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记录到记忆
魏征死后,太宗常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句古语我们很早就已熟知。
我们与历史的情谊从儿童时代就已开始:学校里,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历史课本就每日摆在我们的书桌上;生活中,听父辈们讲讲那些战争岁月里的故事,讲他们小时候的经历;如果有机会的话,还能够去一些馆内听听那些个历史学者的精彩演说。
从小学到大学,历史课本伴随我们走过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从儿童到青年,我们成长了,历史也在变得厚重。
2005年,那年我们中考,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第一个年头。
这一年,从来都被学校当做副科的历史学,因为教育局的一纸文件,得以正名,正式成为大考科目。
由此,学校开始注重历史课,历史老师开始昂首阔步,课堂上的我们也一改往日里的蔫样儿,开始认真的听老师“讲”历史。
似乎从一开始,我们就是被迫学习历史的,学校安排一节课的历史,我们就绝不会有学习两节课的权利,因为还有更重要的语文课、数学课、以及必不可少的英语课。
说起英语,英语从小就是重点学科,其重要程度甚至于远远超过了我们的国学。
现在的幼儿园都开始学英语了,小朋友们也能说一些简单的句子,可他们却分不清声母和韵母。
历史呢,其遭遇当然要比语文惨的多。
老师会说“生活处处皆学问,语文就在你们身边。
”可是我从未听那位老师说过:“历史就在你们身边。
”我们只是麻木的一味的听老师讲书本上的历史,偶尔从老师口中得知一些并未出现在课本里的、惹人非议的东西时,我们会觉得老师很博学,通俗点儿叫“有才”。
我们更迫切的想知道那些未被收录在教科书里的所谓“秘史”,而对教育工作者们辛苦多年编撰的课本兴趣缺缺。
这或许就是我们的好奇心吧,反正书本上的东西就摆在那里,千篇一律,而那些隐秘的历史却鲜少有人知道。
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了13年的历史,可我们发现我们所学的历史并不是真正的历史。
换句话说,我们从前对历史的认知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悄悄变化
着。
小学,我们只知道历史事件“是什么”?初中我们知道了“为什么”?高中我们知道了“怎么样”?我们在一步步的学习、深入,让整个事件清晰,有头有尾,有因有果。
历史课本越来越厚,历史在我们的心中也越来越沉重。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岂是我们用短短的13年就可以徜徉完的?且不说还有那些远古文明,外国文明。
我们学了十几个年头,也仅仅学到了皮毛而已。
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相对于今日而言,逝去的昨天,已是历史。
我们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可我们却不懂历史。
希望有一天,我们不再是历史的“记录者”,而是可以把历史当成一种记忆,当与别人讨论历史的时候,可以很自信的与其交谈自己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