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心理学的科学基础第一章心理学与社会生活心理学的学科中有动物心理学(又叫比较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两个基本成员。
第一节人类生活质量与科学心理学一.人类文明进程中对“人”、“心”的探索古代哲学心理学的论题主要集中在人性本质的四个重要命题上:1.身心关系问题。
2.天性与教养问题。
3.自由意志与决定论问题。
4.知识来源问题。
二.科学心理学的基本内涵1.所谓心理学,即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最早叫心灵,最早对心灵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的是孔子和亚里士多德。
3.人的心理实质是什么? ①心理是脑的机能。
②脑是心理的器官。
③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
④人的心理是遗传、环境与个体能动性三者相互作用的产物。
4.普通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初级阶段高级阶段认识过程:(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心理过程情感过程:情感、情绪意志过程中间环节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世界观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气质、能力、性格5.心理过程中,认识过程的伴随状态的注意,认识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是能动的。
6.情绪表现为心境、激情和应激;情感是社会性的,是对较抽象的事物的反应,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三个方面。
情感的发展水平是人的社会成熟水平的标志,情感发展水平越高,情绪调控能力就越强,人的社会精神面貌就越好。
7.心理现象既具有社会属性,又具有自然属性,总的来说,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
8.心理学的学科任务主要对人类心理进行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描述发生的事情是心理学最基本的任务。
第二节心理学的由来和发展一.心理学的由来、建立1.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近代欧洲意识心理学最原始的表达方式。
亚里士多德《论灵魂》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专门著作。
2.理性主义心理哲学的基本理念来自柏拉图的思想,其代表人物有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兹、康德、黑格尔、赫尔巴特。
经验主义心理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培根、洛克、伯克莱、休谟、米尔、孔德。
浪漫主义心理哲学代表人物有卢梭、尼采、歌德、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蒙台梭利。
3.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这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正式建立。
二、现代心理学主要流派1.结构主义心理学又称构造主义心理学,创始人为冯特。
2.机能主义心理学又称机能心理学,创始人为詹姆斯,代表人物有杜威、安吉尔、卡尔,具有使用主义倾向。
3.塔式塔心理学又叫完形心理学,创始人是维特海默,代表人物有考夫卡、苛勒。
4.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为华生。
5.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医生弗洛伊德。
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有荣格、阿德勒、霍妮。
6.生物学流派。
7.认知心理学。
8.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罗杰斯、马斯洛等人。
……三.生活中的心理学1.普通心理学。
2.发展心理学。
3.社会心理学。
4.教育心理学。
5.心理卫生学。
6.学校心理学。
第二章科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论一.科学心理学的方法论心理学研究中所运用的方法,按其普遍性程度由高到低大致可分三个层次:哲学方法、心理学一般方法和心理学特殊方法。
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与教育性原则。
三.观察法、调查法与作品分析法1.大脑的作用主要是调节脑的高级认知功能和情绪功能。
2.左脑善用语言和逻辑分析,右脑擅长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
第二编个体心理学第四章人的学习与心理发展1.广义的学习包括人和动物的学习。
对广义学习的理解应包括以下几点:行为较为持久的变化。
反应潜能的变化。
强化和练习。
经验的获得。
2.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
人类学习包括学生的学习,学生学习是在教师在组织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和思想品德的一种特殊学习活动。
它具有一般人类学习的共通性,又有特殊性,表现为:接受性与创造性,间接性与直接性,有效性,教育性。
3.心理发展的条件: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
心理发展具有一定规律,表现在: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心理发展的顺序性和不平衡性,心理发展的共性和差异性,早期经验与毕生发展。
4.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认知发展、情感发展、个性发展、道德品质的发展。
一.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任务与教育1.个体思维的主要形式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形式。
个体道德认识从直观的、具体的、比较肤浅的认识逐渐过渡到比较抽象的、本质的认识。
2.针对此阶段心理发展的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⑴安全与卫生教育。
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
⑶培养阅读、观察、写作能力。
⑷促进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⑸及时处理学生的身心问题。
⑹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和道德行为习惯。
二.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1.此时学生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增强,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记忆的发展处于一生的黄金时期。
2.此时学生的自我意识发生质的飞跃,把视线转向自我,认识自我,注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喜欢自我观察。
个体道德行为更自觉,但自控能力还不强。
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兴趣,兴趣广泛,易变迁。
