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田野调查报告模板

田野调查报告模板

解读陕北山村——清涧县王宿里村住户调查前言2009年7月24日,由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6名学生组成的陕北调研小组,坐上了前往西安的列车,在走过2110公里后到达西安。

然后,他们于次日转车前往清涧县老舍古镇,再入住到王宿里村,与当地的陕北农民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

其中六人被分成两组,分别对刘仕强和刘进军两户农家进行调查。

通过对两户人家经济、耕作和生活等各种情况进行记录,以及对其他村民进行采访,从而对该村和农户的状况进行记录和调查。

一、自然环境王宿里地处清涧老舍古乡,在黄河和无定河交界处,是少有的盆地地形,四围崇山峻岭连绵起伏,底部绿树葱茏,鸟语花香。

许多山坡,风化非常严重,半山腰以下的沟侧面都有一种被冲刷过的痕迹,经常可以见到残留的坍塌体。

在山沟中,经常可以看见长势繁茂的沙柳和狼牙刺。

而山坡上面分散地点缀着一些绿色,显得既单薄又无助。

该村参天古树特别多,不仅有成片的千年枣树,还有老槐树、樁树等。

绿树掩映之中,一排排原汁原味的旧窑洞,一座座古风犹存的四合院,一条条静谧的村中小路,一片片果蔬飘香的农家田园,相映成趣,别有一番风情。

村口山上筑有山寨,寨中有多个烽火台。

王宿里属于山坡型,村庄建设在一条较长的山梁上,很多农户窑洞建在山峁一侧,建设基本上是呈扇形展开。

二、历史典故王宿里的村名是有典故的。

相传秦王李世民曾带兵经过此地,并在此地夜宿。

他躺在村边石崖下的一块石头上看书,但蚊子叮咬不断,于是他让人点燃艾草熏蚊子,果然石头上再也没有蚊子出现。

后来这块石头便被命名为“无蚊石”,至今这块久经风雨侵蚀、斑驳沧桑的石头仍静静地伫立在路旁。

当然,这块石头其实已经不是当年的无蚊石,曾经的无蚊石已经被破坏掉了,现在放那的只是后来找来的,没有什么防蚊神效。

李世民第二天出发离开时还种下一棵枣树,后来此树开花落仔,经历千年而不倒,而种子洒落的周围也生长出新树,现在成了当地著名的千年枣树林。

当地村民为了纪念秦王,遂将村名改为王宿里,因得此名。

当年此地寇匪盛行,当地人为了抵御寇匪在山上修建了寨子,取名为秦王寨。

后来李自成带着起义军也到过这里,村里至今还有他用过的拴马桩、下马石、坐朝砵等。

这些传说其实都无从考证,不过清代士子王庆纶曾作有《王宿里》一诗,隐隐透露着该村与帝王之间幻渺的渊源。

诗云:谷狭云深曲径通,秋原萧索夕阳中。

松涛翻翠摇青峰,枣实凝丹映彩虹。

大石尚留王者迹,荒村饶有古人风。

国人沙碛寒烟乱,旋雁飞飞芦荻丛。

三、风俗习惯地处黄土高原东麓的陕北,是一个多民族文化的主要融合带,绵延纵横近千里的黄土高原和起伏上下近千米的沟壑峁墕不仅孕育了华夏古文明,而且至今仍保藏和储存着许多优秀文化传统,奔腾不息的黄河及其支流无定河哺育和滋养着这方水土的人民。

自然地理上的隔绝,让陕北这块土地上可以幸运地保存下来许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俗仪式,这些已在中华大地几近消迹的活化石般的礼俗仪式在陕北这里却生根发芽,深深地之植根于陕北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入到陕北大地的黄土中。

1.婚礼陕北民间的婚礼由择亲、相亲、定亲、送日子、迎亲等五礼组成,前四礼与周秦“六礼”中的前五礼内容相当,而迎亲则增加了许多仪式内容。

陕北人结婚一般不喜欢攀高就富,门当户对好过日子。

择亲时,传统要通过媒人了解对方情况,但如今很多年轻人也不通过媒人这一道道了,但择亲还是或多或少地需要考虑四个方面的情况。

一为嗅门色,所谓门色,即对方家族有没有狐臭史,尤其是对方有无;二为探人气,所谓人气,即本人的人品和家庭在当地的地位;三为考八字,即考察双方的生辰八字是否相配;四为算“倒问骨学”,不过这已慢慢淡化了。

