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剂学考试范围一、掌握各章节的第一味药的功效与应用第七章第一节,发散风寒类麻黄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应用:风寒感冒;咳嗽气喘;风水水肿。
第二节,发散风热类薄荷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应用: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头痛眩晕、目赤多泪,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风疹瘙痒;肝郁气滞、胸闷胁痛。
第八章第一节,清热泻火类石膏功效: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敛疮生肌、收涩止血应用:温热病气分实热证;肺热喘咳证;胃火、牙痛、消咳证;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第二节,清热燥湿类黄芩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应用:湿温、暑湿、胸闷呕吐、湿热痞满、黄疸、泻痢;肺热痈遏所致咳嗽痰稠;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第三节,清热解毒类金银花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应用:痈肿疔疮;外感风热、温病初起;热毒血痢。
注意:疏散散风热、清泄里热以生品为佳;炒炭宜用于热毒血痢;露剂多用于暑热烦渴。
第四节,清热凉血类生地黄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应用:热入营血、舌绛烦渴、斑疹吐衄;阴虚内热、骨蒸劳热;津伤口渴之内热消渴,肠燥便秘第九章第一节,攻下类大黄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应用:大便秘结、肠胃积滞;火热内盛证;瘀血证。
注意:攻下者宜生用,且入汤剂应后下,或开水泡服;缓下者可用酒制大黄或大黄久煎;活血祛瘀者应用酒制大黄;止血者应用大黄炭。
第二节,润下类火麻仁功效:润肠通便应用:老人、产妇或久病体虚之津枯血少所致肠燥便秘。
第三节,峻下逐水类甘遂功效:泄水逐饮,消肿散结应用:身面浮肿、胸腹肿满;治疗湿热肿毒,常单味研末,水调外涂。
第十章第一节,祛风湿散寒类独活功效:祛风湿、解痹痛、散寒解表应用:风湿痹痛;外感风寒兼湿证。
第二节,祛风湿清热类秦艽功效:舒筋络、祛风湿、退虚热、清湿热应用:风湿痹症;骨蒸潮热、小儿疳热;湿热黄疸。
第三节,祛风湿强筋骨类五加皮功效:祛风湿、强筋骨、利水应用:风湿痹症;腰膝软弱、小儿行迟;水肿。
第十一章第一节,化湿类藿香功效:化湿、止呕、解暑应用:湿阻中焦证;呕吐;(本品山化湿和中止呕,为治湿浊中阻呕吐之佳品)暑湿证及湿温证初起。
第十二章第一节,利水消肿类茯苓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安神应用:水肿;脾虚诸症;失眠、心悸。
第二节,利水通淋类车前子功效: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祛痰应用:淋症、水肿;暑湿泄泻;目赤肿痛、眼暗昏花、翳障;痰热咳嗽第三节,利湿退黄类茵陈功效:利湿退黄、解毒疗疮应用:黄疸;湿疮瘙痒第十三章第一节,温里类附子功效:回阳救逆、助阳补火、散寒止痛应用:亡阳证;阳虚证;寒痹证。
注意:本品有毒,反半夏、栝楼、贝母、贝蘝、白芨;生品外用,内服需炮制。
十四章第一节,理气类橘皮功效: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应用:脾胃气滞证;痰湿壅滞证。
十五章第一节,消食类山楂功效:消食化积、行气化淤应用:饮食积滞证(尤善消化油腻肉积);瘀阻肿痛。
另外,本品能解毒治痢,用于泄利腹痛、便下脓血蛲第十六章第一节,驱虫类使君子功效:祛虫消积应用:蛔虫症、饶虫证;小儿疳积。
第十七章第一节,凉血止血类大蓟功效: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应用:血热出血证;热毒痈肿。