3.在教育过程中应当注意:⑴注意青春期教育。
⑵教师要善于选择时机,创造一定的环境,以理服人,帮助学生克服片面性、主观性,以发展其逻辑思维的全面性、客观性。
⑶教师要尊重其独立性、自尊心,充分调动他们工作、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尊重别人,与其他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⑷注意在学习方法和记忆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避免学生在此期间产生学业上严重的两极分化。
⑸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可用现实生活中及文学作品中的优秀形象教育学生,丰富和完善学生的个性,为其今后成长铺平道路。
三.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教育1.此时学生的抽象逻辑斯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更鲜明。
个体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占主要低位。
自我意识继续发展,理论上追求自我,明确的表现自我,但其初步形成的人生观还不稳定,易受外界的一些影响。
2.在教育中应当注意:⑴进一步发展青年思维的逻辑性、独立性和批判性,从“经验型”的抽象概括上升到“理论性”的抽象概括。
⑵结合学生毕业后将从事不同学习和和职业的时机,进行理想教育、学习动机教育和日常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把自己的前途铜祖国的前途联系起来,不断地以社会化的目标来评定、完善、改造自己的个性。
四.国外几种发展理论:艾利康宁的“儿童主导活动发展阶段说”,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说,哈维格斯特的“发展课题”理论。
第五章人的认识过程1.感觉是最简单、最低级的心理现象,是人的心理过程的基础,是心理现象的开端,是一切知识的最初来源。
2.感觉分成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类,外部感觉如视觉、听觉、触觉等,内部感觉如运动觉、平衡觉等。
3.感觉与知觉常被连在一起,统称为感知觉。
知觉的基本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4.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记忆由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三个环节构成。
5.根据记忆的特点不同,可将记忆划分为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和逻辑记忆。
根据信息在头脑中保持时间长短划分,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根据提取记忆信息时有无意识,可划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根据是否具有情境性以及自我体验的参与程度,可划分为清洁记忆和语义记忆。
6.根据事先有无明确的目的,可将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根据识记的材料有无意义联系和学习者是否了解其内容,可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意义识记的效果优于机械识记。
7.遗忘规律:被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
8.记忆的品质:记忆的敏捷性、准确性、持久性、准备性。
培养记忆力的方法:⑴增强记忆的目的性。
⑵掌握记忆的规律。
⑶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
⑷讲究记忆卫生。
(愉快的情绪、清新的空气、适当的营养、合理的作息制度和科学用脑)9.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其主要特征有:概括性和间接性。
按思维内容不同,可将思维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语词逻辑思维。
……思维的过程有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系统化和具体化。
10.想象根据是否有目的,可分为无意想象与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根据其创造水平和新颖程度分类,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11.智力的本质:①智力就是能力。
②智力是一种先天素质。
③智力是一种偏重于认识方面的能力。
④智力是智力测验的结果。
12.智力结构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共五个基本因素。
第六章人的情感和意志过程1.情绪与情感的区别:⑴情绪通常与生理需要相联系,情感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⑵情绪具有情境性和短暂性,情感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⑶情绪具有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和深沉。
2.情绪和情感的联系: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在一般情况下,情感的产生会伴随有情绪反应,情绪的变化常常受情感的支配。
3.人类的四种基本情绪:快乐、愤怒、恐惧、悲哀,也是最原始的情绪。
4.情绪状态是在某种事件或情景的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激动不安的状态,其中,最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应激三种。
5.人类的高级社会情感主要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6.情感教育的模式:①情知教学模式:从对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心理过程分析入手,有意识把情和知两个客观过程统一教学活动中。
②情境教学模式:教师将教学目的内化和外化为一个学生容易接受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烈的情绪可以感受,有游戏的性质可以引起兴趣。
这种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先感受,后表达,或边体验边感受,边让内部语言积极活动,使教学目标与德育目标共同完成。
③认知切入模式:教师从不同学科教学入手,让认知作为手段,把学生的情感变化作为认知行为的结果来研究。
④爱的操练模式:根据学生心理特点,精心设计系列教育活动,对爱的能力进行分布操练。
⑤审美建构模式:运用艺术手段影响学生的情感发展,强化右脑开发及左右脑并用有益于人的全面发展。
教师应有选择的为学生提供感受美和创造美的机会,达到以美教育人的目的。
⑥愉快教育模式:通过课程调整、改进教育方法,改善师生关系以及改革评估手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的直接感受,促进学习的成功、体验成功的快乐。
7.情感教育应沿循两条路线进行: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要指导学生学会调控自己的消极情感。
⑴培养学生积极情感的方法:①端正认识,以理育情。
②提高能力,以智育情。
③加强引导,以导育情。
④优化性格,以性育情。
⑤感染学生,以情育情。
⑥加强实践,以行育人。
⑦改进教学,以教育情。
⑧创设情境,以境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