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新精神分析理论一、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个体心理学)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并非指完全个人的或个别差异的心理学。
他所指的个体是一个与社会、与他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一个有自己独特的目的、寻求人生意义、追求未来理想的和谐整体。
(一)阿德勒的理论观点阿德勒对人格方面的重要贡献:寻求优越、自卑与补偿、社会兴趣、创造性自我、父母在人格发展上的作用以及出生顺序的影响。
1. 寻求优越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提出寻求优越的概念来说明人类的主要动机。
寻求优越始于自卑,他认为每个人一出生就有着深刻的自卑感,该自卑感源于婴儿期的无助感。
在阿德勒看来,人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建立一种优越感来克服生活中的障碍,克服自卑感。
一个人越自卑,寻求优越感的要求越强烈。
阿德勒把商业成功看作是寻求优越感的表达。
但过度自卑会产生自卑情结:他们认为自己比其他人差的太多,以至于产生一种无助感,而不是驱使自己去建立优越感。
过度自卑的儿童和成人会拒绝或远离挑战而不是去战胜他们。
他还认为,能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节的人通过社会兴趣来表达对优越感的寻求;相反,自我调节差的人是通过损害他人利益的自私行为和追求个人名誉来寻求优越感。
为了克服自卑,一个人会通过“追求卓越”来实现人生完美的发展目标。
但是,也会出现病态反应—优越情结。
优越情结是指力争上游过程中一味地要高人一等,以胜过别人为人生乐趣,待人倨傲、喜人奉承,时常以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以显示自己的优越性。
优越情结与自卑情结实为一体的两面,均为病态。
2. 自卑与补偿(1)阿德勒反对弗洛伊德把性本能作为人格发展的动力,而认为自卑感是人格发展的动力。
自卑感驱使人产生对优越的渴望。
阿德勒把自卑与补偿看作是追求优越的动力根源。
(2自卑感起源于个人生活中所有不完全或不完美的感觉,包括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的障碍,不管是真实的障碍或想象的障碍。
(补偿或超补偿就是直接指向于个人真实的或想象的自卑感)(3)对自卑感的补偿有两条基本途径:A. 觉知到自己的某种缺陷后,集中力量在缺陷处发展其功能。
如体弱者通过持久的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
B. 承认自己的某种缺陷,发展自己的其他机能以弥补有缺陷的机能。
例如,失明者通过发展听觉或触觉来进行弥补。
(4)阿德勒认为,个人的自卑感起源于婴幼儿时期的无力、无能和无知。
婴幼儿完全依赖成人才能生存,所以生命之初就有自卑感。
有了自卑感,人也就有了补偿的需要;不断地补偿又不断地发现新的自卑,于是又向新的优越努力。
一方面感到自卑,一方面又有优越目标的引导,这种一推一拉的过程持续不止,这就是一个人发展的基本动力。
(5)自卑感一方面是积极的驱动力,同时也可能导致精神疾病。
沉重的自卑感可能使人产生无助感,束手无策,心灰意懒,甚至导致万念俱灰、万事皆休的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自卑感便成了阻碍个人积极成长的障碍力量和破坏力量,阿德勒称这种情况为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是指个体认为自己比其他人差得太多,以至于产生一种无助感,而不是驱使自己去建立优越感。
[情结是一组一组的心理内容(包括观念的和情感的)聚集在一起,缠绕在一起,形成一簇难以解开的心理丛或心理结。
