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群体结构
1、群体支柱功能。 2、评价准则功能。 3、约束功能。 4、行为矫正功能。
作为管理者,应强化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规范,消弱那些不符合 组织目标的规范。阿尔文· 赞德提出以下两个相关原则: 1、强化原则: 首先,(向群体成员)解释——规范与愿望的一致; 其次,奖励(遵循者); 再次,帮助(成员怎样做); 又次,成员参与建立规范; 最后,驱逐不遵守者。 2、削弱原则: 首先,联合志同道合者; 其次,讨论自己的观点与计划; 再次,防止内部分歧; 又次,坦言你的所作所为,不怕压力; 最后,宣传与你合作的好处与报偿;
1、 社交网络:一群特定的个体中存在的一系 列特殊联系。 2、 簇:存在于社交网络之内的群体。 3、 规范性簇:正式群体。 4、 自发性簇:非正式群体。 5、 结合体:为短暂目的而暂时结合的簇。 6、 小集团:更长久且存在友谊关系的非正式群体。 7、 明星:关系网最密的人。
1、群体会实施有利于自己生存的规范。 2、群体希望能更好地预测群体成员的行为。 3、群体希望能确保其成员感到满意,并且 尽可能地防止群体成员之间发生不愉快的 事情。 4、规范具有表达功能,能使成员有机会阐 述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说明群体的不同 之处,以及群体的主要特点。
1、主管或者同事的明确声明。
首先,有利于群体生存和 完成生产任务的规范经常是由 群体的领袖或者有权有势的成 员建立的;其次,上级管理者 或者重要的群体成员还可以确 定每个群体成员的角色期望; 再次,投合上级管理者喜好的 规范往往也会建立起来,尽管 客观上这些规范在工作中是不 必要的;最后,由管理者明确 指定的规范往往表达力群体的 核心价值观念。
(二)群体组成人员的奇数和偶数问题 主张奇数的人认为:发生意见分歧时,可 采取投票表决方式解决。 主张偶数的人认为:意见分歧的双方势均 力敌时,应进一步协商,既使问题和得到 解决,又避免人际关系的紧张。
(三)群体规模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任何工作群体都应有其最佳人数,也有其上限和下 限。 这取决于不同的工作任务、不同和工种、不同的机 械化程度及工作的不同熟练水平等因素。 总结: 1、应根据工作任务的性质研究群体人数的下限, 这个下限应保证能顺利完成工作任务; 2、应确定群体规模的最适当人数,这个这个人数 能保证群体的工作效率达到最佳程度; 3、群体规模的上限应确定在这样的人数上,若超 过这个上限,群体的工作效率会急剧下降。
1、满意感。高凝聚力群体的成员有更大的 满意感。 2、沟通。高凝聚力群体的成员相互沟通的 机会更多。 3、生产率。凝聚力高低与生产率的关系不 确定,还要取决于对成员是积极诱导还是 消极诱导。 4、群体意识。高凝聚力群体易形成群体意 识
(一)群体规模的上限和下限 不适当地扩大群体规模可能产生以下问题: 1、群体资源的总量随群体规模的增大而增加,但 这些资源不一定都是有用的资源。 2、群体成员不同点增多,因而成员各自的特长难 以发挥。 3、成员参加活动和得到锻炼、壮大的机会减少。 4、群体人数越多,越需要大量的组织工作,以协 调成员的活动。 5、群体成员之间的冲突也会增多。 6、群体成员之间彼此了解的程度会降低。
1、个体特征。成员智力越高,越不愿建立和 遵循规范。 2、群体的构成。 同质群体比异质群体更易确 认规范。 3、群体的任务。 若任务较常规,清楚,则规 范易形成。 4、地理环境。 成员们工作地点近,则易形成 规范。 5、组织规范。 若成员不赞成组织规范,则发 展与组织相对抗的规范。 6、群体的绩效。 成功的群体将维持现有规范 并发展与其一致的新规范。
②
③
拥有共同的奋斗目标,且为实现目标进行 分工协作,各尽其力。 思想上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1. 2. 3.
4.
