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伤寒论讲稿教学讲义PPT课件

最新伤寒论讲稿教学讲义PPT课件

本条虽以太阳病冠首,但并非太阳病。
本 条 不 属 于 太 阳 病 , 用 太阳病冠首的目的 在 于 辨 证。外感疾病有风寒、风热之不同。麻桂辛散, 虽能解表,但其性温,故不能尽愈表证。本条以辛 温药物发散的变证为例,告诫后世医家临证 用 药 要 注意风寒、风热之辨。
若邪循经入于下焦既可影响膀胱气化出现 蓄水证;亦可因邪热与瘀血搏结而形成蓄血 证;若邪热与痰水搏结胸胁则形成结胸证; 无形邪热积聚心下胃脘则可形成痞证。
三、治法:发汗

表虚证——调和营卫——桂枝汤

辛温解表

表实证——发汗平喘——麻黄汤
若患表证日久不解,呈现阵发性的发热恶寒, 称为表郁轻证,治疗当用辛温之品,小发其汗,方 用桂枝麻黄各半汤类;或用辛温之品,微发其汗, 方用桂枝二麻黄一汤。若兼有内热亦可选用微发其 汗,兼清内热的桂枝二越婢一汤。
二、辨证要点: 发热,汗出,恶风寒,头项强痛,脉浮缓。
(二)太阳伤寒证 【原文】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 ,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
提要:太阳伤寒的脉证提纲。 释义:
或已发热或未发热,指出外感表证之“发热” 的出现有早、晚不同;“必恶寒”是太阳病的诊断 要点。
一、病因病机: 1.病因:风寒(偏重于寒) 2.病机:卫阳闭遏,营阴郁滞
2.膀胱: 膀胱位于下,有贮尿排尿的功能。《素问
·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 焉,气化则能出矣。”
在人体水液代谢的过程中,膀胱所藏之津 液,得到下焦阳气的温煦。一方面参与体内水 液的代谢而主小便的排出;另一方面又能化气 循太阳之经脉布达于表,名为卫气;行使其“ 温分内,充皮肤,司开合”的功能。
太阳的兼变证: 兼证:太阳病在发展过程中除了本证外又兼
有其它的证候,因此在治疗上除了用治疗本证的药 物外,还应加上治疗兼证的药物。其治疗原则是在 主方中随兼证进行加减如: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加 附子汤。
变证:病情发生本质的变证,治疗时当重新 辨证,然后依证重新立法选方,故仲景对于变证没 有指出具体的治法,而只是很原则的指出:“观其 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三、对于本条有无发热的看法 1.认为本条有发热 陆渊雷:“恶寒既常于发热俱,且伤寒以发热为
主,则知经文恶寒二字,即暗含发热在内” 。 2.认为本条无发热 因发热的出现有早晚之别,因此提纲条文未将“
发热”纳入提纲条文。 按语:提纲是高度概括一类疾病的特征,既然太阳
病早期既可以有发热,亦可见到不发热,因此提纲条 文就不必写入发热。
太阳主表,全赖少阴阳气的温煦。故有“ 太阳之根,即是少阴”之说。太阳主表的功 能,是通过调节营卫的开合,适应自然界气 温的变化,使人体气血得以正常的运行,以 保证人体生存的需要,古人又称太阳为六经 之藩篱。《灵枢经·营卫生气篇》云“太阳 主外”;《类经》云“歧伯答曰:营出于中 焦,卫出于下焦”。
二、病因病机-寒邪侵入太阳,卫外失常 太阳为六经之首,统摄营卫,为手少阴心 与
足少阴肾
相表里
1、小肠: 上接于胃与心相表里,既能接受胃中的容
物,将其秘别清浊。其清者为津液,上归于 肺;浊者为糟粕,经二便排出。又能导心火 下行。《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小肠者, 受盛(承受容纳)之官,化(分化食物)物 出焉”。因小肠有泌别清浊的功能,所以小 肠有病,除影响水谷精微的吸收,还会导致 水液的代谢紊乱。
藩蓠,故邪气犯表,太阳首当其冲,邪正交 争,营卫失和而出现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 寒者,则称为太阳病。

卫失固密,营阴外泄—表虚证
寒 袭
营卫失和

卫阳闭遏,营阴郁滞—表实证
若太阳病日久不解或因治疗不当亦可以 导致邪气不得外解,深入于里,则可出现邪 热内扰证;若平素正气不足,既可出现心阳 虚,亦可出现脾阳虚、肾阳虚或阴阳两虚之 症候。
二、太阳病分类 (一)太阳中风证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 为中风。(2)
提要:太阳中风的脉证提纲。 释义:
脉缓:非迟缓之缓,与紧相对而言。 中风:指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的一种病 症,与后世的中风证完全不同。
一、病因病机: 1.病因:风寒(偏重于风) 2.病机:卫失固密,营阴外泄。
伤寒论讲稿
【目的要求】 1.熟悉太阳生理功能、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2.掌握太阳病的概念、证型、诊断、治则。 3.了解太阳病转归。 【教学内容】 1.太阳生理功能、与其他脏腑关系。 2.太阳病概念、分类、诊断、治则。 3.太阳病转归。
概论 太阳病是疾病发生的初期阶段,一般来说
,此时病位浅,病情轻,习惯称太阳病为表 证。 而 表证分为表热、表寒两类,因太阳以 寒为本,故称太阳病为表寒证。 一、生理——组成(营卫肺)+功能(卫外)
一、病因病机
太阳主表,统摄营卫。 “营在脉中,卫在脉外”《灵枢·营卫生会篇》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1.病因——风寒 2.病机——营卫失和
《素问·应象大论》
二、主证分析——恶寒 正气趋表与邪相争,脉应之而浮——脉浮
风寒外袭 营卫不和
卫阳闭遏 不能温分肉、充皮肤——恶寒
营阴郁滞
不能循太阳经输布而致局部筋脉失养 头项强痛
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一、太阳病提纲 所谓提纲,是指能反映本经病证特征的条文,
它不是描述一种疾病的证候,而是高度概括一类疾 病的特征,六经病提纲则是反映了六经病证的特征 【。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 原文学习:1.理解语意 2.掌握病机 提要:太阳病脉证提纲。 释义:头项强痛:指头痛项强。
二、辨证要点: 发热恶寒,头身疼痛,无汗,脉浮紧。
三、伤寒中风证鉴别:
中风 伤寒
脉浮,发热 恶风寒, 头项强痛
脉证
有汗,脉缓。 无汗,脉紧。
卫失固密,营阴外泄。 病机
卫阳闭遏,营阴郁滞。
(三)太阳温病证
【原文】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 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 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 微发黄色,剧者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 尚引日,再逆促命期。(6) 提要:温病的特点及误治变证。 释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