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电子效应
d+
C
g
C
b
Ca
dHF
H
H
H
诱导效应中电子偏移的方向以C—H键中H作为比较标准.
——C X
——C——H
—— C Y
-I 效应
比较标准
+I 效应
如果取代基X的电负性大于H,X具有吸电子性,故称为吸 电子基。由它引起的诱导效应叫做吸电子诱导效应, 用-I 表示。
如果取代基Y的电负性小于H,Y具有斥电子性,称为斥电 子基。由它引起的诱导效应叫做供电子诱导效应,用+I表 示。
诱导效应的特点
• 诱导效应的强弱:取决于原子或基团的斥 电子或吸电子能力;
• 诱导效应是沿键传递的,离吸电子(斥电 子)基团越近,诱导效应越强,在沿单键 传递中迅速下降,三个单键后可忽略不计。
• 叠加性:如果几个基团对某一键都产生诱 导效应,则此键所受的诱导效应是这几个 基团诱导效应的总和。
• 用诱导效应解释马氏规则
σ-p 超共轭:
H H C CH2
R
当C-Hσ键与带有正电荷的C原子相
邻时, σ-p 轨道进行侧面交盖,σ电子离 域 — σ-p超共轭效应
+
R
sp2杂化
C R"
R'
120
°
碳正离子的结构
+
σ- p 超共轭效应
参与超共轭的C-Hσ键越多, 碳正离子越稳定:
稳定性依次减弱
反应中间体的稳定性
超共轭效应依次增大 稳定性增强!
• 降低了分子的能量,提高了体系的稳定性
二烯烃
氢化热(kJ·mol-1)
CH3 CH CH CH CH2
226
1,3-戊二烯
CH2 CH CH2 CH CH2
1,4-戊二烯
254 离域能或共振能:
28 kJ·mol-1
共轭效应(Conjugated effects): 在共轭体系中电子离域的作用
π-π共轭效应:由于π电子离域的共轭效应
1. π-π共轭体系 π-π共轭体系结构特征:重键、单键、重键
交替。
例如:1,3-丁二烯
CH2 CH C CH
乙烯基乙炔 O
CH2 CH C H 乙烯基乙醛
1,3,5-己三烯
CH2 CH C N
丙烯腈
π-π共轭体系的特点
• 电子离域:π电子不是固定在双键的2个
C原子之间,而是分布在共轭 体系中的几个C原子上。 • 键长趋于平均化
δ
δ
O
O
δ
CH2
δ
CH
Cδ H 或
δ
CH2
CH C
H
• 所有原子共平面;
• 正、负电荷交替; • 共轭效应的传递不受传递距离的影响。
2.p-π共轭体系:
CH2 CH CH2
δ
δ
CH2 CH CH2
烯丙基正离子
CH2 CH CH2 烯丙基自由基
CH2 CH Cl 氯乙烯
CH2=CH—Cl 氯乙烯
+
CH2=CH—CH2 烯丙基正离子
+
CH2=CH—CH2 烯丙基自由基
π4 3
CH2
CH2 CH Cl
π2 3
CH2 CH CH2 空的p轨道与π轨道
在侧面相互交盖, 电子发生离域。
π3 3
δ
δ
CHC2H2CHCHCHC2H2
3 超共轭(Hyperconjugation)
σ- π超共轭:(79页的氢化热)
◆参与超共轭的C-Hσ键越多,超共轭效应越强。
◆超共轭效应比π-π共轭效应弱得多
诱导效应与共轭效应的比较
起因
传递途径 分类
特点
I 静电极性 沿碳链传递 +I 和-I
单向极化 短程作用
极性交替,远程作用
C 电子离域 沿共轭链传递 +C 和-C
键长平均化
内能降低
常见原子或基团的诱导效应强弱次序 为: 吸电诱导效应(–I):-NO2> -COOH > -F > -Cl > -Br > -I > -OH > RC≡C- > C6H5- > R’CH=CR-。
供电诱导效应(+I):(CH3)3C- > (CH3)2CH- > CH3CH2- > CH3-。
诱导效应对于单键的影响与对双键 的影响的区别。
两大效应
分子中原子相互影响的实质,一般可用电子效应 (electric effect)和立体效应(stereo effect)来描述。
(1)电子效应——指分子中电子密度分布的改变对性质 产生的影响。它又可分为诱导效应 (inductive effect I) 和 共轭效应 (conjugative effect C)两类。
H H C CH CH2
H
丙烯
丙烯分子中的超共轭
当C-Hσ键与π键相邻时,两者进行侧面 交盖,σ电子离域—σ-π超共轭效应
其作用的结果是增加了π键的电子云密度
参与超共轭的C-Hσ键越多,超共轭效越强 :
H
δ
R C CH
H
< δ
CH2
δ
H C CH
H
< δ
CH2
δ
H C CH
δ
CH2
R
R
H
超共轭效应依次增大
(2)立体效应 (空间效应)——指分子的空间结构对性质 所产生的影响。
一、 诱导效应——由于分子中电负性不同的原子或基团 的影响使整个分子中成键的电子云沿分子链(共价键)向一 个方向偏移,使分子发生极化的现象。(P314)
诱导效应
吸电子诱导效应(-I ) 供电子诱导效应(+I )
H
H
H
H
ddd+ dd+
CH3 CH=CH2 + HBr - Br-
+
CH3 CH CH3 (I)
CH3
CH2
+
CH2
(II)
诱导效应对理化性质的影响:
• 物理性质:
H
H
C=C
H
H
偶极矩 m=0
H
CH3
C=C
H
H
m=0.36 D
• 化学性质:影响化学反应的取向
H
CH2CH3
C=CBiblioteka HHm=0.37D
二、共轭体系和共轭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