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古代诗歌鉴赏之山水田园诗ppt 共26页
古代诗歌鉴赏之山水田园诗ppt 共26页
第八讲
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古代汉族诗歌之一。源于南北朝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以 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 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 白描手法。
来历: 陶渊明等诗人形成东晋田园诗派,谢灵运、谢朓等诗人形成南朝山水诗派, 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 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出现时期
真正将自然山水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诗人以自然山水为题材写诗, 则始于魏晋六朝,是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原因的。 魏晋六朝,一个干戈纷扰,政治紊乱,经学衰落,玄学盛行,思想开放, 人性觉醒的时代,走马灯似的王朝更迭和杀夺,人命危浅、朝不得夕的恐 怖和悲哀,使得许多具有觉醒意识的诗人,包括公卿身份的诗人,产生了 “膏火白煎熬,多财为患害,布衣可终身,宠禄焉足赖”这样的认识。他 们为了全身远祸,不得不离开动荡的政治,藏身匿迹于山泉林木之间,希 企逸隐之风一时大炽。魏末晋初诗坛,山水诗已逐渐增多,在嵇康、张华、 左思、郭璞等人的诗篇中,便出现了“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石泉漱 琼瑶,纤鳞亦浮沉。(左思《拈隐诗》)。山水诗又经过了五言诗的曲折 经历,到了晋宋时代,终以陶渊明、谢灵运这两位大诗人的出现,而在诗 国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萌芽阶段
《诗经》和《楚辞》作为秦汉前汉族诗歌的两座高峰,虽有大量自然景 象描写,如“关睢”、“桃花”(《诗经》)“薄荷”“挚鸟”(楚辞) 等,它们或者是作为比兴之媒介,或是作为比德之物,本身并不具审美 的价值。在《诗经》、《楚辞》所经历的漫长年代,还没有出现一首专 门描写自然山水为主要内容的诗篇。两汉数百年,乐府五言诗,特别是 铺采摛文的辞赋,已有了较多的自然风光描写。只是汉末建安时期,曹 操写了一首《观沧海》,这才算是曲终奏雅,为汉以前诗坛献上了唯一 的一首完整的山水乐章。魏晋之前,汉族诗歌的内容都是与人本身有关 的生存、欲望、政治、战争等等,自然风光还是未被人识的一块天然璞 玉。
陶渊明
陶潜作为山中田园派开宗立派的诗人,他们都明显地受到了玄学思 潮的影响,但由于地位及生活道路不同,玄学在他们诗中又有不同 的印迹。陶诗中的玄旨和理趣,不只表现在诗中多有饱含人生经验 的理悟,更重要的是那种玄旨就渗透在诗中“此中有真意”的田园 画面上。而谢诗主要是通过那些“空翠难强名,渔钩易为曲”“遭 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之类的玄言理悟来表达,“玄旨”并未完 全化入到他的诗中。
陶诗虽然以自然为审美对象,并崇尚自然,但是追求的不是外物自 身,而是心灵之趣。他的诗,是写意,而不是摹象。陶渊明原本是 飞翔于田园的慧鸟,至情至性,自由自在是他的本性。因性真直率, 故做不了污浊世态下的好官,一旦脱离樊笼,复返自然,喜庆之情, 不能自已。《归园田居》(五首),《移居》(二首)活脱脱勾勒 出一个超然物外,悠闲、适性的伟大诗人。透过晨雾暮霭,他葛衣 芒鞋,荷锄走来。简朴的居处,平常的村落,作者却以十分欣赏的 口吻一一道来,甘于淡泊、守拙归真。诗人率真的心性和卓迩的气 节,犹如芰荷滚露,月白风清。他的田园诗,是他人格精神的外化, 所以,他写景物重在写意,只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冲淡朴素的物 境的融合,呈露着浑然天成的大境界。写诗,对他来说只是那种 “旷而且真”的怀抱的自然流露。苏东坡说“陶渊明意不在诗,诗 以寄其意耳”,元好问说:“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
谢灵运
如果说陶渊明开寄意田园山水之先河,与陶同时代而稍后的谢灵 运则开模山范水、雕缕字句的先河。谢灵运山水诗句秀辞巧,如 善于调度语言的匠师,往往一字而传山水情态,在提炼诗意,感 悟语言方面有过人的才气,这一点连李白也佩服之至。如“林壑 敛冥色,云霞收夕霏。”(《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乱流趋正 绝,孤屿嵋中川。”(《登江山孤屿》)“白云抱幽石,绿蓧媚 清连。”(《过始宁野》)“池塘生春草,柳园变鸣禽”。 (《登池上楼》)“春晚绿野秀,岩高自云屯。”(《入澎蠡湖 口》)“野旷河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对山姿水 态、昏晓阴晴的变化穷貌极形精雕细刻,细微独到描摹,再现了 一种自然美的艺术境界。从这一点上看,谢灵远绝对的灵慧,观 察事物十分精微,驾驭语言的能力十分高超,山水风光,经他妙 手剪辑,即刻制成了流光溢彩的清丽画面,因而在魏晋时代汉族 诗歌中独树一帜,令后人有“谢诗如新发芙蓉、自然可爱”之说。
盛世时期
山水诗形成以后,虽然它在不断寻求外部空间的开拓和内部体制的完善, 从而在各个不同时代,而有了新的风貌和姿态,但是,道释玄禅的人生情 趣和艺术精神,却始终贯穿于山水诗的发展中。随着唐诗繁荣局面的到来, 山水诗出现了丽日经天的壮观。王维与孟浩然等继承了陶渊明、谢灵运山 水诗传统,形成了一个与边塞诗派交相辉映的山水田园派。在唐代诗人中, 没有哪一个人没有写出自然山水为题材的诗篇唐代诗人中以山水诗闻名的 人很多,但能代表山水诗成熟的,主要还是孟浩然、王维、李白。山水田 园诗到了宋代以后,虽在运用诗化的语言抒情、状物、写景、叙事方面, 有行文不拘一格,使人耳目一新之作,但山水诗的境界上子已远远比不上 唐朝。
孟浩然
幽居襄阳鹿门山的孟浩然,寄情山水,一生不仕,是封建时代少有 的流名千古的布衣诗人之一。李白有诗《赠孟浩然》:“吾爱孟夫 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 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孟浩然乃真隐者。古代士人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选择了第二条路,清心寡欲, 淡泊宁静地陶醉于自然山水之中,追求诗歌的最高境界——自然美。 他的诗近于陶诗,而又自有风格。“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这类气象雄浑的诗并不多见。有代表 性的还是那些呈现着清寂、冷峭意境,深印着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情调的诗作。他 诗写隐者的情怀:“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 雁飞天。……”。(《秋登兰山寄张五》)他诗写田家的欢趣:“故 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林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清寂 冷峭的意境,自然恬淡的情趣,然而掩饰不了内心的孤清和寂寞。 抱卷沉思,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心高气傲的诗人郁郁独行在山道上, 山风吹拂着飘逸的长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