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814材料科学基础B答案12

814材料科学基础B答案12

河南科技大学
201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考试科目代码: 814 考试科目名称: 材料科学基础B
1. 画出Cu 晶胞质点模型,计算出其晶胞中的原子数、原子半径和体积致密度。

图1为Cu 的
一个滑移面上的三个滑移方向,写出其晶面指数和晶向指数。

(12分)
答:晶胞质点模型2分,晶胞中的原子数2分,原子半径2分,体积致密度2分。

在面心立方(FCC )Cu 晶胞中,结点在立方的角上和立方的面的中心,晶胞中的原子数: 42168
18)=个面)(
(个角)(
晶胞
结点+
面心立方结构,r a 42=。

(其中a 为晶胞边长,r
为原子半径)4
r ∴=
Cu 滑移面)111(, (4分) 滑移方向晶向指数:
B 晶向]101[]101[或,
C 晶向]110[]011[或
D 晶向]011[]101[或
2. 若在液体中形成一个半径为r 的球形晶核时,试证明其形核功c G ∆与临界晶核表面积c A 之
间的关系为c c A G σ3
1-=∆ (σ为单位面积表面能)。

说明形核功和临界晶核半径的意义。

(15分)
答: (4分)
(3分)
(3分)
晶向
C 2
22
424143
33
c c v c c c
v G r G r r A G σππσπσσ⎛
⎫∆=
-
∆+== ⎪∆⎝
⎭v G V G A σ
∆=∆+32
443v G r G r ππσ
∆=∆+0d G dr ∆=2c v
r G σ
=-

形核功:在液相内形成临界晶核时,体积自由能差只补偿所需表面能的2/3,而另外1/3则依靠液相中存在的能量起伏提供,即需外界作功。

(3分)
临界晶核半径:当晶胚尺寸< 临界晶核半径, 晶胚不稳定,会重新溶化,即在结构起伏中消失。

当晶胚尺寸≥临界晶核半径时,可以形核。

(2分)
3.在铸造生产中细化晶粒的途径有哪些?分析细化晶粒的原理。

(15分)
答:
细化铸件晶粒的措施主要有三种:
(1)提高过冷度:
一般金属结晶时的过冷范围内,过冷度越大,N/G越大,所以晶粒细小。

(4分)
(2)变质处理
变质剂为活性质点,满足点阵匹配的原理,可以降低晶核和变质剂质点之间的表面能,降低接触角,降低形核功,增加非均匀形核的形核率。

从而有效细化晶粒。

加入抑制晶粒长大的变质剂也可细化晶粒。

(8分)
(3)振动、搅动
一方面依靠从外面输入能量促进晶核提前形成,另一方面是使成长中的枝晶破碎,使晶核数目增多。

(3分)
4.塑性变形对金属材料的组织和性能有何影响?塑性变形的金属材料在加热时组织和性能又
会产生哪些变化?举例说明其退火应用。

(20分)

塑性变形对金属材料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5分)
1)晶粒外形变化:随变形方向拉长(或压扁)
2)位错胞亚结构形成,位错密度急增
3)大变形量条件下形成形变织构
4)产生内应力
5)产生加工硬化
塑性变形的金属材料在加热时组织和性能会产生的变化(9分)
1)回复;光学显微组织不变,消除内应力。

2)再结晶:等轴晶形成,消除加工硬化。

3)晶粒长大:力学性能下降。

去应力退火:消除内应力,保持加工硬化。

冷卷弹簧退火(6分)
再结晶退火:消除加工硬化,以利于继续变形。

冷轧工艺中间退火。

5.何谓固溶强化?请用位错理论说明固溶强化的机理。

(10分)
答:
固溶强化:固溶体中随溶质的加入量的提高,材料强度随之提高的现象。

(2分)
晶体的滑移是金属塑性变形的最主要的方式。

滑移的本质是位错运动的结果。

固溶体中溶质原子与位错的产生弹性交互作用、电交互作用和化学交互作用,阻碍了位错的运动。

溶质原子聚集在刃位错的周围,形成“柯氏气团”。

柯氏气团对位错有“钉扎”作用,增大了位错运动的阻力,从而提高了固溶体合金的塑性变形抗力,从而提高强度。

(8分)
6. 根据Fe -Fe 3C 相图(图2)回答下列问题:
1) 用相组成物填写相图各区。

(图画在答题纸上后填写) 2) 写出相图中三条水平线发生的转变的温度、类
型和反应式。

3) 用结晶冷却曲线分析45钢的平衡结晶过程(标
明各阶段的组织组成物、反应式)。

4) 计算
45钢室温下组织组成物和相组成物的相
对量。

5)