]总之,在阿德勒看来,自卑和补偿是人格发展的动力。
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
它可以是力争上游的动力,也可以导致精神病。
3. 父母对人格发展的影响父母的溺爱和忽视是导致后来人格问题的两个根源。
(1)父母给孩子过多的关注和过度的保护就是溺爱,剥夺了儿童的独立性,会引起更强的自卑感,导致成年后的人格问题。
(2)对孩子的忽视:受到父母较少关注的儿童,长大后多半成为冷酷、怀疑他人的人。
作为成人,他们不能与他人建立温暖的个人关系,对于亲密的关系感到不舒服,对于亲热或者抚摸有呕吐的感觉。
4. 出生顺序与人格(1)长子:受到溺爱,自卑感比较强烈,“问题儿童、神经病患者、罪犯、酒鬼、性反常者”(2)次子:强烈的寻求优越感。
(3)最小的儿女:受到所有家庭成员的溺爱,非常依赖,缺乏创造力,有强烈的自卑感。
中间出生的儿童与头生和末生的儿童相比,是最能取得成就、最少发生心理失调的。
(4)长子经常遭受失败的命运,害怕竞争;次子则喜欢竞争,具有强烈的反抗性。
最后出生的儿童常受到娇惯,长大后可能会出现问题,但也可能发展成异乎寻常的性格。
5. 生活风格(1)阿德勒认为,所有人的最终目标是追求优越。
但每个人追求优越的主客观条件不同,例如,目标不同、能力不同和社会环境条件不同,因此个体获得优越的方法也不同。
他把个体追求优越目标的独特方式或手段称为生活风格。
他认为,一个人的生活风格也就是一个人自己的人格,表现出人格的整体性和独特性,是一个人面对问题时的方法和希望对人生做出贡献的愿望等。
(2)个人的生活风格在4-5岁时就已完全定型。
一个儿童形成怎样的生活风格取决于他个人的条件。
如果一个儿童由于某种原因产生自卑感,无论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他的生活风格就会针对这种自卑感进行补偿和超补偿。
如果一个儿童把它的母亲或父亲当作强者来模仿,它就会形成与其母亲或父亲类似的生活风格。
因此可认为,获得一种生活风格也就是获得一种认同。
(3)生活风格分为健康的和错误的。
健康的生活风格使人趋于完美,使他与他人和睦相处,有利于社会目标的实现。
错误的生活风格是建立在自私自利的基础上,是与社会目标相违背的。
6. 社会兴趣(1)社会兴趣是指人希望对社会做出贡献来使之更加完善的一种天赋的特性。
个体为了社会进步而不是个人利益而与他人合作。
(2)社会兴趣是全人类和谐生活、友好相处、渴望建立美好社会的天生需求。
“社会兴趣不仅是一种情感,而且也是一种对生活的评价态度,一种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的能力”。
(3)社会兴趣是补偿自卑感的一种自然方式,是个人对自卑感的一种最根本的补偿。
(4)人是社会动物,在本性上具有天生的社会兴趣。
但它必须加以认识才能发展,并且只有当儿童处在社会生活中才能得到发展。
“所有失败者——神经病患、精神病患、罪犯、酗酒者、问题少年、自杀者、堕落者、娼妓——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们缺乏从属感和社会性趣”。
(5)阿德勒认为,一个人能否获得一个充分发展的社会兴趣,这主要取决于母亲,母子相互作用的性质决定了儿童社会兴趣的发展。
★阿德勒根据人们所具有的社会兴趣的程度。
把人分为四种类型①统治支配型——这种人倾向于统治支配他人。
②索取依赖型——这种人总是竭力从别人那里获得他想要的一切。
③躲避型——这种人以碌碌无为、回避问题的方式在人生中避免失败。
④社会有益型——这类人正视问题,试图以一种有益于社会的方式加以解决。
前三种人的生活风格是错误的,因为他们缺乏社会兴趣;只有社会有益型才有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因为他们是为人类谋取更多福利的人。
7. 创造性自我阿德勒用创造性自我的概念来说明每个人都有决定自己生活的自由。
(1)创造性自我是指人格中的自由成分,它使得个体能在可供选择的生活风格和追求目标之间进行选择。
它是塑造人格的一种有意识的主动力量。
