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_虚词-介词-优质课件
古代汉语_虚词-介词-优质课件
学习古汉语虚词,一般应回答三个问题:
1.词类; 2.语法规则(语法功能); 3.翻译。
介词
• 介词多由及物动词虚化而成,仍然带有及物动 词的特点——带宾语。
• 动词宾语常可省略,但介词宾语较少省略。因 为介词的语法功能就是组成介宾结构,把宾语 引介给谓语的核心,从而表达各种复杂的语法 及语义关系。
2.以பைடு நூலகம்
★介词“以”由动词虚化。介词“以”与名词、代 词、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补语。
★引介动作行为的凭借、时间、涉及对象、原因。 ★介词“以”的宾语可前置,可承前省略。
(1)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 之。(论语·卫灵公)
(2)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 富强。(史记·李斯列传)
• 古今汉语介词的系统性基本一致,但具体介词 的用法和介宾结构所处的语法位置存在较大差 异。
介词:主要用在名词、代词、名词性结构前, 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形容词的状语、补语。
★谓述语+介词+宾语 ★介词+宾语+谓述语
• 表时间、处所、目的、原因、方式、对象 • 于/於/乎、以、为、由、自、从、向、在、
• 虚词: – 介词、连词、语气词、助词
★【许P120:助词“之” ,“者”、“所”】
★许嘉璐《古代汉语》:代词、虚词(主要是介词、 连词,包括助词)、语气词,不讲副词。
→如此划分,是因为连词常是介词进一步虚 化的结果,有些词兼有介词、连词的用法。
→介词的作用是介绍。把表示人、事物的结 构介绍给表示活动变化、性质状态的结构, 进行修饰、限制。【单向】 连词的作用是连接词或词组。【双向】
用、被……
★古代汉语介词的特殊语法特点
• 1.语序:介+宾→“以”:宾+介 ▲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 • 2.省略:
A.介+(宾):“以、为、与、从” ▲小人有母……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左
传·隐元)
▲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史记·田单列传) B.谓述语+(介)+宾:“于” ▲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史记·项羽本纪)
——比较(3)“与事对象” •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左传·隐元)
比较(3)和(4)、(5)
• 是故力多则人朝,力寡则朝于人。(韩非子·显学) •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 上初即位,富于春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 季氏富于周公。(论语·先进) •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 于是==在此、从此(此时、此事……) ====承接连词(虚化过程)
★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左传·僖33) ★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
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 之,仰而视之曰:“嚇!”(庄子·秋水) • 于是乎(于是+语气词) • 于是焉(于是+于是→于是+语气词)
1.引介凭借:工具、手段、依据、条件、标准
• “乎”与“于”古时音近,也经常作介词用, 其用法与“于”也基本相同。
(1)引介处所
•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左传·僖22) • 虎兕出於柙,龟玉毁於椟中。(论语·季氏) • 国人作乱,厉王出奔于彘。(史记·晋世家) • 夫谈有悖于目,拂于耳,谬于心而便于身者。
(汉书·东方朔传)
• 上古竞于道德,中古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 力。(韩非子·五蠹)
古代汉语中的介词大多是由动词虚化而来。
1.于、於 、乎
• “于”、“於”上古不同音。 • 《说文》:“亏,於也,象气之舒亏……羽俱
切,今变隶作于。”“於,象古文乌省,哀都 切。”
• 段注:“于、於为古今字,凡经多用于,凡传 多用於。”
• 王力《古代汉语》:“《尚书》、《诗经》一 般用‘于’,《论语》除引用《尚书》外,通 例不用‘于’,《孟子》多用‘於’。”
• 有志乎古者希矣。(韩愈.答李翊书) ——在、到、从、在…方面 ——“作于北京”,“成立于广州”
(2)引介时间 • 宋祖生于丁亥,而建国于庚申。(南村辍耕
录)
• 朕即位十三年于今。(史记·封禅书)
• 是干戚用於古,不用於今也。(韩非子·五蠹) ——在、到、从 ——“成立于1949年”
(3)引介与事对象
• 告纣之罪于天及殷民。(史记·鲁周公世家) •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左
传·隐元)
• 得一老翁,……貌狀颇类于兽。(搜神记·怪老翁) • 利泽施乎万物。(庄子·大宗伯) ——向、给、与、对(对于) ——“投身于革命事业”
(4)引介比较对象
• 青,取之於蓝而青於蓝;冰,水为之而寒 於水。(荀子·劝学)
古代汉语常见虚词
词类: • 根据词与其他词的结合能力,也就是在句子
中充当结构成分的能力,对词在语法上的分 类。
• 实词:能够充当句子结构成分(主、谓、宾、 定、状、补),有实在意义。
• 虚词:在句子结构中起连接或黏附作用,表 示一定的语法意义。
• 实词: – 体词性词类:名词、代词 – 谓词性词类: • 动词 • 形容词、数词、副词
•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轻於鸿毛。
(司马迁·报任安书)
•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比:寒于水-比水寒 ——一般用“於”“乎”,罕用“于”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5)引介施事者(被动句中) • 刑赏已诺,信乎天下矣。(荀子·王霸) •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左传·僖22) • 3.语法功能:状语→补语:“于—”、“以—”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
(荀子·劝学)
• 古代汉语介词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之处: 1.介宾短语除作状语外,还可作补语; 2.介词宾语可前置; 3.介词的宾语可省略; 4.*介宾短语的介词可省略。
• “于”的作用在于引进与谓语核心有关的人或物 (包括时间、地点),而具体的语义关系只有在 具体语言环境中才能分别。
(6)引介原因 •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 •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韩愈.进学解)
——于引介的谓词性成分已事物化
• 注意: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对应的词语 各有不同,但不宜以之为据,将介词 “于”的用法作过多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