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田野调查操作手册(1)

田野调查操作手册(1)

田野调查操作手册(1)来源: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作者:蒋立松第一部分田野调查概述一、什么是田野调查田野调查又称为田野工作,是指研究者亲自进入某一社区,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段内通过参与观察与居住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的研究工作。

田野调查特别强调的是调查者本人“亲临现场”的调查,这是人类学研究方法的重要特征。

它不仅是一种基本的研究方法,也是田野调查的基本态度。

“亲临现场”的目的在于从整体上把握某个文化的结构及其特点,这是文化研究的出发点。

只有在对于文化有了一个整体性把握的前提下,研究者才可能进而理解该文化,从中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

因此,这种“亲临现场”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般意义的调研工作。

到一个地方搜集一些文献(例如各种政府报告、统计数据等)、发放问卷,这是田野调查重要的辅助手段,但并不是田野调查的全部工作内容。

田野调查的基本方法是参与观察、访谈。

参与观察是指人类学者长时段参与研究对象的日常和非日常的活动,以获取第一手资料的过程。

参与观察的优点在于:通过参与到当地文化和日常生活中,可以得到别的途径所无法获得的对于该文化的体验与深刻理解、把握。

因此,参与观察对于提高田野工作中所收集资料的质量以及提高对该文化的解释力度,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访谈主要是指在田野调查中通过向研究对象提问或与之交谈的方式来获取资料。

访谈通常可分为非结构性访谈何结构性访谈两种基本类型。

非结构性访谈是指人类学者提供一个开放型的主题或问题,由报告人自由阐述。

常见的非结构性访谈包括收集生活史、神话、传说故事、宗教和公共活动等方面的资料。

结构性访谈是指人类学者根据研究主题事先设计好具体问题,系统地访谈研究对象。

结构性访谈的提问应该具有明确的针对性,提问的方式也应当简明扼要,避免因问题冗长而让人难以回答。

同时,问题与问题之间也应有关联性。

二、田野调查基本原则1.价值中立田野调查中的价值中立是指在调查中要避免先入为主地用调查者已有的价值体系去衡量、观察、评价自己的调查对象。

价值中立的原则要求调查者以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去观察和收集资料,避免过多地卷入当地的社会关系中。

价值中立原则强调的是这样一种操作原则:在调查中坚决避免用现有的理论框架来有意识地收集符合该框架要求的资料。

这既是一种操作原则,也是一种伦理原则。

2.整体论整体论把人类及其所赖以生存的社会当做一个整体来研究,它要求将文化置于特定的时空条件进行全方位的理解,从而力图避免任何一种单一的视角所可能导致的片面。

在田野调查中对于“整体论”的把握,要特别注意文化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性。

文化是一个由诸多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文化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整体。

对于某一个特定的文化要素或文化现象的理解只能放在这种有机的结构关系中才有意义。

例如,在集约农耕的文化中,定居生活、家庭园圃业、水资源的管理、父系继嗣、对土地的崇拜及其各种仪式等等,是如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至于我们忽略掉其中任何细节都不可能获得对这种文化类型的正确理解。

3.文化相对文化是多样性的存在,每种类型的文化都有其自身的价值,都是人类共同文化的组成部分。

每种文化都是在其独特的自然与人文长期相互作用下而生成、发展的,都有其内在的逻辑。

不同文化之间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种文化都有其自身的价值。

在调查中将文化不加辨析地划分出“先进”与“落后”,对一些文化想当然地贴上“原始”的标签,极有可能遮蔽文化的多样性及其价值,对于文化理解,只有把它放在其特定的文化生成土壤中才有意义。

三、田野调查的基本程序(一)调查课题的选择田野调查一般分为两种:1.全面调查,对一个人口不多的群体或地区进行全面的详细的调查,最后可以写成一本描述文化各方面的民族志。

2.定向调查,对一个或几个群体或地区进行专题调查,用以验证或检查某一人类学理论问题,或解决现实生活中某一社会问题。

(二)调查方案和调查提纲的拟定1.调查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调查地点和对象、调查日期和预计的时间长度、调查课题及其理论意义或现实意义、自己具备的条件及准备如何进行调查。

调查地点或目标社区的选择应当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

例如,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目前所建第一批田野考察工作站,其设立的主要依据是这些工作站所代表的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

(详见附录:“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第一批田野考察工作站基本情况介绍”)2.调查提纲中应列举你调查中准备提哪些问题。

调查提纲主要供调查者自己看,帮助调查全面考虑问题,防止调查中有所遗漏。

(三)调查前的准备工作1.了解地理和历史的背景材料调查以前有必要对所去地区的地理情况,如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山脉、河流、矿藏、动植物),气候条件、交通情况、物品供应等有所认识。

对该地区的历史沿革、重大历史事件等历史情况也应该尽量了解清楚。

2.掌握前人调查研究成果对于前人调查研究成果的梳理是拟定调查提纲之前必须的准备工作。

只有通过对前人的调查研究成果进行文献分析,我们才能更好地知道已经有了哪些有价值的调查成果、存在哪些问题。

而发现了前人调查的问题往往可能成为我们进行新的调查的出发点。

3.调查队伍的组成一个好的调查队的组成原则应该是:(1)根据调查课题性质而有各方面专家参加;(2)由一个有经验的人类学家为领导;(3)调查人员中最好包括女性,便于调查婚姻或与妇女有关的问题。

(四)进入田野1.熟悉环境初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首先要向相关人员说明来意,并尽快地熟悉当地的环境。

