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的城市化概况

江苏的城市化概况

一、江苏城市化发展概况(一)城市化进程与经济社会特征的发展特点研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城市化发展,都有相似的发展轨迹。

在此过程中,城市化的形态特征和内在机制都发生着较为显著的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城市化水平可分为初期阶段(20%以下)、中期阶段(20%~50%)和高级阶段(50%以上),对应阶段的产业结构变化为:(1)在城市化初级阶段,农村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在50%以上,第二、三产业各占20%左右。

美国1870年城市化水平为25.7%,其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为51.5%、24.7%、23.8%。

(2)在城市化中级阶段,农村经济已退居次席,城市经济全面崛起。

表现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相继上升,双方地位互换。

如美国1910年城市化水平为53.4%时,其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依次为:33.4%、31.4%、35.2%。

(3)在城市化后期阶段,城市产业结构发生革命性变化,随着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其就业比重达到50%以上,第二产业则稳定在30%左右,第一产业进一步下降到10%以下。

如美国1970年城市化水平为74%时,其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为3.2%、34.4%和62.4%。

(二)江苏城市化进程阶段判断及对应的产业结构状况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的城市化稳步推进,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大规模的行政区划调整、不断扩大的城市建设以及户籍制度的改革,稳步推进了全省城镇化进程。

全省每年有200万左右的乡村人口进入城镇,城市化的规模和速度均达到了空前的地步。

2005年,全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3774.6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50.5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5个百分点,其中,市人口为2273.20万人,镇人口为1501.42万人,分别占常住人口的30.41%、20.0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699.8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9.50%。

与2000人口普查年相比,全省城镇人口增加了733.81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9个百分点,比全国城镇人口比重上升水平高2.2个百分点。

图1全国、江苏城市化水平变化图江苏城市化率在1990年到达20%以上(21.6%),三次产业的就业人员构成为56.6%、28.7%和14.7%,也就是说在1990年前处于城市初级化阶段。

2005年城市化率达到50.5%,三次产业的就业人员构成为31.5%、34.4%和34.2%,1990年到2005年,城市化进程处于中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的发展轨迹相符。

2005年之后,江苏城市化进程迈入了高级阶段的起点。

从城市化率的时间序列数据看,江苏从20%上升到30%用了8年的时间,从30%到40%则用了2年的时间,40%到50%则用了5年的时间。

全国的情况是:20%上升到30%用了7年时间,30%到40%用了7年,40%到43%三年时间。

也就是说:从1998年的30.5%到2005年50.5%,江苏城市化进程进入到明显的加速通道。

从国际数据比较来看,江苏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的同时,与其经济总量、人均GDP水平而言,相对偏低,与发达国家比较,城市化进程任重道远。

江苏与发达国家和地区比较,城市化水平相差很远,西方发达国家,其城市人口比重基本都超过70%,与发展中国家相比较,也存在相当的差距。

(三)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发展关系研究图2江苏城市化率与人均GDP散点图图3全国城市化率与人均GDP散点图从图2、图3中可以看出:首先,城市化率与人均GDP两者关联性强;其次,相同人均GDP所对应的城市化水平差异程度较大。

人均GDP10000元左右时,江苏、全国的城市化水平分别为31.5%、40.5%,人均GDP为15000元左右的时候,两者靠得较近,大约为45%,江苏城市化进程随人均GDP水平上升,加速的情况明显。

利用历史年度数据计算,人均GDP的自然对数和城市化率两个指标的相关系数全国、江苏分别为:0.95、0.90,可以看出江苏城市化率和LN(人均GDP)的相关性弱于全国。

整个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城市化水平还不够高,或者换句话说,城市化具有了进一步扩展的经济物资基础。

二、江苏服务业发展情况分析(一)服务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综观世界各国产业结构演进的轨迹,服务业的发展呈现了三个方面的规律:从发展趋势上看,服务业的比重随整个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而逐步上升;从发展速度上看,服务业的发展速度逐步高于整体经济的发展速度;从产业结构上看,服务业在经济发达国家经济中的比重较高,而在经济欠发达国家经济中的比重比较低。

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服务业发展经历了三个较为明显的阶段:第一阶段,商业和交通、通信领先发展;第二阶段,金融、保险和产业服务业的发展增强了第三产业的服务作用;第三阶段,金融、保险和产业服务业、科学教育事业及信息产业的发展。

在发达国家,服务业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使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第三产业产值开始超过第一、第二产业的总和,整体经济迈入后工业化社会。

(二)江苏服务业发展阶段的大致判断江苏服务业总体规模自1996年以来保持快速增长,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近五年来变化不大,有的年份略有下降,就业比重稳定上升,2005年服务业就业比重已经增长到与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交叉的时点,服务业即将取代第二产业而成为吸纳劳动力第一大产业,工业化后期出现的经济"服务化"正体现在就业结构上。

