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五章 对外汉语教材的基本理论研究
第五章 对外汉语教材的基本理论研究
2.《朴事通》
《朴通事》书名中“朴”是朝鲜的固有姓氏,“通
事”是翻译的意思,《朴通事》即《朴翻译》。分
为上、中、下三卷,上卷38节,中卷38节,下卷30
节,共106节,相当于106篇课文。
全书用对话或一人叙述的方式介绍中国社会生活的
各个方面,反映的是社会生活,内容上兼旅行指南
和经商指南,反映元末明初的北方口语。
买卖货物等。
《老乞大》原书约略于 朝鲜高丽末期、李朝初 期完成,为徙居辽东或 沈阳的朝鲜人所做。全 书共634句,以对话的 方式呈现,,你打火那不打火?
—— 我不打火喝风那!你疾快做着五个人的饭着。
—— 你吃甚麽饭? —— 我五个人,打着三斤面的饼着,我自买下饭去。 —— 你买下饭去时,这间壁肉案上买猪肉去,是今 日 杀的好猪肉。 —— 多少一斤? ——二十个钱一斤。
西班牙的奥斯定会士拉达早在1575年就编写了《华语韵 编》,这是一本西班牙语与闽南话对照的词汇书。
3.马礼逊
《通用汉言之法》(A Grammar of the Chinese Language)1811年完稿,1815年刊行,是现存最早的一部英
语系汉语教材,是当时英语系传教士、商人、外交官可用的
汉语语法教科书。按照英语语法的特点对中国语文进行系统
事》两书,以为学语之阶梯。”司译院甚至要求“通事”们
背诵。两书都以汉语口语问答对话的形式编纂而成会话课本, 其文字全部是汉字,用的是元代北方的“汉儿言语”
。
1.《老乞大》
《老乞大》不足二万字,分为上、下两卷,上卷55节, 下卷53节,共108节,相当于108篇课文。以高丽商人来中
国经商为线索,用对话的形式表现路上见闻、住宿饮食、
北京官话,而在转到教北京官话后,迫切需要编出新教材。
以英国人威妥玛的《语言自迩集》为基础编写的
《亚细亚言语集支那官话部》。
中田敬义(1879)把日语的《伊苏普喻言》(《伊索
寓言》)译成北京官话,使其同样成为明治时期较早
的一本汉语教科书。
御幡雅文(1890)的《华语跬步》,《沪语便商》、
《沪语便商意解》、《沪语津梁》、《官商须知文
接受酒席招待使用的话语,还有外国领事到中国政府机关调
和商船冲突使用的话语等。
2. 《燕京妇语》
《燕京妇语》是一本日本驻北京的侨民女眷学习北京话用
的会话课本。教材分上下两卷,共22课。课文内容反映的是 北京当时中上层社会的生活,有中外妇人之间的会话,有妇 人和男士们的会话,有妇人和下人们的会话,有妇人和商人 们的会话等。谈话的话题主要有初次见面、邻居相遇、探亲、 访友、游览、拜年、接风、送行、宴请、祝寿、裁衣、种花、 租房、打首饰等。
性的语法论述,书中所有例句不仅以中英文列出,每一字旁 边还注有英语字母的标音,有助于当时的音韵、声调、语法 及其演变过程的研究。贝罗贝(2000)指出该书书名虽冠以
“汉语语法”,但“更应归类为教学课本。……这本著作对 将英文翻译成汉语有帮助,但不能把它看做是一本能指出语
言规则的语法著作”。
4.黄嘉略
5.威妥玛
《语言自迩集》(三卷本),第一卷前两章是英文,
从第三章起为中文,是英国驻京大使威妥玛1867年
编写出版的一部供西方人士学习汉语官话(北京官话
口语)的教材,也是第一部教授北京话口语的汉
语课本。书中对19世纪中叶北京话的语音、词汇、
语法作了记录和分析。第一次用西文字母给北京话
口语标记声韵调。
华人黄嘉略用法文编写《汉语语法》1716年完稿,此 书的目的是帮助法国人学习和掌握汉语,使他们能够阅读中
文书籍,让前往中国的传教士和商人在动身之前学会基本的
汉语会话。 《汉语语法》并非语法专著,而是以汉语语法为主要内 容兼及其他中国知识的一部综合性著作。书中主要篇幅用于
讲解词法,后半部分是关于汉语中的常用词汇和句子、对话 和应用文,对话以汉、法逐字对照的方式编写,这些对话既 是汉语教材,也是使用的工具书。
案启蒙》、《生意集话》、《台湾土语读本》等。
宫岛大八《官话急就篇》以及《急就篇总译》、《罗 马字急就篇》、《急就篇发音》、《续急就篇》《支 那语会话篇》等。
在日本汉语教育界,《官话急就篇》被誉为二战前日 本汉语教科书的“经典”,重版了一百七十多次。
《白姓官话》是琉球使用的一部汉语教材,由我国清
1886年出版的《语言自迩集》 (第二版),在当时是一部权威 性的北京话课本。它系统地 记录了19世纪中期的北京官
话音系。作为课本,它语音、
汉字、语汇、阅读并重,一 千五百多条注释提供了丰富 的语言一社会一文化背景知 识。
5.赵元任先生
《粤语入门》 (Cantonese Primer) 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 1947
(三)欧洲早期汉语教材
早期来华传教士大多受过良好教育,在人文和自然 科学领域具有较丰富的知识,且大都长期在华传教。他
们以其狂热的宗教热情和杰出的语言天赋,刻苦地学习
汉语,突破了语言障碍,不仅学会了说,而且努力做到 听、读、写样样精通,以便宣传基督教义,扩大自身影 响。他们中有的不仅传教活动成绩斐然,还能用中文著 书立说,可以说他们既是著名的传教士又是汉语学家。