除了在向导人员陪同下熟悉环境外,调查中最好先绘制一份你所在社区的地图。

2.查阅地方文献地方文献主要包括保存在当地未曾发表的文献资料,如地方政府档案、家谱、契约、民间故事、歌谣等等。

假如取得许可,应择重要者予以复制。

3.基本信息采集基本信息采集是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主要包括该地区的人口(包括性别比、年龄分层等人口统计基本数据)、面积、生计类型、生活状态、物产、自然等各方面的内容。

4.试点调查试点调查的目的在于:检验预先设计的调查提纲,发现问题,及时修改调查方案和提纲。

5.正式调查正式调查开始以后,也意味着一段比较艰辛的文化理解与沟通之旅的开始。

其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不适应,也充分享受到了许多文化之旅的乐趣。

在调查中我们建议应该准备两个本子,一个用来记录调查内容,一个用来每天坚持撰写调查日志。

四、田野调查中的注意事项(一)如何熟悉情况田野调查是一个较长时间的工作,初到一个地方,不要急于马上进行调查,应该首先花一点时间熟悉当地的环境、与当地人建立友好的联系。

1.主动与当地政府和有关机构建立联系,简要而实事求是地说明来意,以获得工作上的支持与配合。

除了自己调查的目标社区所在地方政府之外,应当根据自己调查的内容的不同而走访相关的只能部门,如教育局、统计局等。

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调查,民族工作部门也是应当注意联系的单位。

2.尽快熟悉自己所在社区的基本布局。

(1)建议在绘制一份该社区的草图,标明自己所在的位置、社区中每个村寨的名称、山脉、河流。

应特别注意当地地名的记录,如果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调查,还应该注意每个地名的汉语名称、少数民族语言的名称以及该名称的含义。

其好处在于,地名通常包含的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地名的简单记录可以了解到许多该社区历史上的变革、族群的迁徙、民族关系等内容。

可用以下表格的形式进行记录。

表1-1 地名记录基本表格(样式)序号汉语地名当地民族语地名(可用国际音标的形式)含义(2)初步了解该社区每个村寨的住居格局,如不同民族在该社区中的分布;不同家族(或不同的姓氏)的住居分布特点。

这些基本情况可以用表格或直接在草图上标注的形式进行记录的。

3.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自然首领,如寨老、族长等,他们在当地通常有很高的威信。

田野调查离不开他们的配合、支持。

初到一个地方,也应该先知道他们的基本情况,并主动登门拜访,他们的配合对于调查者日后调查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往往很关键。

(二)如何进行参与观察参与观察和访谈是田野调查的两个基本手段。

调查中观察一定要仔细、全面,并做到重点突出。

以下的“重要观察点”是进行田野调查要特别注意的。

1.社区布局社区布局是指一个社区内部生产、生活在空间的分布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大体包括居民点、宗教场所、墓地、生计空间(如耕地、牧场、山林等等)等。

社区布局往往反映一个族群对于人与自然、社会秩序、等级等文化观念。

初到一个社区进行调查,首先从整体上把握住该社区的布局特征对于调查者进入该社区的文化场、进而理解当地文化的发生和运行往往有很大的帮助。

2.公共空间公共空间往往是一个族群举行重大活动、操演该族群文化的重要场所。

对于公共空间的结构、功能等进行观察和了解通常能有效地切入该族群文化的内核。

对于公共空间的调查,应该特别注意哪些公共活动在此举行?何时举行?有什么意义?在调查中不妨详细统计该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的类型、数量,以及它们各自的功能。

例(1)在中国南部侗族地区,鼓楼通常是侗族社区十分重要的公共空间:盟誓、习惯法的宣讲、成年礼、唱歌等等社会活动通常以鼓楼为核心进行。

因此,鼓楼便成了研究该支系侗族社会的社会结构、关系、信仰的重要的切入点。

例(2)在传统的汉族社区,“宗族祠堂”也是十分重要的公共空间。

著名的人类学家林耀华先生在他早年对中国福建的汉族社区的研究中,就是以宗族祠堂为重要的切入点,不断地展现围绕宗族祠堂而构建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生产关系的。

例(3)部分苗族传统上有“跳花坡”的习俗,是一种供青年男女相互结交、进而缔结婚姻关系的重要娱乐活动。

这种习俗对于构建苗族社会的社会结构、强化族群认同、传承文化等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

因此,跳花的地点(花场)便是该苗族社会中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

3.住宅结构一个族群家户内部的社会关系、生活习俗、信仰等文化要素经常可以通过住宅的内部结构与摆设而表现出来。

在调查中要特别关注诸如家户内部的功能分区、神龛位置、火塘等的特点与内涵。

例(1)中国的南部侗族地区有的村寨普遍采用一种木质结构的“长房”,以此为依托形成了当地父系大家庭的基本的生产生活关系。

例(2)有的瑶族地区住房结构中,在堂屋靠外的一侧专门辟有为家中年轻女性居住的闺房,并在对外的板壁上凿有圆孔(汉语俗称“谈婚洞”)。

这种形式应该是“寮房”的一种变异或简化形式,围绕这一结构,我们在调查中可以了解到许多当地的特定年龄段的异性交往方式。

例(3)对于火的崇拜是传统上氐羌系统民族共同的文化特征,因此,围绕火塘衍生出了一整套的文化规则、习俗和禁忌。

云南小凉山彝族社会的住房中通常设有火塘,关于如何燃烧木柴有特别的讲究:须将木柴的头部(当地如何分清一段木柴的头和尾也有自己的方法)先放入火塘。

如果头尾颠倒,则视为不祥:意味着该户妇女生产时有可能难产。

在这个习俗中,对火的崇拜、火的“生命力”的象征意义、生育文化等内容围绕火塘有机地形成了当地彝族的观念-行为的结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