经过择亲的程序之后,如果双方应下了,即可进行相亲。

一般先是男方主妇到女方家去看一下,如果觉得满意,男方便邀请女方到家里会面,女方看一下男方家住的窑洞、了解一下家庭收入和看一下公婆待人接物如何。

男方给女方做饸饹面,如果女方吃了饸饹,就表示答应了,如果不吃,则说明相亲觉得不满意。

相亲就相当于古代“六礼”中的问名和“纳吉”。

经过相亲,如果双方同意婚事,则择日定亲定亲时要请喝定亲酒,男方还要给邻居送礼,成为“和庄礼”,现在年轻人喜欢称为“公证费”。

定亲的时候,男方双方要互送礼物,被称为“递把柄”,一般多为金银饰物。

定亲之后,双方家长商定结婚吉日,称为“商话”,,送日子那天还要商定彩礼的数量。

陕北人称迎亲为“引人”,有“等亲”和“迎亲”两种形式。

“等亲”就是新郎官本人不亲自去接新娘,而是呆着家里等家人和亲友把新娘接回来。

“迎亲”则是新郎和迎亲队伍一起去接新娘。

启程前每人一般要喝一碗红豆小米粥,寓意和美幸福。

出发时,鼓乐手在前,紧跟着的是手捧着10个催妆馍馍的送礼者,新郎在中间,后面是抬着彩礼的帮手。

出门时,一般要鸣炮三响,鼓乐班奏乐,一路上不停地吹打。

到达女方家之后,女方要过目彩礼,而新年则坐在男方送来的被褥上脱下娘家的旧衣裳,穿上婆家的新衣物。

新娘洗漱打扮好后,新娘母亲端来一盆蒸好的饽饽,放在新娘面前,将饽饽一个个地堆放在新娘的周围,此举称为“围饽饽”,寓意多子多福。

酒席过后,男方接新娘回去,如果很近则一般步行,稍远则骑驴或者坐花轿,少数较富有的坐轿车。

但坐车有一个缺陷,汽车速度较快,难以向路人和街坊邻居展示排场,所以一般汽车进村,新郎、新娘以及迎亲、送亲队伍都下车步行。

在迎亲途中如果遇到其他的迎亲队伍,由于当地的路都很狭窄,所以会发生“抢花路”的现象。

两支队伍相遇,往往会友好地互换花朵或发夹之类的小首饰,表示互相祝福。

当迎亲队伍进村,路经一户人家,如果这户人家支持并祝福这场婚礼,则在门前放鞭炮,放的鞭炮越大,炮响越久,则表示越支持。

如果迎亲队伍进村,炮响不断,炮声连天,则意味着这一人家在当地声望很高。

快到家门时,就会进行“背新娘”仪式。

新郎背起新娘往家走,而亲朋好友则戏玩他们,三三两两站在新郎面前轻轻地将他们往后推,或几人成圈,将其围在中间不得动弹。

新郎则要努力地冲出重围将新娘背回家,虽离家不足百步,但新郎往往被拖上半个来时辰,直至筋疲力尽,一些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都会累到气喘嘘嘘不得不把新娘放下。

以前老一辈的,当新郎把新娘背回家当即进行“拜天地”,但渐渐这一步被取消了,新郎直接把新娘背入洞房。

这里的“入洞房”不是行房礼,而是指入新婚窑洞房。

在洞房内,由婆婆主持仪式:首先是“抓四角”,新郎新娘争抢预先放在炕席四角下的红枣、花生和糖果等,然后,新娘要坐在炕上,名曰“坐帐”,婆婆新娘又进行一次“围饽饽”,接着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婆婆为两位新人“上头”,即老者手持木梳,把新郎新娘的头发搭在一起,有的地方称其为“结发”。