《翻译老乞大·朴通事》是译官崔世珍为译官们学 习汉语的方便,在原本《老乞大·朴通事》的汉文基 础上,增加谚文、注音(用1443年李朝创制“训民正音 ”给每个汉字注了音。左侧是“俗音”,即15世纪朝 鲜语学大师申叔舟所记的中国北方音;右侧为“今俗 音”,即16世纪崔世珍当时接触到的中国北方音、旁 点和谚文注释
不仅如此,对待教材编写的其他各种理论 也都采取多元包容的态度,在教材编写中择优 收,而不搞壁垒森严。可以说,更加关注学习 者的需求,尽可能兼容各种教学思想的长处, 以结构、功能、情境、文化等多元大纲为指导, 已经成为第二语言教材编写的重要发展趋势。
三 资料准备
资料准备,不仅包括收集相关的各种资料, 也包括对资料进行收集——研究——分析——筛 选。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尽可能全面的收集与教材,特别是与拟编教材 相关的文章 主要有:a.对教材进行理论研究(编写原则) b.对既往教材进行评介(理论经验) c.对教材的某一方面进行研究(语言、 语体、语法、文化) d.对教材编写进行设计和展望
语言理论 普通语言学
学习理论
心理学 心理语言学
语言学习理论
语言描写
语言运用理论 第二语言教学理论 具体教学环境 与学生需求 第二语言教材 社会语言学 教育语言学
2.相关学科理论 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及其各分支学科 3.目的语语言学理论 如:汉语语言学(汉语语音学、汉语词 汇学、汉语语法学、汉语篇章语言学) 应该指出的是,近些年来单纯以某一种 教学法理论为依据来编写教材的做法越来越 少,更多的是倾向于某种教学法理论,但同 时也吸收其他教学法流派的某些长处;或者 根本就看不出倾向性,而是多种教学法流派 的影子都有。
代遭遇台风漂到那里的难民白瑞临于乾隆十四年(1749)
编写而成,是当时琉球人学习汉语的一部高级课本,
影响很大(王庆云,2003)。
1.《官话指南》
《官话指南》(日驻北京公使馆翻译吴启太、郑永邦合编, 1881年刊行)共分四卷:第一卷“应对须知”,是关于询问 姓名、年龄、工作,以及看望病人等方面的对话;第二卷 “官商吐属”,是关于拜年、做生意、狩猎、劝朋友戒毒等 方面的对话;第三卷“使令通话”,是吩咐仆人或其他人工 作或办事等用的话语;第四卷“官话问答”,是大臣出访时
4.广泛收集跟拟编教材有关的目的语“素材”, 为课文编写、改写、选文做好“物质”准备。 选择目的语素材应注意话题、语体、体裁等 多样性,应注意更多的反应目的语社会现实、 注意贴近学生的实际,注意语言的地道和规范。 这样有利于保证所选课文或素材更符合教学大 纲的要求,也有利于是课文语言生动化、生活 化、趣味化。 切忌以教材编写者个人的好恶来衡量入选素 材。因为编写者的个人好恶往往以作品的艺术 性、欣赏性来衡量,而不是从语言教学的视角 来选文。
认真阅读和研究这些文章,从中可获得极 大的启发和丰富的营养,对提高教材编写者的理 论水平,获得教材编写的间接经验和技巧将大有 好处,从而使教材编写站在高水准起点上。 2.尽可能的收集有代表性的第二语言教材,特别是 与拟编教材类别相同的教材 从微观到宏观、从整体到细节、尽可能客观 全面地研究和分析这些教材的成败得失,使得在 编写教材过程中,做到扬长避短、优存劣汰,才 可能有继承、有发展、有特色、有创新。
2.充分认识到教材对学习者、对教师以及对整 个教学过程的重大影响
教材是 教学的工具——教师教授的依据 学习的范本——学习者通过它学习语言 教学质量的好坏,教学效率的高低,在极大程 度上取决于教材的优劣。要树立教材编写责任重大 的观念,要把教材编写当做“百年大计”,追求 “质量第一”。
二 理论准备
(二)日本早期的汉语教材
明治时期,日本汉语教育发生了一系列重大转变:内容从古 典文言转变到以白话为中心,口语从南京话转变到北京官话。
明治以前没有专门的汉语学校、专职的汉语教师和公开出版
的汉语教科书,幕府时代“唐话”教育虽影响很大,然而不 过是唐通事们的“家学”,沿用的是唐通事时代的旧教材。
明治维新以后,出现了专门的汉语学校、专职的汉语教师和 公开出版的汉语教科书,并及时将教学内容由南京话变成了
3.收集和分析教学大纲 宽泛概念:a.“水平等级大纲”:《汉语水平等级考试标 准与语法等级大纲》、《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 b.“课程教学大纲”:《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 业教学大纲》 c. “语言教学大纲”:语法教学大纲、功能—意念教学 大纲、情景教学大纲 d. “专门内容的教学大纲”:语法教学大纲、词汇教学 大纲、汉字教学大纲 只有在充分研究和利用这些大纲的基础上,才可能 制定出符合拟编教材需要的可操作的教材编写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