有规范 有联系 有目标 有结构
大型群体:间接联系,社会因素作用较大 根据群体规模划分 小型群体:直接联系,心理因素作用较大
群体类型
根据构成群体的原 则和方式划分
正式群体:明文规定、固定编制、权 利和义务、明确职责分工。
概念: 1、指群体的每个成员在群体活动中的职能 以及种种交互作用的关系。(《社会科学 新辞典》) 2、群体中成员与成员之间的角色与地位体 系的不同构成。(《心理咨询大百科全 书》) 3、由群体中成员的地位与角色的不同构成。 (《社会心理学词典》)
1、群体角色 2、群体互动分析(群体间人际关系) 3、群体规范 4、地位 5、群体凝聚力 6、群体规模
3、最初的做法
首先,群体中首次出现的行 为方式往往会决定群体以后的 期望;其次,以最初的做法建 立规范可以将事情简单化,或 者使群体成员明确应该怎么做。
2、群体历史上的特殊事件 首先,有时候,群体历史上 的特殊事件会成为重要的先例; 其次,特殊事件还可以鉴别群 体在未来需要避免的尴尬的人 际关系问题。
4、过去延续下来的做法 首先,群体成员会把在其他 组织的工作群体中既定的角色 期望带到新的群体中,组织中 的许多群体规范是由于这个原 因建立起来的;其次,这种延 续的规范有助于避免尴尬的人 际关系问题。
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学者皮尔尼克认 为群体的规范与企业的利益有直接关系, 因此提出群体规范分析法作为改进群体工 作效率的工具。这种方法包括三项内容: 1、明确规范内容 2、编制规范剖面图 3、进行改革
无序群体 (农贸市场顾 客)
该群体最没有绩效。管理者既要扮演任务角色又 扮演维护角色。一般先着重任务角色,待群体有 几次成功经验后,就可以消弱任务角色而更多地 注意维护角色。
社会测量法,主要是通过填写问卷,让被 调查者根据好感或反感对伙伴进行选择, 并把这种选择用图表表示出来,从而使研 究者可以根据图表对群体中的人际关系进 行分析。它是研究群体互动的分析工具。
非正式群体:无正式规定、明显的情 绪色彩、以兴趣和环境等为纽带。 开放群体:人员变动较大、成员地位和 权利不稳定 根据群体的开放 程度划分 封闭群体:成员相对稳定、成员等级关 系严明
五阶段论
群 体 发 展 理 论
二阶段论
1、形成阶段:群体目的、结 构、领导尚不稳定;群体成 4、执行任务阶段:群体结 员各自摸索群体可以接受的 构已经开始充分发挥作用, 行为规范。 并已被群体成员完全接受。 群体成员的注意力转至完成 2、震荡阶段:即群体内部冲 任务上。 突阶段。群体成员已接受群 体的存在,但仍对群体强加 5、中止阶段:对于暂时性 的约束予以抵制,且对群体 群体而言,在此阶段时群 的控制权存在争议。 体准备解散,注意力放在 群体的收尾工作上,群体 成员的情绪各异。 3、规范化阶段:群体内部成 员之间已形成亲密的关系, 表现出一定的凝聚力。
14教经管 彭 阳
概念 类型
群体的概述 特征 发展阶段
群体与群体结 构
群体角色 群体规范 群体结构 群体规模 凝聚力 地位 管理
群体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 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 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 目标。其内涵包括: ① 拥有共同的行为规范,在行为上相互制约。
1、态度和目标的一致性。 当群体成员拥有相似的态度时,群体的凝 聚力强。 2、外部的威胁。外部威胁的存在可以增加凝聚力。 3、群体规模。小群体比大群体有更高的凝聚力。
4、奖酬体制。以群体为单位奖酬比以个人为单位奖酬,会导致更高 的凝聚力。
5、班组的组合。 以人际吸引、价值观和目标的一致为基础组成的班 组有较高的凝聚力。 6、与外界的关系。与外界隔离的群体有更高的凝聚力。 7、群体的绩效。一个成功的群体更易发展凝聚力。 8、领导作风。领导者具有民主作风的群体有较高的凝聚力。
8、 联络人:联系两个以上的簇不属于任何一簇的人。
9、 桥梁:属于两个以上簇的人。 10、 孤立者:没有联系的人。
概念:规范是由群体成员们建立的行为准 则。它可以是成文的,也可以是不成文的, 对群体成员行为起着约束作用。 特征: 1、正式性与非正式性 2、约束性与指向性 3、渐变性 4、等级适用性(灵活性)
维 护 角 色
无序群体
任务群体
少 任务角色
多
群体类型
管理方针
任务群体 很适合应付紧急任务,但容易瓦解。作为管理者 (抢险敢死队) 应该多扮演维护角色以帮助群体发展为团体类型。 团队群体 (超市柜组员 工) 对于长期目标来说,团队群体最有绩效,这种群 体的领导可以大胆授权给下级。
人际群体参加 管理者需要扮演任务角色,以免群体成员自我陶 (喜宴的客人) 醉,忘乎所以,而耽误了任务的完成。
某群体规范剖面图
概念:地位是指个人在群体中所占有的社会 位置。 注意: 1、地位取决于许多因素,如工龄、资历、头 衔、实权等。 2、地位主要由什么因素决定依赖于组织的内 部人事晋升政策。 3、获得地位取决于什么因素会影响群体的绩 效。取决于能力意留在群体内的程度,也就是一 个群体对于它的组成成员的内在吸引力。 类型: 1、自然凝聚力:人有社会属性,不能脱离群体而单独生活,每一个 人都需要别人,这就是团结的自然凝聚力。
2、工作凝聚力:群体所承担的任务和通过工作所要达到的目标,对 群体成员都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3、领导凝聚力:成功而有威望的领导者本身就是一种吸引力, 在 一个群体中,领导经常和群体成员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群体所承扫 的任务,需要领导去组织、指挥,需要成员来执行、完成,因此,领导 者的行为直接影响群体的凝聚力。 4、情感凝聚力:群体成员之间、员工与领导之间,领导与领导之间 彼此了解,就可能建立融洽、接纳的人际关系,群体就有一种吸引力。 显然,这种吸引力是以情感为基础产生的情感凝聚力。
群体角色:每一成员在群体中都表现在自己特定 的行为模式。 典型角色类型:自我中心角色、任务角色、 维 护角色。(王明) 自我角色:阻碍者、寻求认可者、支配者、逃避 者。 任务角色:建议者、信息加工者、总结者、评价 者。(毛泽东) 维护角色:鼓励者、协调者、折中者、监督者。 (周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