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静脉穿刺术-血管穿刺术(临床基本操作技能)
【相关基础医学知识】
静脉穿刺的目的是:采血,用于献血、血液检查、输血、补液、注射药物,适用于不宜口服和肌肉注射的药物或要求迅速产生药效的药物。
1 浅静脉解剖学特点:
浅静脉位于皮下组织内,又叫皮下静脉,位置表浅,透过皮肤在体表易于看见。
浅静脉数目较多,多吻合成静脉网,无动脉伴行。
浅静脉有静脉瓣,其数目以四肢较多,下肢多于上肢。
静脉管壁薄,平滑肌和弹性纤维较少,收缩性和弹性差,故当血容量明显减少时,静脉管壁发生塌陷。
静脉血流缓慢,尤以近心端受到压迫或压力增高时血流更为缓慢,且常出现静脉充盈。
(1)头皮静脉
头皮静脉分布于颅外软组织内,数目多,在额部及颓区相互交通呈网状分布,表浅易见。
静脉管壁被头皮内纤维隔固定,故示易滑动,而且头皮静脉没有瓣膜,正逆方向都能穿刺,
只要操作方便即可,故特别适用于小儿静脉穿刺,也可用于成人。
头皮静脉中的主要静脉有,
①滑车上静脉,为起自冠状缝处的小静脉,沿额部浅层下行,与眶上静脉末端汇合,构成内
毗静脉。
②眶上静脉,自额结节处起始斜向内下走行,在内毗处构成内毗静脉。
③颞浅静脉,
起始于颅顶及颞区软组织,在颞筋膜的浅面,颧弓根稍上方汇合成前后两支。
前支与眶上静
脉相交通,后支与枕静脉、耳后静脉吻合,而且有交通支与颅顶导静脉相连。
前后支在颧弓
根处汇合成颞浅静脉,下行至腮腺内注入面后静脉。
(2)颈外静脉
颈外静脉是颈部最大的浅静脉,收集颅外大部分静脉血和部分面部深层的静脉血。
颈外静脉由前后两根组成,前根为面后静脉的后支,后根由枕静脉与耳后静脉汇合而成,两根在平下颌角处汇合,沿胸锁乳突肌表面斜向后下,至该肌后缘、锁骨中点上方2.5cm 处穿颈
部固有筋膜注入锁骨下静脉或静脉角。
此静脉在锁骨中点上方2.5~5.Ocm 处内有二对瓣膜,
瓣膜下片扩大成囊。
颈外静脉的体表投影相当于同侧下颌角与锁骨中点的连线。
由于颈静脉仅被皮肤、浅筋膜及颈阔肌覆盖,位置表浅,管径较大,在小儿病人常被选作穿刺抽血的静脉,尤其在小儿病人啼哭时或压迫该静脉近心端时,静脉怒张明显,更易穿刺。
颈部皮肤移动性大,不易固定,通常颈外静脉不作为穿刺输液的血管,但用硅胶管在此插管输液者日渐多见,使其应用范围扩大。
(3)上肢浅静脉
上肢常用作穿刺的浅静脉主要有手背浅静脉和前臂浅静脉。
手背浅静脉较为发达,数目多,相互吻合成静脉网,网的桡侧汇集向上延续为头静脉,网的尺侧汇集成贵要静脉。
头静脉起始后向上绕过前臂桡侧缘至前臂掌侧面,在肘窝稍下方发出肘正中静脉后,沿肱二头肌外侧沟上升,于三角胸大肌间沟穿入深部,汇入锁骨下静脉或奇静脉。
贵要静脉沿前臂尺侧上升,在肘窝下方转向前面,接收肘正中静脉后,经肱二头肌内侧沟上行至臂中部,穿深筋膜汇入肱静脉。
肘正中静脉在肘部连接头静脉与贵要静脉之间,其连接形式变异甚多。
前臂正中静脉起自手掌静脉丛,沿前臂前面上升,沿途接受一些属支,并通过交通支与头静脉及贵要静脉相连。
前臂正中静脉末端注入肘正中静脉,有的末端分为二支,分别注入贵要静脉和头静脉,这种类型通常无肘正中静脉。
(4)下肢浅静脉
下肢常用做穿刺的浅静脉主要有足背静脉和大隐静脉起始段。
足背浅静脉多构成静脉弓或网。
弓的外侧端延续为小隐静脉,经外踝后方转至跟键的后面上行。
弓的内侧端延续为大隐静脉,该静脉经内踝前方约lcm 处沿小腿内侧上升,约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3~4cm 处穿卵圆窝注入股静脉。
【操作方法】
1.部位选择:根据年龄及病情可选择不同部位的静脉。
婴幼儿多选用头皮静脉和颈外静脉,其次选用手背静脉和足背静脉。
成人常选用手背静脉和足背静脉。
2.穿经层次:虽选用的静脉部位不同,但穿经的层次基本相同,即皮肤、皮下组织和静脉壁。
因年龄不同,
静脉壁的厚度、弹性及硬度有所不同。
3..穿刺时固定好皮肤和静脉,针尖斜面向上,与皮肤角度为15○~30○,在静脉表面或旁侧刺入皮下,再沿静脉近心方向潜行然后刺入静脉,见回血后再顺静脉进针少许,将针头放平并固定,进行抽血或注入药物,穿刺时要固定好静脉,尤其是老年病人,血管弹性较差,易于滑动。
【临床经验教训】
1.在四肢,通常在拟穿刺部位的近心端绑缚束带,以使静脉充盈,便于穿刺。
2.不可用力过猛,以免穿透静脉。
如需长期静脉给药者,穿刺部位应先从小静脉开始,逐渐向上选择穿刺部位,以增加血管的使用次数。
3.如果为一次性抽血检查,则可选择易穿刺的肘正中静脉。
穿刺部位应尽可能避开关节,以利于针头固定。
四肢浅静脉瓣膜较多,穿刺部位应避开瓣膜。
4.颈外静脉穿刺时应让患儿取仰卧位,两臂贴附身旁,枕头垫于肩下,头偏向穿刺部位的对侧,并尽量后仰,充分显露穿刺部位,以便穿刺时使穿刺针与静脉平行,通常在该静脉的上、申姥段交界处刺入。
由于头皮静脉被固定在皮下组织的纤维隔内,管壁回缩能力差,故穿刺完毕后要压迫局部,以免出血形成皮下血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