3中哪个是45钢的室温平衡组织? (共30分)
图2
A) B) C) D)
图3 铁碳合金室温平衡组织(4%硝酸酒精腐蚀)
答:(1) (6分)
(2)(6分) 1495℃ 包晶转变 L+δ→γ;1148℃ 共晶转变 L→ γ+Fe 3C ;
727℃ 共析转变 γ→ α+ Fe 3C (3)(10分) (4)(6分)
组织组成物的相对量:0.770.45
α(%)100%41.6%0.770.0008
-=
⨯≈-,P(%) =1−41.6% ≈58.4%。

相组成物的相对量: 6.690.45
α(%)100%93.3%6.690.0008
-=
⨯≈-,Fe 3C (%) =1−93.3% ≈6.7%。

(5)图B是45钢的室温平衡组织。

(2分)
7.简述钢中的常见的两种马氏体的组织形态及亚结构和形成条件,说明这两种马氏体性能的差
别及其原因。

(15分)
答:
淬火马氏体的显微形态有2种:
1)板条马氏体:是由许多成群的、相互平行排列的板条所组成。

亚结构为位错。

奥氏体中含碳
量低于0.2%,形成全部板条马氏体。

2)片状马氏体:马氏体片之间互不平行,而呈一定角度分布。

亚结构为孪晶,奥氏体中含碳量
高于1.0%,形成全部片状马氏体(6分)
由于高碳片状马氏体碳浓度高,晶格畸变大,因此硬度高。

片状马氏体的塑性和韧性差是由于其亚结构主要为孪晶,滑移系大大减少;碳浓度高,晶格畸变大,淬火应力大以及存在高密度的显微裂纹。

而板条马氏体中含碳量低,可以发生“自回火”,且碳化物分布均匀;其次是胞状位错亚结构中位错分布不均匀,存在低密度位错区,为位错运动提供了活动余地。

由于位错运动能缓和局部应力集中,延缓裂纹形核及削减已有裂纹尖端的应力场,故对韧性有利。

此外,淬火应力小,不存在显微裂纹,裂纹通过马氏体条也不易扩展,(9分)
8.直径为10mm的45钢,AC1:730℃,AC3:780℃。

画出其过冷奥氏体的TTT曲线。

填写
表格(写在答题纸上),将各相应的冷却曲线画在TTT曲线合适的位置上。

(18分)
答:
TTT曲线(4分)
填写表格(8分)
冷却曲线(6分)
9.采用40CrNiMo钢制造某一主轴(直径为100mm),要求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HRC30~35),
轴颈表面要求耐磨(≥55HRC)。

解答下列问题:
1)编写简明加工工艺路线。

2)说明加工工艺路线中的热处理的作用。

3)分析其使用态的表层组织和心部组织。

4)分析钢中合金元素的作用。

(共15分)
答:1)加工工艺路线如下:
下料→锻造→完全退火→粗加工→调质→精加工→轴颈表面感应加热淬火+低温回火→磨削(3分)
2)完全退火:为了改善锻造组织,细化晶粒,降低硬度,有利于切削加工,并为随后调质热处理作好组织准备。

调质:得到回火索氏体,保证心部具有良好的塑性和韧性。

感应加热淬火:提高表面的硬度,耐磨性、疲劳强度。

低温回火:在保持高硬度、高耐磨性前提下,减少淬火应力、降低脆性、稳定组织。

(6分)
3)最终热处理后的表面组织为M回。

心部:回火索氏体(3分)
4)此钢合金元素Cr、Ni主要起提高淬透性的作用。

Mo主要起抑制高温回火脆性的作用。

(3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