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器官功能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多器官功能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免疫系统受损是这一系统效应的内在 因素。

90年代中期一些学者对全身炎症 和MODS的病因学提出了新的见解, 认为炎症反应在导致炎介质产生的同 时,也诱发了抗炎介质产生。炎症反 应的转归将取决于这两类物质的平衡, 任何一方的过度优势均可造成炎症失 控,而成为MODS的基础。
机体致炎/抗炎机制平衡
● 炎症因子进入血循环,使单核-巨噬细胞和 血小板聚集,活化,致炎症介质大量释放(TNF -a、IL-1B、IL-6、IL-8、血小板激活因子 PAF、NO),进一步引起炎症介质的瀑布样连 锁反应,而机体的抗炎机制不足,导致SIRS。
此观点强调了机体致炎/抗炎机制平衡的重 要性,纠正了此前欠重视促炎因子致病作用的 狭隘认识。
混合性抗炎反应综合征(MARS)
● 当炎症和抗炎反应相互存在,交叉重叠, 并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此时炎症反应和免 疫功能更为严重紊乱,对机体产生更强的损 伤,称为混合性抗炎反应综合征 (MARS)。
● 抗炎介质与促炎介质若在高水平上平衡, 即使CARS=SIRS,也是不稳定的平衡,不 是真正的稳态,实际上属于MARS范畴。
● 另一方面,内源性抗炎介质如:前列腺素E2 (PGE)、IL-4、IL-10、IL-11、IL-13释 放,抗炎性内分泌激素如糖皮质激素和儿茶酚胺 释放也随之增加,导致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 (CARS)。
如果SIRS与CARS处于平衡状态,则能保持 机体的内环境相对稳定。
SIRS/CARS失衡
● 炎症加重时促炎介质与抗炎介质均可泛滥 入血循环,导致SIRS与CARS。 ● 如SIRS>CARS,即SIRS占优势时,导 致细胞死亡和器官功能障碍。 ● 如CARS>SIRS,即CARS占优势时,导 致机体免疫功能抑制,增加对感染的易感性。 ● SIRS或CARS失衡的结果是全身炎症反应 的失 控,引起全身组织器官损害,出现MODS。
● 医学水平提高,各种脏器支持手段不断 完善,加强医疗病房建立,病员生命得以延长, 才有机会表现出MOF,并加以研究。
● MOF已成为创伤,休克,感染等重症医学 研究的主要课题
急性伤害过程后一短暂间歇期的出现 对诊断 MODS是重要的
若病人不能度过早期急重损害过程, (如感染不能控制、休克不能纠正、CPR 不成功)病程中不能出现这样的间歇期, 病情将持续恶化而直接导致死亡,属复苏 失败,这样病例的病程中虽也可能出现一 些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的症状,但严格说 不属于MODS的概念。
(三)肠道屏障功能破坏
肠道是机体最大细菌和毒素库,由于禁 食、制酸剂等不合理应用,肠道菌失调,屏 障功能破坏,动力丧失,有可能成为MODS 患者菌血症来源。临床和实验证实:
1、约1/3菌血症患者死于MODS而未发 现明确感染灶。
2、肠道对缺血再灌损伤最为敏感易发生 功能障碍。
3、应用肠道营养、益生菌微生态制剂保 持肠粘膜完整性可能降低感染发生率。该理 论渐被临床重视。
● 50、60年代-朝鲜战争、越战 大部分病人可以渡过低血压和
急性肾功能衰竭。 ● 随之而来的是创伤后出现不明原 因的呼吸衰竭,肺水肿成为病员的致 死原因。 ● 尽管美国采用了积装箱式的ICU治 疗单位,但并未改善创伤后呼吸功能 衰竭的最终恶运。
67年命名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 30余年进行大量临床及实验室工作。 对呼吸生理和病理方面认识更深入。 呼吸支持法也有了很大的改进。
可反复发作

衰竭顺序 因诱因不同而异 一般心>肺>肾>脑
肺>心>肾>肝>脑
病死率
较低


>4 个器官衰 全部死亡
部分可救治成活
死亡率 88%

多器官功能衰竭认识过程
3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 休克是外科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人 类通过大量的临床抢救和实验室研究,认 识到休克所产生的危害以及纠正低血容量 的重要性。
诱发MODS的主要高危因素
诱因 免疫、凝血、微循环等紊乱
MODS
肺凝肠


