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规划-简
1976年在温哥华召开的第二届联合国人居大会后,相继成立了“联合国人居委员会(CHS)”及其执行机构“联合国人居中心(VNCHS)”。
•1985年星火计划,发展中国家由传统社区经济向现代化社区经济转化的成功模式。
•1996年联合国“人居二”大会,将“人人享有适当住房”和“城市化进程中的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会议的两大主题。
3.2.1中外城市社区组织管理体制
3.2.1.1政府主导模式:
3.2.1.2社区自治模式:
3.2.1.3混合模式
3.2.1.4中国社区发展模式:
1)综合模式2)特色模式3)共建模式4)互利模式5)住宅模式6)社区重建模式
3.2.2中外城市社区工作与社区服务
3.2.2.1中国的社区工作:
一是拓展社区服务;二是社区卫生;三是社区文化;四是社区环境;五是社区治安。
劣势群体遭受不公平、不正义对待
3.策略与技术
策略:引导社区居民关心、参与社区问题与需求
技术:沟通、讨论等取得意见一致的技术
策略:了解问题事实并提出理性的解决方法
技术:事实发现与分析的技术
策略:将议题具体化,然后组织民众采取集体行动
技术:质问、直接行动、谈判等冲突的技术
4.工作者角色
使能者(enabler)
3.3.1广义上的社区发展规划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社区发展规划主要是致力于研究各类社区的静态系统和动态系统,制定社区发展的总目标及一定时期内社区服务、社区保障、社区工作、社区组织、社区民主、社区环境、社区文明和社区管理等方面的具体行动计划。强调规划中的互动过程。
3.3.2狭义上的社区发展规划
可狭义地从城市规划的学科角度来理解社区规划,希望从城市问题的社会本质出发去理解城市空间布局问题。传统城市规划的内涵演变,如由物质性的住区规划到综合性的社区规划的转变。
第二类概念是从心理互动与利益关系方面着眼,可称之为互动(interaction)的概念。
第三类概念是从社会变迁与参与行动方面着眼,可称之为行动(action)的概念。
从六个层面来认识社区:社会、空间、组织、生活、文化、历史。
1.1.2社区概念在城市规划和社会学中的区别
社会学
城市规划
研究范围
从农村到都市
3.社区发展及社区发展规划
3.1 社区发展
3.1.1社区发展涵义
所谓社区发展,是指政府有关组织和居民整合社区资源,发现和解决社会问题,改善社区环境,提高社区生活质量的行动;是塑造居民社区归属感、认同感和共同体意识,加强社区参与、培育互助与自治精神的行动;是增强社区成员凝聚力,建立新型和谐的人际关系,建设精神文明社区的行动。
②年龄结构:
③职业结构:
(3)组织结构化变迁
我国城市社区中存在三种组织。政府组织、社区内的属地单位、街道群众组织。
(4)社区结构的整合
1.3 社区的主要特征
城市居住社区的主要特征:
1)高密度的异质生活单元:
2)多元的社会关系及文化:
3)复杂的社会组织结构
1.4 社区功能
•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
•民主政治的建设途径。
②培养社区居民的民主意识,在社区发展过程中促进居民积极参与本社区的公共事务;
③加强社区整合,促进社会变迁,加速社会进步的进程。
3.1.3.1直接目标包括:
①协助社区认识其成员的共同需要;
②协助社区运用各种援助;
③协助社区开发和利用社区的资源;
④协助社区改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
3.1.3.2终极目标包括:
教材及参考书
1.教材:
《社区发展规划------理论与实践》赵民,赵蔚编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2
2.参考书目:
①《新社区与新城市——住宅小区的消逝与新社区的崛起》杨德昭著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1
②《走向新社区——城市居住社区整体营造理论与方法》 王彦辉著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4
③《社区形象设计》曹随著
社区自然环境实际上是一种人造环境,包括点状、线状、片状、面状要素。
2.社区生活环境
购物、医疗、卫生、服务、交通条件
3.社区人文环境
文化、体育、教育设施、人文精神
4.社区安全环境
人身安全、物品安全
(三)社区服务要素
表现为事,即人用物满足需求的过程。包括物业服务、家政服务、商业服务、教育服务、养老服务、就业服务、文化服务、体育服务、行政服务等。
1.2.2社区结构
1.2.2.1社区基本结构:
·社区外部结构