当所有的这些仪式完成,新郎和新娘就喝交杯酒,完后开席。

下面我们将以刘叔家的大儿子刘程飞的婚礼为例子,叙述婚礼的大概过程,以及整个婚礼举办过程中的各项开销。

结婚之前,要定亲,定亲的礼金依男方家庭条件决定,刘叔家给了3000元。

到了结婚的日子,要给正式礼金,至少是8800元以上。

这个结婚的过程还要请来专门的摄像师进行拍摄,记录整个过程,我们也是看着视频跟刘叔他们一起回忆。

女方出嫁前,专门请化妆师到家里好好打扮一番,男方要给女方准备三金(金项链,金耳环,金戒指),一银(手镯),还要给女方亲戚每人一百(这个也是由家庭条件决定)。

男方到女方家里接亲,要用轿车,而且这里的风俗是至少八辆以上。

女方在出门之前,要吃十个大馍馍,两个离母糕,在床的被子的两侧,还要各放一个红枣和两个鸡蛋。

女方还要为女儿准备丰厚的嫁妆。

刘叔家媳妇的嫁妆有:一台洗衣机,两个皮箱,一个柜子,五床铺盖(男方也准备了四床。

这里被子之类的是嫁妆的重点,可能是因为这里冬天寒冷气候的缘故),一个电磁炉。

女方还要大肆宴请亲戚。

出门后,需要专门的乐队一路吹唱。

到了男方所在村口,汽车开不进去,新郎要背着新娘一直走到家门口,而新郎的朋友们会设置重重障碍。

一路阻挠,拉住新娘,甚至推搡新郎。

一路上,村里人可以放男方准备好的鞭炮,放得越多,代表男方越有人缘。

这次12家人放了。

到了新郎家门口,新娘要与婆婆相互喂菜喝酒,预示以后的生活和气美满,此外,还要把头贴在一起梳头发,这也是预示着以后生活的和谐。

进了家门,会有两个小孩送上热毛巾给新郎新娘洗脸。

在视频里,新郎还跟自己婶婶扭起了秧歌,现场气氛极为热烈。

接着男方也要宴请宾客,菜肴至少八大碗。

当然也有传统的闹洞房。

花费一览表2.丧礼陕北丧礼依旧保持着许多古代丧礼的礼仪规范,一般的丧礼包括以下环节和过程:初哭。

初哭是确认亲人已经去世的时候爆发性的大哭。

老人断气后身边的子女亲人要痛哭,而不在身边的亲人接到死讯之后也要痛哭,陕北人称此为“送终”。

据说,如果亲人不嚎啕大哭,死者来生将转世为哑巴。

装殓。

装殓有小殓和大殓之分。

小殓指的是为死者洗发、洗脸、剪指甲等一系列梳洗整理和为死者换上寿衣。

寿衣的数量为单数,要把单衣、夹衣、外套穿齐全,外面还要穿上罩袍,齐齐整整。

大殓一般在第二天举行,指的是把死者的遗体放进棺木。

遗体入棺后,要用香、纸和谷禾等把棺材四周填满,再放置一个装有木炭、五谷、铁块的小白布口袋,用作辟邪。

入殓后,棺材盖先虚掩着,一般按照阴阳先生算定的时辰用棺钉把棺盖钉上封死,称其为“严殓”。

严殓前,亲人们最后一次瞻仰死者遗容,这时候是最为悲伤的。

而且,如果死者是女性,则必须等娘家亲属看过遗容之后才能进行严殓。

严殓过后,棺材盖就不得再打开了。

报丧。

死者小殓之后,子女及其亲属要迅速将死讯通知亲属和邻里乡亲,此举称为“报丧”。

当地人在报丧的同时,一般还向邻里乡亲散发孝巾,所以报丧又称“散孝”。

散孝一般由“揽头”负责,揽头按照亲属给的名单,逐家散孝,散孝者不得入家门,而是站在门外,高声喊:“某某人老客了!”然后,将孝巾递给接待者。

孝巾是用白布做成的布条,吊唁时扎在头上或者系在腰间。

孝巾的尺寸是按照死者与生者的辈分亲疏制定的,一共有五个等级:(1)丧礼办事人员为8寸;(2)左邻右舍为1尺2寸;(3)死者的干儿子、义弟妹、亲家侄子为1尺8寸;(4)死者的孙女婿、侄女婿、外甥女婿、姨外甥、叔伯外甥为2尺4寸;(5)死者的外甥、亲侄子、女婿为2尺8寸。

散孝名单上有的是根据死者生前的遗嘱拟定的,有些亲属可能关系比较疏远或者紧张而未被列入。

所以,其实散孝实际上就成为了亲属关系亲疏的一次认证。

守灵。

即孝子们在临时搭建的灵棚里坐守死者的灵柩和牌位。

守灵时,孝子们要定时烧纸焚香,使得灵棚内香火不断。

如果有人前来吊唁,守灵者还得跪拜还礼。

守灵当夜,鼓乐班的奏乐不得挺断。

如果需要将新死者和已下葬的人合葬就还得举行“请灵“,即将两者的牌位并列供奉祭奠。

吊唁。

即家人、亲朋好友、邻里乡亲携带香纸祭品前来给死者致哀祭奠。

吊唁有两日和三日之分,单葬则两日,合葬则需三日。

开始吊唁之日,事主家需设礼房,接收吊唁者送来的祭礼和礼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