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丰塘田野调查报告

安丰塘田野调查报告

天下第一塘安丰塘

——戈家店民间歌谣调查

前言

2012年4月21日,调查小组前往安丰塘进行田野调查。早上七点半,全体师生分乘两辆校车,每辆汽车由部分老师带领。在将近两个小时的车程中,老师先给学生介绍安丰塘的基本概况,然后鼓励学生讲说自己的家乡或听闻的民俗故事,在愉快的气氛中大家了解了更多的民间趣闻。在到达安丰塘之前,两个班级的学生已经分为四个小组,分别调查安丰塘地区的神话传说、民间语言、民间故事及民间歌谣,以便到达之后分组行动,透彻了解这个地区的民俗文化。

调查时间

2012年4月21日

调查地点

安丰塘镇戈家店村

调查对象

三位高龄老人以及沿途居住居民

调查形式

座谈会:村书记及三位老人的讲解,现场提问,抄录

沿途走访:向附近居住居民进行采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参观孙公祠:老师讲解,学生观赏阅读文献

调查目的

对于存活于现实日常生活中极为丰富繁多的各类民俗事象,只有通过实地调查的方法才能观察到、搜集到。此次田野调查的目的旨在研究天下第一塘安丰塘的民俗文化,加强学生的课外实践,促进民俗学这门课程的学习。

调查过程

上午九点半到达安丰塘以后,两个班级分开行动,调查人所在班级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戈家店村村政府,参加村书记已经安排好的座谈会,座谈会上主要由三位高龄老人为我们介绍安丰塘的基本概况以及历史渊源,介绍完后,学生进行提问,老前辈为我们一一讲解,现场记录。

座谈会结束后,老师带领学生沿途走访附近居民,提出自己的疑惑,村民一一详细解答。

随后来到孙公祠,它位于安丰塘北堤外侧,是古人为纪念创建芍陂的楚相孙叔敖而建。现存大殿、还清阁、崇报门和明清间碑刻19方。大殿三间,位于后进,硬山、马头墙、前提檐、立贴式梁架。还清阁位于中进,阔三间,深一间,两层密檐式,墙面出单挑砖雕华拱以承檐下。崇报门为前进,又称碑厅,面阔四间,东间阔3.3米,自东至西各间面依次递减;门设东边第二间正中,异于大殿,还清阁设门于明间的对称格局。碑厅内外墙上,嵌有近年自祠之内集中起来的碑刻19方,有历史上重修安丰塘碑记、禁止侵塘为田的积水界石记、安丰塘图、孙叔敖石刻线像及其传略、重修孙公祠碑记等。其中明代石刻塘图,可见塘的位置、水源、斗门、灌区概况,在水利科学史上有较高价值。在老师的讲解下,学生一一观赏阅读,通过阅读祠内的古碑刻和文献,详细了解安丰塘的民俗文化。

调查内容

安丰塘基本概况

安丰塘是中国水利史上最早的大型陂塘灌溉工程,选址科学,工程布局合理,水源充沛。它的建造对后世大型陂塘水利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千百年来,安丰塘在灌溉、航运、屯田济军等方面起过重大作用。一些国内外专家学者先后到此参观,对安丰塘水利工程历史之久长,设计建造之科学而且至今仍发挥着巨大效益评价极高。

安丰塘历史悠久,风景优美,现存有许多古迹名胜。著名的十大景点是:邓艾庙塔、利泽门赏月、罩口观夕阳、孙公纪念祠、古城墙遗址、石马观古塘、五里迷雾、凤凰观日出、洪井晚霞、沙涧荷露。

历史渊源

安丰塘,又称芍陂(音:确杯),为2500多年前春秋时代楚国相国孙叔敖主持修筑的大型水利工程,曾被誉为“世界塘中之冠”,与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民间歌谣

时政歌

“五风”时歌谣

老来青①,煮干饭,死面馍馍贴一转,

干部吃,社员看,你讲伤蛋不伤蛋。

注:①老来青是一种粳米。

(二)

一天吃一两,饿不死小队长;

一天吃一钱,饿不死炊事员。

(三)

我的妈妈我的娘,怎么想起来吃食堂?

大人吃的浮肿病,小孩吃的脸焦黄。

(四)

七级工,八级工,不抵社员一挑葱;

七十块,八十块,不抵社员一挑老白菜。

(五)

吃食堂,吃食堂,人人吃的脸焦黄。

小孩饿的皮包骨,大人饿的起不了床。

早迟都去见阎王。

劳动歌

力争今年好收成

春季到来地皮温,草芽发绿柳发青。

燕子啣泥做新窝,社员人人忙春耕,

力争今年好收成。

历史传说歌 张果老骑驴过赵桥

日头渐渐往西飘,张果老骑驴过赵桥。

前蹄上桥桥打颤,后蹄上桥桥凹腰,

张果老驴过桥倒了。

情歌

栀开花香又白

栀子开花香又白,干哥哥心事我晓得,

你又看中哪家女?又想来把奴家撇,

看你缺德不缺德。

扁豆开花一朵朵,干妹你讲话恼坏我。

恼得我捶胸又跺脚,既然你这样来看我,

我俩从此井水不犯河。

生活歌

摆酒

抹抹桌儿扫扫台,忙把酒宴摆起来。

先摆金针和鸭块,四个碟儿压细台。

注:“压细台”——土语压场的意思。

仪式歌

贺喜歌

手拿蜡烛亮堂堂,照见新人好嫁妆。

红漆柜,黑漆箱,玲珑剔透八步床。

江西木匠手艺巧,麒麟送子刻当阳。

手拿蜡烛亮晶晶,照见新人不是凡人。

不是凡人是仙人,九天仙女下凡尘。

养个儿子是个贼,偷来仙桃奉母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