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三编 新精神分析学派(沙利文、埃里克森)
第三编 新精神分析学派(沙利文、埃里克森)
第三节 理论应用
心理治疗
• 治疗分为四个阶段 – 正式的初期晤谈 – 侦察阶段:在这个阶段,治疗师要试着熟 识病人的情况 – 详细的探问:在这个阶段,治疗师试着去 了解病人 – 结束阶段:在这个阶段,治疗师要强化病 人所获得的各种收获(gains)。
第四节 对沙利文的人际关系人格理论的评价
四、自我系统
自我动能也称自我系统,指以个体的人际经验为基础所建立起来的一种自 我”自我成分(good-me)、坏 我(bad me)自我成分、非我(not me)成分。 人格意象(自我系统)最早形成于母亲或抚养者的关系,是在母亲的赞许 或责备的人际互动与交往中逐渐塑造形成的。 受赞许的行为被自我接受,从而形成“好我”自我成分。这主要与安全感 有关的行为,换句话说其中不带有焦虑感;受责备的行为被自我接受而形 成“坏我”的自我成分。换句话说“坏我”的人格意象反映的是人们不愿 想起的、不受赞扬的那些经历,这些行为能引起焦虑。 第三种自我人格意象是非我,它代表了自我中我们感到害怕的方面,我们 把它们与自我体系割裂开来,将其保留在我们的无意识中。 按照沙利文的观点,人们只有在睡着或精神分裂的时候,才意识到并体验 到非我的人格化。
一、理论贡献
他有两大贡献: ①认为精神分裂症主要由于患者的童年人际关系的失 调,产生了严重的焦虑,从而导致经验组织的分裂; ②提出了自我系统概念,主张人生来就有追求满足和 安全的需要,在人际关系中逐渐形成了稳定的人格模 式。在他的理论中,包括了机能主义、新行为主义和 格式塔心理学中的一些概念,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 折衷主义思想的典型倾向。
1902~1994
儿童期与社会:1950 青年路德:一个精神分析和历史的研究:1958 同一性与生命周期:1959 领悟与责任:1964 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1968 甘地的真理:论好战的非暴力根源:1969 新的同一性维度:1973 杰斐逊演讲集:1974 生命历史与历史时刻:1975 游戏与理由:1977 生命周期的完成:1982
二、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阶段 年龄 心理危机(发展关键)
1 2 3 4 5 6 7 0-1岁 基本信任←→基本不信任 1-3岁 3-5岁 5-12岁 12-20岁 20-24岁 25-65岁 自主←→羞怯和疑虑 主动←→内疚 勤奋←→自卑
积极解决
对人信赖,有安全感 能自我控制,行动有信心 有目的方向,能独立进取
六、人格发展
根据人际关系特点划分人格发展的六个阶段
• • • • • • 婴儿期 0-2:从出生到能清晰地表述语言 儿童期 3-5:从掌握语言到对玩伴需要的产生 少年期 6-8 :从寻求玩伴到同性密友形成 前青春期 9-12:从需要亲密的同伴到异性朋友的需要 青春初期 13-17 : 从性欲发生到性行为形成模式 青春后期 18-20+:从生殖活动到完全成熟的丰富的 人际关系
8 65岁-死亡
对艾里克森人格心理学的评价
贡献:
• 强调人格发展中社会和文化影响的作用,将精神分 析和社会学结合了起来; • 强调健康和适应性的自我机制,使精神分析不再局 限于临床个案的研究,而是拓展到了正常个体的研 究; • 把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发展阶段扩展到整个生命周 期,突破了其它自我心理学家仅仅描述幼儿早期人 格发展的局限性。 • 自我同一性与同一性危机等概念深入日常生活.
五、人格化
人格化是沙利文人际关系人格论的另一个主要概念。 定义:人格化是个体以人际经验为基础所形成对自己和对他人的 习惯性印象(包括情感、态度和思维)的过程。 种类: ①对自己人格化:将“好我”与“坏我”综合起来形成关于自己 的整体形象。 ②对他人人格化:指形成对他人的形象。 ③对某种观念人格化:是指头脑中的观念拟人化后形成人格化形 象。如神或上帝的形象。 刻板印象 个体、他人、事物之间的关系往往就是人格化的形象之间的关系 。而且人格化的形象往往是不正确的,如果人格化形象脱离现实 太远,就会扭曲现实的各种关系,尤其是人际关系,从而不利于 积极的人际互动、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理论缺陷
1.自创术语过多,晦涩难懂。 2.动力论类似于弗洛伊德的性欲论和阿德勒的自卑论。 3.将自我系统的形成归因于重要他人赏罚的结果,忽视 了孩子自己的错误认知造成的歪曲。 4.太过于强调人格的人际部分。
第四章
艾里克森的自我心理学
第一节 艾里克森的生平及著作
1902年6月15日生于德国法兰克福 少年时期深感“认同”危机 1927年结识安娜弗洛伊德,开始接触精神分析 1933年移居美国,独立开业 1938年开始人类学研究,深感社会文化的重要 作用 1939年将姓名改为艾里克· 洪伯格· 艾里克森,显 示出身份认同上的转变 1960~1970年在哈佛大学任教 1994年去世,享年92岁
不足:
• 理论思辨意味强,八阶段理论难以验证,研究方法 以主观性比较强的传记和个案研究.