(1)在行政管理体制上
(2)在功能和空间上
·社区内部结构
(1)社区成员结构
(2)社区空间结构
(3)社区文化结构
(4)社区组织结构
1.2.2.2社区的结构化变迁
(1)空间结构化变迁
a.社区内外道路交通的影响。
b.交流与传播的方式。
c.人口流动度的增大
(2)成员结构化变迁
①社会阶层:社会阶层的不断发展和丰富,各阶层间的差距也在增大。从收入、政治权力、知识、社会关系、单位所有制类型、消费观念和方式这六个方面进行社会阶层判断。
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由10个社会阶层所组成: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3.2.4中外城市社区教育的发展
3.2.5中外城市社区环境建设
社区环境是指社区内主体活动赖以进行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文化条件的总和。城市社区环境中不同圈层的生态要素构成:
地域规模
家庭/工作场所
社区
都市区
区域
全球
基础服
务设施
储水设施
自来水供应
工业园区
调整公路
卫生设施
排水系统
道路
水资源
垃圾桶、
供热设施、
连续统中的所有类型城市居住社区
研究重点
社区中的社会关系及冲突
社区中人与人、人与环境的互动
研究要素
地域
有地域概念、但地域界限没有严格限制
研究对象的地域界限明确
人口
有地域概念、但地域界限没有严格限制
研究对象的地域界限明确
区位
特定时间内的人口数量、构成和分布关系
某段时期(规划期)内动态人口数量、构成和分布,包括对未来人口的预测
专家(expert)
倡导者(advocate)
行动者(activist)
5.改革的媒介
社会团体
正式组织(结构)
群众组织
6.社区的范围
地社区与功能社区
地理社区与功能社区
地理社区与功能社区
7.社区的角色
参与者
消费者、接受者
雇主或选民
3.2.3中外社区文化的变革创新
3.2.3.1日本东京社区文化:
3.2.3. 2中国社会中的社区文化:(1)公社式阶段(2)畸形化阶段(3)百花型阶段
社区规划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社区规划基本知识,了解社区发展的历史进程。使学生从较广泛的角度,了解现代社区发展过程中住居生活空间营造面临的问题,掌握社区发展过程中住居空间营造的原则,内容和特征。
2.结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与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社会调查和分析,掌握社区组织的基本原则,了解社区住居空间营造的一般方法,培养“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全面素质的提高。
通风装置
废物回收、
街道/小巷
污水处理厂、下水道出口、填埋洼地垃圾
发电厂
主要环
境问题
住房不足、
用水短缺、
缺乏卫生设施、
疾病传染、
家庭空气污染
水/土壤污染、
倾倒垃圾、
污水漫溢、
街道噪音、
自然灾害
交通拥挤、
交通事故、
空气污染、
倾倒有毒垃圾
水污染、生态保护区消失
酸雨、
全球升温、
臭氧层破坏
3.3 社区发展规划
3.1.2社区发展的内容及构成:
社区发展是一种为加强社区的内在关系而做的、系统的、有计划的与持续的努力。
3.1.2.1社区发展的内容
社区主体因子
社区隐体因子
社区连体因子
社区载体因子
3.1.2.2社区发展的构成关系
主体—隐体
主体—连体
主体—载体
隐体—连体
隐体—载体
连体—载体
3.1.3社区发展的目的:
①提倡互助合作精神,鼓励社区居民自力更生解决社区的问题;
1.2.1.2社区要素分类
社区主体要素、社区环境要素和社区服务要素
(一)社区主体要素(12个)
1.社区
2.社区政治组织
3.社区自治组织
4.社区服务中心
5.社区活动中心
6.社区社团
7.社区志愿者队伍
8.社区服务实体
9.社区共建单位
10.驻区公务员
11.社区家庭
12.社区居民
(二)社区环境要素
1.社区自然环境
•先进文化的培育摇篮
•城市管理的重要基础
•人全面发展的自由空间
1)生活的组织功能。
2)交往、信息及情感交流的功能。
3)休憩和工作平衡的功能。
4)教育和科技发展的功能。
2.社区的演进和趋势
2.1 社区聚落形态的变迁
远古时代的血缘型社区
•农业社会以来的地缘型社区
•科学技术高度发达时代的业缘型社区。
2.2 中国社区发展阶段
3.2.2.2社区工作内容模式
社区发展模式
(社区同质性较高)
社区计划模式
(社区问题较为复杂)
社区行动模式
(不易调和各方利益)
1.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