第二节,化瘀止血类三七功效:化瘀止血、活血定痛应用:各种内外出血证,已有瘀者为宜(止血而不留瘀,化淤而不伤正。
);跌打损伤、淤血肿痛(本品能活血化淤而消肿止痛,为伤科只要药)。
第三节,收敛止血类白芨功效:收敛止血,消肿生肌应用:出血证(体内外诸出血证),如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及外伤出血等(本品质黏味涩,为收敛止血之要药。
);痈肿疮疡、手足皲裂、水火烫伤。
注意:本品反乌头。
一般不与乌头、附子同用。
第四节,温经止血类炮姜功效:温经止血、温中止痛应用:出血证(本品性温,能温经止血,炒炭能增强其温经止血之功);腹痛、腹泻。
第十八章第一节,活血止痛类川芎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应用:血瘀气滞痛症;头痛、风湿痹痛。
第二节,活血调经类丹参功效: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除烦安神应用:月经不调、闭经、痛经、产后淤滞腹痛;血瘀心痛、腕腹疼痛、症瘕积聚、跌打损伤及风湿痹痛证;疮痈肿毒;热病烦燥神昏及心悸失眠。
注意:活血化淤以酒制用,反藜芦。
第三节,活血疗伤类土鳖虫功效:破血逐瘀、续筋接骨应用:跌打损伤、筋伤骨折、瘀肿疼痛;血瘀经闭、产后瘀滞腹痛,积聚痞块。
第十九章第一节,化痰类半夏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毒。
应用:湿痰、寒痰证;呕吐;心下痞、结胸、梅核气;瘿瘻、痰核、痈疽肿毒、毒蛇咬伤。
第二节,止咳平喘类苦杏仁功效:止咳平喘、润肠通便应用:咳嗽气喘;肠燥便秘。
注意:阴虚咳喘及大便溏泄者忌用;本品有小毒,用量不宜过大;婴儿慎用。
第二十章第一节,重镇安神朱砂功效:镇心安神、清热解毒应用:心神不宁诸证;惊风癫痫;疮疡肿痛诸证。
注意:本品有毒,内服不可过劳或久服,以防汞中毒;忌火煅,火煅则析出水银,有剧毒第二节,养心安神酸枣仁功效:养心益肝、安神敛汗应用:心悸失眠;自汗、盗汗。
第二十一章第一节,平抑肝阳类石决明功效:平肝潜阳、清肝明目应用:肝阳上亢、头晕目弦;目赤、翳障、视物昏花。
此外,煅决明还有收敛、制酸、止痛、止血等的作用。
可用于胃酸过多地胃脘痛;如研末外敷,可用于外伤出血。
注意:本品咸寒易伤脾胃,故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慎用。
第二节,息风止痉类羚羊角功效: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散血解毒应用:肝风内动之惊痫抽搐;肝阳上亢之头晕目眩;肝火上炎之目赤头痛;温热病壮热神昏、热毒发斑。
此外,本品还有解毒、镇痛之效,可用于风湿热痹、肺热咳喘、百日咳等。
注意:本品性寒,脾虚慢惊者忌用。
第二十二章第一节,开窍类麝香功效: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应用:闭证神昏;疮疡肿毒、瘰痢痰核、咽喉肿痛;血瘀闭经、症瘕、心腹暴痛、头痛、跌打损伤、风寒湿痹;难产、死胎、包衣不下。
注意:孕妇禁用。
第二十三章第一节,补气类人参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应用:元气虚脱证;肺脾心肾气虚证;用热病气虚津伤口渴及消渴证;此外,本品还常与解表药、攻下药等驱邪药配伍,用于气虚外感或里实热结而写诗正虚之证,由扶正祛邪之效。
注意:反藜芦。
第二节,补阳类鹿茸功效: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任冲、托疮毒应用:肾阳虚衰、精血不足证;肾虚骨弱、腰膝无力、或小儿五迟;妇女任冲虚寒之崩漏带下;疮疡久溃不敛、阴疽疮肿内陷不起。
注意:本品宜从小量开始,缓缓增加,不可骤用大量,以免阳升风动,头晕目赤,或伤阴动血。
凡发热者均当忌用。
第三节,补血类当归功效: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应用:血虚诸证(为补血之圣药;温血之上品;妇科病之佳品);血虚血瘀之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等;虚寒腹痛、跌打损伤、痈疽疮疡、风寒痹痛等。
血虚肠燥便秘。
注意:本品能补能行,补血而不滞,活血而不峻,为血病之要药。
湿盛中满,大便泄泻者忌服。
第四节,补阴类北沙参功效:养阴清肺、益胃生津应用:肺阴虚证;胃阴虚证。
