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8章群体)
第Ⅲ篇 群体心理与行为 第七章 群体内部心理与行为 第一节 群体的定义和分类 一、群体(group) 一种是赫雷季尔(O.Hellrigel)等人在1983年出版的《组织 行为学》中下的定义,即“在一定的时间内能够相互交往沟通的一 群人,其中每一个人都能够与这一群人中的任何一人进行面对面 的交往沟通,而不是通过其他人来进行间接的交往沟通”。 另一种是西拉季(A.D.Szilagyi)等人在1983年出版的《组织 行为与绩效》一书中提出的定义,即“两个或更多的个人为了实 现共同的工作目的和目标而形成的互相依赖和互相作用的集合 体”。
(四)非正式群体的优势和缺陷
优点 创造一个更有效的整体系统 减轻了管理者的负担 有助于完成工作 有助于促进合作
弥补管理者能力的不足 赋予组织满意度与稳定性 增进交流
为员工的情绪宣泄提供了一个安全 阀门 鼓励管理者更为周密地筹划并执行
问题 是流言蜚语的温床 鼓励消极态度 抵制变革 造成个人之间和组织之间 的矛盾冲突 拒绝和侵扰一些员工 降低激励和满意度 超出管理者控制的范围之 外进行运作 支持从众行为
二、群体成员资源 1.能力:部分预测群体绩效
2.人格特点:群体生产率、群体士气、群体凝聚力
三、群体结构 1.正式领导; 2.角色; 3.规范; 4.地位 5.群体规模; 6.群体构成。
三、群体结构
1.正式领导 (1)合作式群体与竞争式群体。 (2)专制型群体与民主型群体。
2.角色:指人们对在某个社会性单位中占有一个职位的人所期望 的一系列行为模式。
三、为什么人们要加入群体?
1.满足物质方面的需要。 2.安全需要。 3.情感需要。 4.自尊需要。 5.满足自信感。 6.地位需要。 7.权力需要。 8.实现目标的需要。
四、非正式群体的本质 (一)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比较
比较基础
一般本质 基本概念 关注的焦点 领导权力的来源 行为规则 控制手段
二、群体的类型
(三)从群体的管理和领导方式而形成的群体成员间的 关系划分,可分为合作式群体、竞争式群体、专制型群体 和民主型群体。
(四)有的根据群体成员间的关系进行分类。 任务群体的三种基本类型: 中和型:一般通过协商和妥协方式解决某类冲突 协力型:成员短期内相对独立地履行工作的情况下 相互作用型:当一个群体直到其所有成员都完成了所分担 的项目部分才能实现目标时。
群体的定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 而形成的能够直接交往沟通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组合(集合 体)。
二、群体的类型
(一)按群体形成的方式方法不同可划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 体。
1.正式群体(formal group)是指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 配很明确的群体,也就是说是按照一定的法制程序,管理权限明文 规定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
民间的 权力和政策
个人 由群体授予
规范 授权(一曰:约束)
正式群体
官方的 权威和责任
职位 由管理当局授予
法规条例 奖赏和惩罚
(二)非正式群体及其作用
正式(规定的) 群体 ●活动
●交互作用 ●情感氛围
员工绩效
非正式(自发的) 群体
●活动 ●交互作用 ●情感氛围
员工满意度
(三)识别非正式领导
群体成员 资源
----------------能力
人格特点
群体结构 -----------------
正式领导 角色 规范 地位 规模 构成
凝聚力
群体 任务
群体 过程
绩效和 满意度
一、群体的外部环境
1.组织战略:目标、手段、职位权力、资源 2.权力结构:群体位置、正式领导与群体之间的正式 关系
3.正式规范:行为 4.组织资源:事情、行为 5.人员甄选过程:成员类型 6.绩效评估和奖酬体系:行为 7.组织文化:价值观、行为 8.物理工作环境:交往互动行为
角色同一性(role identity):是指,对一种角色的态度与实际 角色行为的一致性。
角色知觉(role perception):一个人对偶于自己在某种环 境中应该作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
角色期待(role expectations):是指,别人认为你在一个 特定的情境中应该作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
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在雇主和雇员之间, 存在一种不成文的约定。这种心理契约规定了双方的期待。心 理契约应该被看作是组织行为的权威决定者。
角色冲突(role conflict):如果个体服从一种角色的要求, 那么就很难服从另一个角色要求,这就产生了角色冲突。
3.规范 (1)规范(norms)就是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 标准。从个体的角度看,群体规范意味着,在某种情 境下群体对一个人的行为方式的期望。群体规范被群 体成员认可并接受之后,它们就成为以最少的外部控 制影响群体成员行为的手段。 (2)规范的一般类型 第一类群体规范大多与群体绩效(工作时间量)方面的 活动有关。 第二类群体规范是群体成员的形象方面的。 第三类群体规范为非正式的社交约定。 第四类群体规范与资源的分配有关。
造成了角色冲突
(五)对非正式群体施加影响
1.接受并且理解非正式组织; 2.辨明其中不同水平的态度和行动; 3.采取行动时要考虑对非正式系统的可能影 响; 4.尽可能将非正式组织的利益与正式组织的 利益结合在一起; 5.避免正式组织的行动毫无必要地危及非正 式组织。
第二节 群体行为解释
目 标
施加于群体 的外界条件
2.非正式群体(informal group)是那些既没有正式结构,也 不是由组织确定的联盟,它们是员工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在工作环境中通过人际交往自然形成的。
二、群体的类型
(二)按群体的不同目标可划分为: 1.命令型群体(command group)由组织结构决定。它由直接 向某个主管人员报告工作的下属组成。 2.任务型群体(task group)也是由组织结构决定的。它是指为 完成一项工作任务而在一起工作的人。但任务型群体的界限并不 仅仅局限于直接的上下级关系,还可能跨越直接的命令关系。 所有的命令型群体都是任务型群体,任务型群体不一定是命令型 群体。 3.利益型群体(interest group)大家是为了某个共同关心的特 定目标而走到一起来的。 4.友谊型群体(friendship group):基于成员共同特点而形成 的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