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组织行为学-群体

组织行为学-群体

一.群体的概念
• 群体的类别:
– 根据组织的构成分:
• ⑴正式群体:通过明文确定成立的,有明确的权利 和义务,有固定的编制,成员之间主要依靠职务等 级联系。 • ⑵非正式群体:认利益为基础,认感情为纽带,自 发形成的群体。
– 人群关系学派:梅奥教授。 霍桑实验。
二、非正式群体
• 1、特征:
– ⑴由于非正式群体认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因此其类别 极为广泛; – ⑵由于非正式群体认感情为纽带,因此具有脆弱性; – ⑶非正式群体的首领不需经过任命或选举等正式形式, 一般由个人天赋而定。首领对成员有精神支配权; – ⑷非常灵敏的信息传递网络。(全通道式) – ⑸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奖惩制度。(孤立;需求剥夺) – ⑹盲目的排外性和自卫性。
二、非正式群体
• 2.功能:
– ⑴满足群体成员的需求。 – ⑵保留群体特有的社会文化价值。 – ⑶通过成员控制正式群体的工作氛围。
二、非正式群体
• 3.管理者应如何对待非正式群体:
– ⑴正确区分非正式群体:
• ①积极性的(约2.5%),给予鼓励; • ②消极性的(约2.5%),予以取缔; • ③中间性的(约95%),加以引导。
四、群体凝聚力(内聚力)
– ⑵对中间性非正式群体的首领加以使用。 – ⑶对非正式群体的规范给予修正。
三、群体规范
• 1.群体规范:群体为成员制定的且被成员 接受的行为标准。
– 群体规范的形式
• 成文的规范Βιβλιοθήκη • 不成文的规范– 适用范围 :
• 一般规范:法律、道德。 • 特殊规范:习俗、厂纪。
– 群体规范的形成:
• 模仿、暗示、感染。
三、群体规范
• 在现实中的运用:
– ①明确规范; – ②利用压力,迫使顺从。
四、群体凝聚力(内聚力)
• 1.凝聚力:群体对某成员的吸引程度,群 体成员对所在群体的选择。群体成员之间 的相互选择。
四、群体凝聚力(内聚力)
• 2.影响凝聚力的因素:
– ⑴群体与外界的关系有隔离与竟争。 – ⑵群体的奖励方式有:
• ①个人奖励:冒尖、不利于凝聚力 • ②集体奖励:提高凝聚力
– ⑶群体的领导作风有:
• ①专制;有强迫性。 • ②民主;有自发性。 • ③放任。
– ⑷群体目标结构。成员目标一致性。成员目标与组织 目标一致性。
四、群体凝聚力(内聚力)
• 3.凝聚力与生产率
– 生产率:效益;效率。 – 在凝聚力与群体工作效率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单 调的关系,两者间有个中介变量:凝聚力的方 向与群体目标的一致性。
三、群体规范
• 2.群体压力:如果群体成员的心理或行为 与规范不符,就会产生一种紧张感,即群 体压力。
– 明确的群体压力:成文规范; – 模糊的群体压力:不成文规范。
三、群体规范
• 3.顺从行为(从众) • 当群体压力足够大时,会迫使成员改变自 己的行为或心理与群体规范保持一致。
– 阿希实验: – 社会支持效应。 – 深刻顺从(心服口服)。 – 肤浅顺从(心不服口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