心 肝脑
衰血衰


衰 损衰
三、发病机制
有关MODS发病机制探索较多, 但迄今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与下列学 说有关:
(一)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 组织缺血、缺氧能量代谢障碍,溶 酶体酶活性升高,造成细胞坏死。组织 缺血再灌注产生大量氧自由基,损害组 织细胞。
战后,休克已不再是外科危重病人致 死的主要原因,多数病人可以在休克的 初期得到有效的复苏。
● 二战前,休克纠正后大量病人出现少 尿,甚至无尿。
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率达90%,成为 创伤后危重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 ● 战后至50年代,一方面认识大量快速 扩容,可有效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 ● 另一方面血液透析出现,急性肾功能 衰竭的死亡率有了明显的改善。
③MODS强调临床过程变化的重要性,随着病程的发 展,既可加重,也可逆转;
④MOF评价标准难界定; ⑤MODS可早期发现,早期干预。MOF是MODS的终末期
表现。
目前MODS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接受。
MODS概念上强调
1.原发致病因素是急性而继发受损器 官可在远隔原发伤部位,不能将慢性疾病 器官退化失代偿时归属于MODS。
一、概论
多器官功能衰竭(MOF)是指 机体遭受到严重创伤、感染、中毒、 休克、大面积烧伤等急性损害24小 时之后,同时或序贯出现2个或2个 以上器官发生功能障碍以致衰竭。
老 年 多 器 官 衰 竭 (multiple organ failurein the elderly,MOFE),1987年 首次提出。
儿童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 in the children’s,MOFC)。
多 系 统 器 官 功 能 衰 竭 (multiple - system organ failure,MSOF)。
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
● MOF的提出是70年代医学进展 的一个标志。
1991年美国胸科医师学会和危重病 学会(ACCP/SCCM)召开协议会
重新命名多器官衰竭及其相关的病理状态, 用 MODS取代 MSOF或 MOF。其理由:
①衰竭是静态概念,危及生命,不能反映疾病发展 过程;
②MODS指某些器官功能已不能有效维持内环境稳定 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
图1、MODS的第二次打击学说
(六)基因调控
临床上不难观察到,同样病情和同样的 治疗,在不同个体的预后可能迥然不同,人 们通常将其归咎于“个体差异”。在全身性 感染和MODS病人也通常使用“异质性”一 词来解释许多难于解释的研究和观察结果, 事实上,病人遗传和基因表达的特征决定个 体间的异质性。现已有许多研究得证实。
2.致病因素与发生MODS必须间隔一 定时间(24小时),常呈序贯性器官受 累。
3.机体原有器官功能基本健康,功能 损害是可逆性,一旦发病机制阻断,及时 救治器官功能可望恢复。
MODS病理本质
感染病灶 释放内毒素 激活炎症细胞
多形核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
内皮细胞
释放炎性介质
MODS病理本质
● 机体在生理损伤打击下,发生的 一种过 度性全身反应,是感染后机体 产生过度炎症反应,失去控制,造成 广泛组织损伤,而诱发的多器官功能 衰竭。 ● 多种介质参与全部病理过程是本 病发病的关键,在本质上是区别于任 何疾病的。
多器官功能衰竭
(multiple organ failure , MOF)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
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MODS
一、概论 二、病因 三、发病机制 四、MODS的临床过程 五、MODS的诊断 六、MODS的预防和加强治疗 七、MODS的预后
(四)细菌毒素
(五)二次打击学说
MODS往往是多元性和序贯性损伤的结 果,1985年Dietch提出“二次打击学说”, 阐明MODS从原发打击到器官衰竭的病理过 程,符合临床演变规律。
为此在MODS变化过程应注意: 1、过度的炎症反应与免疫功能低下。 2、高动力循环与内脏缺血。 3、持续高代谢与氧利用障碍。
MOF,MOFE,MOFC之不同
MOF
MOFE
MOFC
年龄
多为中青年
大于 60 岁
小儿
诱因
创伤、手术、败血症 肺感、心脑血管等慢病 肺炎、败血症、感染

急性发作
性休克、中毒
生理功能 正常
器官老化,功能下降 因年龄而异
原有慢性病 较少
多种,
较少
免疫功能 正常
低下
婴儿不成熟,儿童不

病程
起病急,病程短 起病隐袭,病程迁延, 起病急,病程长短不
二、病因
(一)组织损伤: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及 病理产科。
(二)感染:为主要病因,全身感染、腹腔感染、 脓肿、肠道感染、肺部感染及深静脉导管感染等。
(三)休克:尤其是感染性休克及创伤出血性休 克。凡是导致组织灌注不足、缺血、缺氧和酸中毒 等均可引起MODS。
(四)重症胰腺炎。 (五)心肺复苏后,复苏综合征。 (六)中毒:急性药物中毒及毒物中毒等。 (七)大量反复输血。
SIRSARDSMODS(MOF)是动态过程
死亡率依然在50%以上。
● 60年代,光导纤维内窥镜应用于 临床,应激性溃疡消化道出血被认识并 得到治疗。
● 同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作为血液 系统功能衰竭也被引起重视。
● 70年代初开始注意这些脏器衰竭 之间的关系和顺序。
● 1973年Tilney对18例腹主动脉瘤破裂手
术后的病人所出现的并发症进行了分析,发 现:
图2、MODS的发病机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