从产业结构上看,经过了商业和交通、通信领先发展,进入了第二阶段,内部结构显著优化,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所占比重上升较为明显,金融保险和工商服务业发展速度不够。

(三)江苏服务业发展情况相关分析1、总体规模迅速扩大近十年来,江苏服务业得到迅速的发展。

服务业的增加值由1996年的1940.91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6489.14亿元(当年价)。

2005占全国服务业增加值总值的8.9%,仅次于广东,全国排名第二;按可比价计算,1996到2005年间,江苏服务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年平均为12.6%,高出同期GDP的增长速度0.5个百分点,低于二产增速0.9个百分点。

2006年,在5省市的比较中,江苏服务业增加值为7817.00亿元,仅低于广东,位居第二;增长速度为15.5%,领先于其他省市。

服务业增速高于GDP增速的只有江苏和浙江。

2、增加值比重稳步提高从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历史资料来看,江苏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发展可大致分为几个阶段:1952-1962年基本保持在30%的水平;1978-1987年大致水平为17-19%,这是有统计数据以来江苏最低水平;1988年回升,保持缓慢增速,直至2004年有近2个百分点的回调。

2005年江苏在全国31个省份中排名第26位,低于全国39.9%的平均水平。

在5省市的比较中,上海、广东、浙江、山东的增加值比重分别为50.5%、42.9%、40%和32%,排名分别为3、5、14和30,江苏仅高于山东。

图4江苏、全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演变图从世界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三次产业构成来看,2001年世界服务业平均占GDP的比重67.7%,在高收入国家达70.7%。

2002年低收入国家第三产业占GDP 的比重增到45.7%,中等收入国家为57.0%,中高收入国家为59.8%。

按照人均GNI水平,江苏至少应该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应为57%,由此,我们看到差距很大。

从服务业增加值比重随人均GDP的演变趋势来看,服务业增加值比重随人均GDP的变化趋势不明显。

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江苏的增加值比重在人均GDP达到5000元前,震荡很大,达到10000元基本趋稳,这于世界银行研究的结果:服务业比重在人均1000美元以前明显存在一个震荡期,在达到1000美元后,才出现稳定上升的趋势是相一致的。

人均GDP在10000元左右,江苏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34.9%(1998年),2004年,江苏人均GDP达到20223元,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34.6%,反而略有下降。

部分原因是:江苏,特别是苏锡常作为国家制造业基地,近十几年来,工业一直相当发达,增速高于服务业的增长速度,工业处于高比重(苏锡常已经连续多年二产占比60%以上),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服务业比重。

图5江苏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人均GDP的散点图图6全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人均GDP的散点图通过历史数据计算,人均GDP的自然对数和增加值比重两个指标的相关系数江苏、全国分别为:0.62、0.95,可以看出江苏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和LN(人均GDP)的相关性弱于全国。

整个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提供的服务水准不够,换句话说,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很大。

3、就业比重稳步上升从服务业就业比重历史资料来看:江苏的服务业就业比重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与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发展趋势不同是:更为稳定,基本没有明显的震荡。

服务业就业比重从1978年10.7%上升到2005年34.2%,除了1990、1991两年有小幅回落外,其他年份持续上升。

江苏的就业比重增长的速度比较快,2005年在全国的31个省份中排名第八位为34.2%。

在5省市的比较中,上海、广东、浙江、山东的增加值比重、排名分别为54.2%(2)、36.4%(6)、33.5%(9)、29.3%(23),江苏就业比重小于上海,和广东、浙江接近。

图7江苏、全国服务业就业比重演变图从服务业就业比重随人均GDP的演变趋势来看,江苏人均GDP 10000元左右,服务业就业比重为25.1%(1998年),2004年,人均GDP达到20223元,服务业就业比重为32.2%,上升速度很快。

图8江苏服务业就业比重、人均GDP的散点图图9全国服务业就业比重、人均GDP的散点图通过历史数据计算,服务业就业比重与人均GDP的自然对数之间有很强的线性关系。

江苏人均GDP的变化对就业的敏感性高于全国。

江苏LN(人均GDP)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带动服务业就业比重上升5.9个百分点,比全国高0.8个百分点。

江苏的拟合方程为:Y就业=5.9108LNX-28.739显著性水平为95%,由EXCEL输出的参数估计表中,可知道:判定系数R2=0.91,F检验和T检验都通过。

全国的拟合方程:Y就业=5.1059LNX-18.422显著性水平为95%,由EXCEL输出的参数估计表中,可知道:判定系数R2=0.99,F检验和T检验都通过。

两个方程的拟合性都很好。

从吸纳就业的能力趋势看,服务业明显要强于第二产业。

从1980年起服务业所占的就业比重就开始稳步上升,到2002年,第二产业、服务业就业人员基本接近,到2005年服务业就和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大致相等了;2005年,江苏的服务业就业比重已经增长到与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交叉的时点,分别为34.3%和34.2%,服务业即将取代第二产业而成为吸纳劳动力第一大产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