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1周髀算经与九章算术

3.1周髀算经与九章算术


3.1.2《周髀算经》

“昔者周公问于商高曰:……古者包牺立周天 历度,夫天不可阶而升,地不可得尺寸而度, 请问数安从出?商高曰:数之法,出于圆方, 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为勾 广三,股修四,径隅五。……故禹之所以治天 下者,此数之所生也。”这是勾股定理的特例。
3.1.2《周髀算经》
3.1.2《周髀算经》


《周髀算经》,该书原名《周 髀》,大约成书于公元前2世 纪的西汉时期,其许多内容甚 至可以追溯到西周。 唐代李淳风在为国子监明算科 选定教科书时将其列入《算经 十书》,并改名为《周髀算 经》。
3.1.2《周髀算经》


严格地讲,《周髀算经》并不是一本数学专著, 而是一部介绍“盖天说”宇宙模型的天文学著 作,但它包含了相当深刻的数学内容,其主要 成就包括分数运算、勾股定理及其在天文测量 中的应用。 天圆地方
3.1.3《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给出的表示方法相当于下列矩阵 1 2 3 上禾 2 3 2 中禾 3 1 1 下禾 26 34 39 实
3.1.3《九章算术》

其解法相当于下列图示方法:
3.1.3《九章算术》

“方程”章的另一个重点就是对负数的概念、 运算进行了研究。在解方程的过程中,由于无 法回避被减数小于减数的情况出现,在《九章 算术》提出了“以正负术入之”,即引入负数 及其运算法则:“正负术曰:同名相除,异名 相益,正无入正之;其异名相除,同名相益, 正无入正之,负无入负之。”

宋刻《周髀算经》
3.1.3《九章算术》



标志着中国传统数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是《九章 算术》的成书。 该书的作者和成书年代难以确切地考证,多数 学者认为,它成书于西汉末东汉初,即公元1 世纪初。 中国的数学,经过长期的积累,到西汉时已有 很丰富的内容,但这些内容之间缺乏内在的联 系,以前人们曾寻求以确定的方式建立某种联 系,例如墨家学派曾尝试过用逻辑方法研究数 学概念,但没有成功。
3.1.3《九章算术》
如将《九章算术》的主要内容,按算术、代数 和几何三部分来概括,则有: 1.算术方面:分数四则运算法则,比例算法,盈 不足术(契丹算法); 2.代数方面:方程术,正负术,开方术 3.几何方面:面积计算,体积计算,勾股定理及 其应用。

3.1.3《九章算术》的算术方面


“盈不足”主要论述盈亏问题的解法。盈不足的 典型问题是这样的:若干人共买一物,若每人 出a1钱,则多出b1钱;若每人出a2(a2<a1) 钱,则又不足b2钱,求人数与物价。 《九章算术》给出的方法相当于公式: 人数= 物价= 这一方法除了对于线性问题给出精确的解外, 也为非线性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近似解法。



全书共有246个应用题,基本上都是与生产实 践、日常生活有联系的实际应用问题。 这些问题分别隶属于方田、粟米、衰分、少广、 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和勾股九章。 对于每类问题,《九章算术》中都给出了统一 的解法,它们相当于一些初等数学定理和公式, 但没有证明。
3.1.3《九章算术》的主要内容
3.1.3《九章算术》 的几何方面

刍童体积公式
3.1.3《九章算术》

刍童体积公式
3.1.3《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注重实际问题和长于计算的特点, 对中国传统数学的发展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 可以说,与西方数学的演绎推理相映生辉的具 有中国特色的算法体系的形成即始于《九章算 术》。 《九章算术》成书以后,便成为中国传统数学 的经典,特别是唐代以来,经官方认定该书成 为“算经十书”中最重要的一部,成为后来的 数学家们学习、研究和著述的依据。