创造性自我是一种富有弹性的自我。
(2)阿德勒在西方心理学史上,是第一个提出人类行为不完全由遗传和环境决定的人格心理学家。
(3)创造性自我不仅为了实现目的,还为每个人创造各自的人格。
创造性自我使个人的人格和谐、统一,并且具有独特性,阿德勒认为,创造性自我是人类生活的积极原则。
阿德勒的这种观点为后来的存在主义人格论所继承。
(二)阿德勒个体心理学 VS.弗洛伊德理论(区别)(1)本能的解释:弗洛伊德推崇潜意识的本能决定论,认为性与攻击是人格发展的动力;阿德勒强调意识的作用,认为自卑与补偿是人格发展的动力,自卑感驱使人寻求优越,并提出创造性自我的概念。
(2)治疗目的:弗洛伊德主张治疗的目的是发掘受压抑的早年记忆;阿德勒认为治疗的目的是鼓励将生活格调置于社会利益之上。
(3)梦的解释:阿德勒赞同弗洛伊德关于梦在理解人格中的重要价值的观点,但不赞同弗洛伊德的解释。
他认为梦是个人生活风格的反映,它定向于现在和未来,即指向目标,而不是愿望的满足获反映深层的冲突。
因此,对梦的解释的目的在于确定个人的生活风格。
二. 卡尔·荣格(分析心理学)1. 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由原始意象组成。
荣格将这些意象描述为以特定方式对外界进行反应的潜在可能性。
如新生儿很快就能对他的妈妈做出反应,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集体无意识中都保留着妈妈的形象。
我们对黑暗和神的反应,也是因为有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无意识的意象。
集体无意识包含了我们从祖先那里继承的心理特征,所有人的集体无意识从根本上都是相同的。
有多少种生活情境,就有多少原始意象(原型)。
2. 重要的原型:(1)女性原始意象:指男性具有女性的一面。
(2)男性原始意象:指女性具有男性的一面。
每个男性化的男人内心深处都是一个女性化的对应物,每个女性化的妇女在内心深处都是男性化的自我。
我们在寻求爱情伙伴的过程中,是把我们的女性原始意象和男性原始意象投射到潜在的对象身上,如“一个男人,在对爱情的选择上,受到与他本身无意识的女性原始意象最温和的女性,即一个能立即接受他的灵魂投射的女性的强烈诱惑”(3)阴影:它包含着我们的无意识部分,这部分本质是消极的,可比喻为我们人格中的阴暗面。
阴影有一部分存在个体无意识中,是被压抑的消极情感,另一部分存在于集体无意识中,是人类遗留下来的恶的一面。
一个调解很好的人,能把善与恶结合进自己的整体中。
否则,我们就会将这些恶的想法投射到他人身上,有时我们从他人身上看到我们自己令人讨厌的特性。
3. 中年危机荣格认为人格的发展是贯穿一生的,个体不仅被过去的经验决定,也会受到希望和抱负的影响。
行为在人的一生中都是在变化着的。
只有到了中年(30-40岁),个体才能自我实现,即达到能力的和谐、完整和全面发展。
这是一个过渡时期,个人在外界的成就接近巅峰,而心理能量还是非常充沛,如果大量的能量无法发泄,就可能导致心理危机。
只有让心理能量向内去探索内心的深层,引导潜意识与意识平等发挥作用,给人格创造新的发展机会,人格内部才会达到新的平衡。
4. 集体无意识的证据:荣格指出,原始意象的象征物通过民间传说、艺术作品、梦和精神病人表现出来,从而证明它们的存在。
三.埃里克·埃里克森(自我心理学)1. 自我概念:自我是人格中一个相对强大的、独立的部分。
其作用是建立人的同一性和满足人控制外部环境的需要。
自我的基本功能是建立并保持同一性,同一性是一个复杂的内部状态,包括人关于自己的个体性、唯一性、完整性,以及过去到未来的连续性感觉(同一性危机指的是人在缺乏同一性时所感到的混乱和失望。
我们很多人都有一段时期不能确定自己是谁,不能确定自己的价值或自己生活的方向。
)同一性危机即自我认同危机,通常会出现青春期,许多中年人也有类似的经历。
2.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人格在人的一生中都在不断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