把“十”视为圆满的 象征,有“完全”、“达到 顶点”之意
❖ 军有三军,祭“祀三有”三牲,礼教有三纲
❖ 三辰 日 月 星 ❖ 将前生、今生、来生称为三生 ❖ 将君臣、父子、夫妇三种关系称为三
纲 ❖ 将父、子、孙称为三族
❖ 由于“三”可表示“三“完”美”之义,它和
下文中要探讨的“九”就成为汉语中特 有的可用于表示“满数”的这种非常规 满数概念。
❖ 三星高照 三足鼎立 连中三元
形象性原则
❖ 英汉语中数字与其它词组合短语时,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形象 意义,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民族特性,翻译时应捕捉数字 与其它词结合后所产生的形象意义,然后根据目标语的文化 和语言习惯,或保留形象或转译,不可译时只能舍弃形象, 采取意译的手段。如:
❖ 七嘴八舌 ❖ 千军万马 ❖ 他也没有三头六臂。 ❖ to kill two birds with a stone ❖ A stitch in time save ten ❖ A bird in hand is better than one hundred in the bush
“五常” ❖仁义礼智信 ❖ 五行 ❖ 五味俱全 ❖ 五脏六腑:心肺肝肾脾、胃胆三焦膀胱大肠
小肠
❖ 六合:天地和东南西“北六”
❖ 六合之内 六亲不认
六亲不和
❖ 六神:心、肺、肝、肾、脾、胆
❖ 六神无主 六神不安
六畜不安
❖ 六六大顺
“七”
❖ 在古代,对数字“七”的崇拜, 可能源于月亮周期,月初,上 弦月,满月,下弦月,以七日 为周期,而人的生理周期也与 数字“七”有多着关联。
❖ 美国国内有六千万人在生产成千上万种军需品。
❖ His brother is known to be no better than himself in inclination. In the old phrase it is 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
❖ 民族性原则 ❖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表达习惯,
翻译时应遵循各自的民族心里和语言习惯,对某些 数字进行必要的改译转换,以利于译文读者的理解。
❖ There were 60 million Americans at home working to turn out the thousand and one things required to wage a war.
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
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

但佛家的《大智度论》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认为六欲是指色欲、
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
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 今
所用‘七情六欲’一语,即套用佛典中之‘六欲’,泛指人之情绪、欲
❖ 由于本来为阳数“七”“代八表”阴,而本来为阴
数的“八”又代表阳,这样就造成了不协调。
❖ 有很多由“七”和“八”连用的习语都含有 “杂乱”、“多而无序”、“不协调”、 “不规则”之意, 如“七长八短” “横七 竖八” “七上八下” “七手八脚” “七拼 八凑” “乱其八糟” “七嘴八舌”
“九”
❖ Keep a thing seven years and you will find a use for it.
❖ 在特定的语境中,模糊数字的语义外延扩大延伸, 给人以更大的思索和想象空间,同时也给译者更大 的发挥和再创造余地,这种现象在文学作品种是屡 见不鲜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学作品的生动性、 形象性和艺术性,来自于作品语言的模糊性,而数 字语义的模糊性,往往与修辞中的“比喻”、“夸 张”有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英语中的 “a thousand and one ways”(千方百计)、 “the eleventh hour”(最后时刻、危机的时刻)、 “a thousand miles away” (千里之遥)等,都是数字模 糊语义在日常口语特别是文学作品中的具体运用。
❖ 数字的语义模糊性功能
❖ 数是观念和符合的结合,它的基本功能是计算,但在民间语 言和文学作品中数字往往并不表示确切的数量概念,而是一 个泛化的叙述, 这就是数课语义模糊现象。如,
❖ 俗话说得好: “一龙生九种,种种各别。 ” 未免人多了, 就是龙蛇混杂,下流人物在内。
❖ As the proverb says, “a dragon begets nine offspring, each one different.” and inevitably among so many boys there were low types too, snakes mixed dragons.
❖ 三思而行 三顾茅庐 三伏九寒
“四”
❖ “四极” ❖ 并非纯粹指东西南北,而是泛指整个辽阔无边的宇
宙。 ❖ 水、火、土、气这四种元素组成宇宙, 点、线、
面、体构成几何学,春、夏、秋、冬构成一年,因 而“四”是宇宙的灵魂。
❖ “四”在古人的世界观中是一个整体且完整的概 念,象征周全、平稳、安定、昌盛,如: “四海升平” “治国四术” 世事动乱则是“烽烟四起” “危机四伏”
❖ 六欲

那么,什么是六欲呢?

《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
得其宜者。”那么六欲到底是什么东西?

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
也。”可见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
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
通俗性原则
❖ 在汉英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含有模糊数字的习语短语,它 们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读之赏心,听之悦耳,是人们长期 反复使用的语句,具有定时。翻译时要注意用词通俗,语句 简练,易于上口,语义明确。如:
❖ 接二连三 ❖ 颠三倒四 ❖ 五光十色 ❖ 乱七八糟 at sixes and sevens ❖ 九死一生 ❖ 万无一失 ❖ 一不做二不休 ❖ 吃一堑长一智 ❖ 一朝着蛇咬,十年惊草绳 ❖ 三思而后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