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水田园诗词鉴赏教师版

山水田园诗词鉴赏教师版

2013届高三语文作业讲义:山水田园诗词鉴赏(教师版)一、山水田园诗和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陶渊明等诗人形成我国东晋田园诗派,谢灵运、谢朓等诗人形成我国南朝山水诗派,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我国盛唐山水田园诗派。

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在唐代诗人中,没有哪一个诗人没有写出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诗篇。

如:王绩《野望》;杜甫《望岳》、《江村》;韦应物的《滁州西涧》;顾况《过山农家》;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大林寺桃花》《杭州春望》。

唐代诗人中以山水诗闻名的人很多,但能代表山水诗成就的,主要还是孟浩然、王维、李白。

二、代表诗作赏析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孟浩然诗的特色是“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皮日休),虽只就闲情逸致作清描淡写,往往能引人渐入佳境。

《夏日南亭怀辛大》是有代表性的名篇。

诗的内容可分两部分,即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同时又表达对友人的怀念。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开篇就是遇景入咏,细味却不止是简单写景,同时写出诗人的主观感受。

“忽”、“渐”二字运用之妙,在于它们不但传达出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给人实际的感觉(一快一慢);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只表现出一种心理的快感。

“池”字表明“南亭”傍水,亦非虚设。

近水亭台,不仅“先得月”,而且是先退凉的。

诗人沐浴之后,洞开亭户,“散发”不梳,靠窗而卧,使人想起陶潜的一段名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与子俨等疏》)三四句不但写出一种闲情,同时也写出一种适意──来自身心两方面的快感。

进而,诗人从嗅觉、听觉两方面继续写这种快感:“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所以是“清响”。

滴水可闻,细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无声息。

诗句表达的境界宜乎“一时叹为清绝”(沈德潜《唐诗别裁》)。

写荷以“气”,写竹以“响”,而不及视觉形象,恰是夏夜给人的真切感受。

“竹露滴清响”,那样悦耳清心。

这天籁似对诗人有所触动,使他想到音乐,“欲取鸣琴弹”了。

琴,这古雅平和的乐器,只宜在恬淡闲适的心境中弹奏。

据说古人弹琴,先得沐浴焚香,屏去杂念。

而南亭纳凉的诗人此刻,已自然进入这种心境,正宜操琴。

“欲取”而未取,舒适而不拟动弹,但想想也自有一番乐趣。

不料却由“鸣琴”之想牵惹起一层淡淡的怅惘。

象平静的井水起了一阵微澜。

相传楚人钟子期通晓音律。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品道:“巍巍乎若太山”;志在流水,子期品道:“汤汤乎若流水。

”子期死而伯牙绝弦,不复演奏。

(见《吕氏春秋·本味》)这就是“知音”的出典。

由境界的清幽绝俗而想到弹琴,由弹琴想到“知音”,而生出“恨无知音赏”的缺憾,这就自然而然地由水亭纳凉过渡到怀人上来。

此时,诗人是多么希望有朋友在身边,闲话清谈,共度良宵。

可人期不来,自然会生出惆怅。

“怀故人”的情绪一直带到睡下以后,进入梦乡,居然会见了亲爱的朋友。

诗以有情的梦境结束,极有余味。

三、山水田园诗的常见意象山水田园诗的主要意象有:清风、明月,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黄莺、白鹭,芳草、鲜花,茂林、修竹,秋雾、冬雪,大江、清泉,晨烟、暮蝉,鸡鸣、犬吠,处子、樵夫等等。

四、山水田园诗的主要思想内容1、对大自然中的山水景物歌咏。

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的这首五绝,四句两两相对,平朴如话,因此有人认为跟小孩子对对子没有什么区别(参见《鹤林玉露》)。

明人王嗣爽在其《杜臆》中予以反驳说:“余曰:上二句两间(指天地间)莫非生意,下二句见万物莫不适性。

岂不足以感发吾心之真乐乎?”王氏的意见是对的。

此诗抓住景物特点写春色,画面优美,格调柔和,很能引发读者的喜春之情。

2、对自然、闲适生活的陶醉。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这是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

这里有清新的泥土味,这里有强烈的生活感。

诗人终于将那政治追求中遇到的挫折,名利得失全部忘掉了,甚至连那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彻底丢开了。

思绪终于舒展了,甚至诗人的举措也都灵活自在了,自然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

3、借歌咏自然纯朴的自然山水表达对个人纯真美好理想的向往,对世俗、官场等的厌弃。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第一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首诗写出了陶渊明辞职归田后,那种愉快的心情和乡居的乐趣。

在这首诗中,陶渊明塑造了一个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画图:“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陶渊明把这种归隐后的田园生活与当时社会官场中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

陶渊明讨厌现实的黑暗,尽管实现理想已“心有余而力不足”,但他还是洁身自好,宁为玉碎而不为瓦全。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对于自己的归田园居犹如久被束缚的小鸟冲出樊笼,重返自然一样欣喜。

4、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①《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②《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五、山水田园诗的阅读方法鉴赏山水田园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诗一开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山是空空的,很容易让人想到空旷、静谧。

王维受其母的影响较深,佛教讲究“四大皆空”,在诗人的眼里,一切胜景浮名都不过是一“空”而已!傍晚十分,一切都迷蒙起来,淅淅沥沥的秋雨过后更是一片清冷的秋意!也是为全诗定下了恬淡、清新的感情基调。

同时暗点了时间、地点。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

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

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

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人去游园访友,园里没人,园门不开。

一枝红杏露出墙外,显示了生机盎然的大好春光。

满园春色扑面而来,诗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美好之景与喜悦之情水乳般地交融在一起。

一般的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

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

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拨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3、注意炼字。

“炼字”,即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炼字必须以炼意为前提才具有美的价值。

有字无句或无篇,是不足取的。

篇中炼句,句中炼字,炼字不单是炼声、炼形,同时更要炼意,只有切合题旨,适合情境,做到语意两工,这样炼出来的字才能精光四射。

“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

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沈德潜) 。

成功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

王驾写《晴景》一诗:“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

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

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

这些是诗人的独特感受,写出了这种独特感受,不论是情景交融,诗人把他的感情色彩外化到景物上去也好,诗人写出了景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态也好,都是有意境的。

白居易的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杜甫诗句:“四更山吐月,残夜月明楼。

”“明”字是形容词用如动词,使画面富有动态,更妙的是“吐”字虚词用得好,也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的美学效果。

五、山水田园诗歌常用的写作手法和注意点山水田园诗一般通过写景来抒情,所以要善于分析诗歌描写景物的方法,才能准确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从而把握诗歌的感情。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要留意作者观察景物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远、近)和各种感觉的调用(视觉、听觉、嗅觉等),要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具体方法,常见描写手法有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明衬暗、渲染、白描等。

1.听觉角度:①动静结合例如:《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②以动衬静例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王维)2.视觉角度:①绘形、绘声、绘色例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②色彩映衬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运用各种修辞:比喻、拟人、借代、化动为静、虚实结合等4.运用炼字技巧: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5.运用描写技巧:①工笔例如《绝句》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②白描例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前堂。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此外还要注意: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也叫点面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