练习:今有醇酒一斗(一斗 有十升),直錢五十;行酒 一斗,直錢一十。今將錢三 十,得酒二斗。問醇、行酒 各得幾何。

《九章算術》的解法:設醇酒佔5升,則行酒有15升,值







錢25+15=40, 盈10。 設醇酒佔2升,行酒有18升,值錢10+18=28, 不足2。 據公式3 醇酒:(5×2+2×10)÷(10+2)=2.5升 行酒:(15×2+18×10)÷(10+2)=17.5 升 這個題目用現代的代數解法亦屬易事。設醇酒有a升,行 酒有b升,便可建立出下面兩個聯立的二元一次方程 a+b = 20 ; 5a+b = 30 由此可立刻看出 a = (10/4)升 = 2.5升。於是 b = (20 - 2.5)升 = 17.5升。

也许正是这种原因, 决定了《九章算术》 所特有的处理方式, 并形成了中国传统 的数学体系。

宋刻《九章算术》书影
3.1.3《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全书采用问题集的形式。 书中每道题皆有问有答有术,其中“术”通常 是解题的思想方法、公式和法则,有的一题一 术,有的多题一术,有的一题多术。
3.1.3《九章算术》
3.1.3《九章算术》
在解方程组时,将方程组的系数(包括
常数)分离出来排成一个数表,相当于 现在线性代数中的增广矩阵,然后通过 类似于矩阵初等变换的方法消元,这一 思想方法在数学发展史上是非常重要的, 在西方被称为“高斯消元法”。
3.1.3《九章算术》的代数方面


上等禾谷三捆,中等禾谷二捆,下等禾谷一捆, 共出粮三十九斗;上等禾谷二捆,中等禾谷三捆, 下等禾谷一捆,共出粮三十四斗;上等禾谷一捆, 中等禾谷二捆,下等禾谷三捆,共出粮二十六斗。 问上中下等禾谷每捆出粮各多少? 设上、中、下等禾谷每捆出粮分别为x,y,z斗,则 有


接着,在陈子与荣方的“师 生对话”中,借陈子之口又 给出了一般的勾股定理: “求邪至日者,以日下为勾, 日高为股。勾股各自乘,并 而开方除之,得邪至日。” 这是从天文测量中总结出来 的普遍定理 讨论测量“日高”的方法

现实生活中,我们有一件常用的物品, 也蕴涵了“天圆地方”的思想。想想 看,这是什么物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十进位值制记数法(筹算记数)


“凡算之法,先识其位。一纵十横,百立千僵。 千十相望,百万相当。”(《孙子算经》) 用筹算表示数有纵横两种摆法:

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是中国古代数学对人类的特 殊贡献
精湛的几何思想



春秋战国时代的人们还对数的起源问题提出了 一些看法,事实上数与物质的关系是涉及到数 学的一个重要哲学问题。 《史记》“夏本纪”记载说:夏禹治水,“左 规矩,右准绳”. 战国时代的著作《考工记》中看到与手工业制 作有关的实用几何知识。
3.1.2《周髀算经》



中国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最早是由三国时期的 数学家赵爽给出的。 赵爽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对《周髀》进行认真研 究和注释的学者。 他的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为文字 解释;二为较详细地数学理论推演,三是补图。
3.1.2《周髀算经》

其中最为精彩的是“勾股圆方图注”。在这篇 500多字的注文中,赵爽首先给出勾股定理的 一般证明:“按弦图又可以勾、股相乘为朱实 二,倍之为朱实四。以勾股之差自相乘,为中 黄实。加差实一,亦成弦实。”
中世纪的中国数学
3.1《周髀算经》和 《九章算术》
3.1.1古代背景

1、背景:我国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前(大禹时 期)进入奴隶社会,于公元前400多年左右 (战国时期)进入封建社会,以后有几段太平 盛世,形成超稳定社会结构。生产力发展较快, 数学研究也处于较高水平。在萌芽期,水平与 古埃及、巴比伦相当,春秋战国至魏晋南北朝 时期数学可与古希腊媲美,中世纪宋元时期则 发展为一枝独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