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特色课程简介

特色课程简介

明亮幼儿园园本特色课程简介
——浅谈肢体律动在孩子学习成长中的作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

在奥尔夫音乐课堂中,它用儿童最喜欢的方式,比如在说儿歌、拍手、做游戏、唱歌等教学活动中,按韵律、节拍描摹事物形态、动作特点等做动作,培养儿童的节奏感和记忆力,使儿童通过感受韵律、节拍引导动作带来学习的兴趣。

我校从08春开始尝试推广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把肢体律动融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通过快乐大天使林永哲教授的音乐律动培训,结合我园实际课堂教学情况,在语言、健康、艺术、英语等课程的学习中运用最广泛的就是肢体律动。

通过律动在各个课程领域的拓展,在日常的每节课的学习中使右脑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左右脑分工理论”认为:人的左脑从事逻辑思维,右脑从事形象思维,右脑是创造力的源泉,是艺术和经验学习的中枢,右脑的存储量是左脑的100万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95%的人只使用了自己的左脑,科学家们指出,大多数人终其一生;只运用了大脑潜能的3%——4%,其余的97%都蕴藏在右脑的潜意识之中,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吃惊和遗憾的事实。

由于右脑具有瞬间接受大量刺激的能力,加以训练,不仅可以开发相当一部分潜能,更可促使大脑神经发达,扩大脑容量,进而有助于左脑的发育。

肢体律动在日常教学活动过程即起到了刺激右脑潜能发展的作用。

一个6岁以下的孩子,他的动作发展已经成熟,听觉也已成熟,根据奥尔夫音乐课堂理论,我园利用肢体律动可以培养幼儿想象力、创造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幼儿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加深幼儿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记忆,增强幼儿自信心的特点,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使孩子终身受益。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浅谈肢体律动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一、利用肢体律动,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因为孩子天性好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大量机会让幼儿去动、去玩、去
实践,既培养幼儿的肢体协调能力,又发散了幼儿的思维。

特别是语言和艺术充分利用伴奏带的功能,在伴奏音乐响起时孩子在教室内有节律而动,双方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又培养了幼儿肢体创造力,以及音乐感受力。

二、利用肢体律动激发幼儿的兴趣,从而增强幼儿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基础,是获得知识的开端,是学习的最大动力。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因此,要让幼儿轻松、愉快、有效地学习,关键是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幼儿的天性好奇、好动、好玩。

注意力很难集中,所以他们需要有一种力量去吸引他们,那也正是“兴趣”。

而看似无声的“肢体律动”却像一个庞大的吸铁石深深的吸引着幼儿的注意力,它的“手舞足蹈”正是迎合了幼儿的心理。

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例学一篇语言故事如果教师只是一遍一遍让幼儿跟着说,那么幼儿很快便没了学习的兴趣,更不要说把一篇一、二百字的语言课本上的故事背下来,但是加入了肢体律动,则会让孩子们越学越开心,越学越想学。

三、利用肢体律动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教学内容。

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曾说过这样的话:“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

”例如白会敏老师在教语言《兔宝宝找快乐》一课时,因在学习过程中加入了创编,一开始小朋友总是记不住顺序或故事的发展过程,老是忘词,老师就让小朋友仔细想一想小花猫、小黄狗、小猴子、小山羊这四个小动物该怎样表演,这样一来,小朋友们上课的兴致立刻就被提起来了,大家和老师一起努力边说边演,不知不觉中大家不仅学会了文本内容,而且表演的也相当出色。

在加入肢体动作的“手舞足蹈”中,孩子理解记忆了所要传授的学习内容。

四、利用肢体律动,面向全体,共同参与,增加幼儿的自信心。

迈尔克罗斯认为:“幼儿不论音乐基础如何,年龄大小都适合上肢体律动课。

”因为肢体律动的动作与舞蹈不同,他并不需要优美、潇洒,只要求幼儿把握音乐的节奏,语言的韵律,追求自然放松,通过身体动作,体验韵律和节奏的变化,愉悦身心。

这样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表演,在不知不觉中增强幼儿的自
信心。

总之,肢体语言简单、明了,形式多变,操作性强,效果显著,并且符合幼儿的身心特点。

它充分抓住了幼儿好奇好动,喜欢游戏的心理特点,有效提高了每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并且锻炼了幼儿大胆、勇敢、活泼的性格,有效地激发了幼儿对学习的热情,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幼儿得到韵律美的熏陶。

今天我园各位老师为大家展示的肢体律动的学习成果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改进和提高,希望各位家长朋友看后多提宝贵建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