注意:本品反藜芦。
第二十四章第一节,固表止汗类麻黄根功效:固表止汗应用:用于自汗、盗汗(为敛肺固表止汗之要药)。
此外,本品与牡蛎共研细末扑于身上可治各种虚汗证。
注意:有表邪者忌用。
第二节,敛肺涩肠类五味子功效: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应用:久咳虚喘(治疗久咳虚喘之常用药);自汗、盗汗;遗精、滑精;久泻不止;津伤口渴、消渴;心悸、失眠、多梦。
注意:本品五味俱全,以酸为主,性温不燥,能上敛肺止咳,能下滋肾而涩精,能内而益气生津,能外而收敛止汗,有广泛的收敛、固涩作用。
凡表邪未解、内有实热、咳嗽初起、麻疹初期者,均不宜用。
第三节,固精缩尿止带类山茱萸功效:补益肝肾,收敛固涩应用: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阳萎;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漏、月经过多;大汗不止、体虚欲脱。
注意:素有湿热而致小便淋涩者不宜应用。
第二十五章第一节,涌吐类常山功效:涌吐痰涎,截疟应用:胸中痰饮证疟疾注意:本品有毒,且能催吐,故用量不宜过大。
体虚及孕妇不宜用。
第二十六章第一节,解毒杀虫止痒类雄黄功效:解毒杀虫应用:痈肿疔疮,湿疹疥癣注意:本品内服能祛痰截疟,与朱砂同用可治癫痫;与杏仁、巴豆配伍,可治小儿喘满咳嗽;另外,古方还用雄黄截疟治疟疾,但今已少用。
内服宜慎,不可久服。
外用不宜大面积涂擦及长期持续使用。
孕妇禁用。
切忌火煅。
二、掌握以下名词解释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
它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主产于中国的天然动物、植物和矿物为主要基原,以临床治疗、预防、保健为应用目的的药材。
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药物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药从业人员必备的专业知识。
方剂学:是祖国医学里、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是中医基础课程之一。
焦三仙:焦麦芽有很好的消化淀粉类食物的作用;焦山楂善于治疗肉类或油腻过多所致的食滞;焦神曲则利于消化米面食物。
三药合用,能明显地增强消化功能。
因此,临床上常将三药合用并称为“焦三仙”。
固涩剂:凡以收涩药为组方,具有收敛固涩作用,治疗期、血、津液耗散活脱病证的方剂,称为固涩剂祛痰剂:以祛痰药为组方,具有化痰或消痰之效,主治痰证的方剂,称为祛痰剂。
化瘀止血:本类药物既能止血化瘀,具有止血而不留瘀的特点,适用于瘀血内阻,血不循经之出血病证。
部分药物尚能消肿、止痛,还可用治跌打损伤、经闭、瘀滞心腹疼痛等病证。
本类药物虽适用于出血兼有瘀滞之证,然随证配伍也可用于其它各种出血之证。
本类药物具行散之性,对于出血而无瘀者及孕妇宜慎用。
平肝熄风药:凡以平肝潜阳或熄风止痉为主要作用,治疗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病证的药物,称为平肝熄风药活血化瘀药:凡以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淤血为主要功效,用于治疗淤血病证的药物,称为活血化瘀药。
三、掌握各论章的分类以分类注意:第一题已经包括分类的内容了,故此不重复。
四、掌握以下药物的对比川贝母与浙贝母同:二者均有化痰止咳、清热散结的功效,均为治痰热咳嗽之主药,又可用于瘰痢疮痈。
异:川贝母苦甘微寒,滋润性强,偏于润肺化痰止咳,肺虚久咳、燥咳多用;散结作用较弱。
浙贝母苦大寒,开泄力大,偏于清肺化痰止咳,痰热,风热咳嗽多用;其散结作用较强,用于痰火郁结瘰疬痰核、痈肿疮毒等。
天麻与钩藤同:两者均有平肝熄风之功,均可用于肝阳上亢之眩晕、头痛及肝风内动之抽搐痉挛等证,常相须为用。
异:天麻甘平质润,药性缓和,偏于平肝熄风而见止痛,为治疗肝风抽搐及多种原因所致的头痛、眩晕常用之品,尚有祛外风、通经络、止痉挛之功,以用于风中经络之手足不遂、肢体麻木、痉挛抽搐及风湿痹痛等证。
钩藤干寒,具轻清头大之性,常与清热熄风,为制热极生风或小儿高热劲风的要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