第五章 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理论(object relation theory) 代表了精神分析理论在当代的发展 从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到客体关系理论的重要转 变是将理论重心从以生理驱力为取向转向以人 际关系为取向。通常这一理论由一组学者构成 ,成为客体关系论者(object relations theorist)。 其中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精神医学家克雷恩( Melanie Klein,1882-1960)、马勒(Margaret Mahler)、美国精神病学家克哈特。
三、选择性忽视
像弗洛伊德一样,沙利文强调焦虑的作用。然而沙利文不像弗 洛伊德那样强调焦虑的根源,而是关注人们与其重要人物的关 系。 不良的社会关系导致不安全感和焦虑感,这一过程开始于出生 后的头几个月里。情绪紧张的母亲在与孩子交往时,会把焦虑 传给孩子。开始,婴儿不知道怎么对付这种情绪,然而,如沙 利文所观察到的那样,很快婴儿就学会了缓解其焦虑的技巧。 即选择了“选择性忽视”这种手段。 所谓选择性忽视是指当儿童和成人主动地对引起焦虑的信息予 以忽视或抗拒。 这种方式基本上是有害无益的,会妨碍个体从威胁中学习经验 教训的能力。
同一性混乱(identity confusion)
同一性的对立极端,也称角色混乱(role confusion)或者同一性 危机(identity crisis),这种状态包含着与同一感相反的内容: 内心支离破碎感,自觉人生没有目标,无法获取满意的社会角色 或地位所带来的支持。同一性混乱的个体会感觉像是一个被放逐 的人,或者一个流浪者,再或者谁也不是,就像艾里克森自己在 二十多岁时所体验到的那样。 同一性混乱的后果: ①轻者引起人格的不良适应。 ②重则导致神经症或精神病。 心理访谈《我是谁?》 /u/vw/4873800 /u/vw/4873809
2.自我同一性(Self Identity)
“对同一性的研究已成为我们时代的策略,犹如弗洛伊德时代对性欲 的研究。”
所谓自我同一性是指人对自我一致性或连续性的感知, 常常出现在青年的后期。。
种类: ①个人同一性(在个人方向):指认识清楚自己固有的特点、爱 好、理想、这是一个要确定自己做什么样的人的时期。 ②集体同一性(在社会方向):是追求一种社会的认同感。 健康自我的建设性功能关键就是要维持一种同一感(也称自我同 一感、心理社会同一感),这种复杂的内心状态包括四个不同方 面
• 自我同一性的四个方面: (1)个体性(individuality):一种意识到的独特感 ,个体以一种不同的、独立的实体而存在。 (2)整体性和整合感(wholeness and synthesis): 一种内在的整体感,产生于自我的潜意识整合作 用,健康的自我能把零碎的表象整合为一种有意 义的整体。 (3)致性和连续性(sameness and continuity): 潜意识追求一种过去和未来之间的内在一致和连 续感,感受到个体的生命的连贯性并朝着有意义 的方向前进。 (4)社会团结感(social solidarity):具有团体的 理想和价值的一种内在团结感,感受到社会的支持 和认可。
第二节 理论观点
一、人格动力 (一)生理过程:力比多和性欲 保留了本能和力比多学说,但已并不是
那么强调,他更愿意强调的是自我和社 会力量在人格塑造中所起的作用 。
(二)自我及自我同一性
1.自我
继承了弗洛伊德对于三我的划分,但艾里克森认为他 认为,①自我是人格中一个相当有力的、独立的部分, 其作用是建立人的自我认同感和满足人控制外部环境 的需要。埃里克森的理论被叫做自我心理学是很合适 的。②自我是一种心理过程,它包括着人的意识活动, 是可以加以控制的。③自我是人的过去经验和现在经 验的综合体,能够把人的内部发展和社会发展综合起 来,引导心理能量向合理的方向,决定个人的命运。 作用:①防御性 ②自主性,如游戏、言语、思想和 行动等。 ③适应性
关注-少年成名
认识你自己的二十问法
第一步:问你自己20次,你是谁?请把
你头脑中浮现出来的答案写出来。每次 回答的问题是20秒,如果写不出来,写 出来个标号,继续进行。
第二步:分析答案。
(1)答案的数量和质量:一共写出了多少个答案,答案中哪些方 面的内容多。如果能写出9-10个,大体上你的自我认识没有问题。 如果小于7个,则可以认为压抑自己,回答时可能感到无聊害羞、 时间不够。
第二节 理论观点
一、人格性质 沙利文主张把人格放在人际关系中去研究。 强调“人格永远无法与个人生活于其中并因此具有其 本质的人际关系的背景相脱离” 人格是在人际情景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是人际关系 相对持久的模式,是 一个人在人与相处的社会情景中 经常表现出来的生活方式。 他提出“重要他人”的概念,用来说明影响人格发展 的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也可能是记忆、想象、文 学作品中的或理想化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