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消费者的态度
要性 (3)形成综合态度 (4)形成相对偏好
12
7.2 消费者态度的形成
7.2.1 态度形成与改变理论
1.学习理论:态度是后天习得的。在态 度的形成过程中,强化和模仿起了重 要的作用。
代表人物:凯尔曼 态度形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顺从→认同→
内化
13
凯尔曼 态度形成三阶段理论
第一阶段,顺从。个体仅仅在外显行为上表现得与 别人一致,但对这种行为没有认识和情感倾向。
易转变 ⑺以情动人的呈递方式,可以改变态度 ⑻奖励式的呈递,可以改变态度 (9)告诉消费者,大多数人正在使用该产品,可以改变态度
21
7.2.3 改变消费者态度的策略
一、改变态度的基本动机功能 使态度的某一功能特别突出 1.改变态度的知识功能 2.改变态度的价值表达功能 3.改变态度的自我防卫功能 4.改变态度的效用功能
问题:1.上海人与相关群体外地人是什么态度相关 关系? 2.外地人与相关群体上海人是什么态度相关 关系?
17
7.2.2 影响消费者态度改变的因素
1.消费者本身的因素 (1)需要 (2)性格特点 (3)智力水平 (4)自尊心 (5)受教育水平、社会地位等
18
2.态度的特点
(1)形成态度的强度直接影响态度的转变
19
3.外界因素影响与态度转化
(1)信息的作用:信息数量、信息渠道、信 息传递者的权威性、信息传递形式……
(2)消费者之间态度的相互影响 从众、他人与自己的关系、他人的权威性 (3)团体的影响 (4)企业形象对消费者态度的影响
20
当前消费者态度改变的几个特点
⑴信念比追求利益更容易转变 ⑵品牌信念比品牌态度更容易转变 ⑶对享受性产品,态度转变比信念转变更重要 ⑷消费者对产品参与程度不高时,态度更容易转变 ⑸弱态度比强态度更容易转变 ⑹当消费者就他们对品牌的评价缺乏信心时,其态度更加容
2
二、态度的特点 1.对象性 2.习得性 态度的社会性:态度是后天产生的。 3.内隐性 4.稳定性与可变性
3
三、态度的功能 1. 知识功能 消费者形成的态度有利于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 2.价值表达功能 消费者通过态度表现出自己的性格、志趣、文化修
养及核心价值观,同时反映消费者可能选择的决 策方案和即将采取的购买行动。 3.自我防卫功能 4.效用功能 5.适应功能 态度能使人更好地适应环境和趋利避害。
9
7.1.3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一、态度与行为 1.一般情况下,态度指导行为,态度与行为一致。 2.态度与行为有时不一致: (1)消费者的需要或动机; (2)消费者的购买能力; (3)消费者品牌信念和情感的强度以及新信息的影
响; (4)缺乏直接产品经验,态度较弱; (5)变化的市场条件; (6)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
6
消费者态度成分综合图解
7
二、态度的层次 态度层次,就是指态度三种成分之间的发生
顺序。 1.高度参与层次:主动、积极 认知→情感→行为 2. 低度参与层次:被动、盲目、消极 行为→情感→认知 3.经验学习层次 情感→行为→认知
8
三、态度成分的一致性 一般情况下 1.正面认知→正面情感→正面行为 2.负面认知→负面情感→负面行为
-
+
O
+
X
(E)
不平衡
P
+
-
O
-
X
(C)
P
+
-
O
+
X
(F)
16
案例:上海人对西装的态度变化
案例内容:20世纪80年代初期,西装进入中国,上 海最先流行;后来,流行到全国。上海人开始改 变西装的穿法,撕掉西装标签再穿;很快,全国 人民也这样做。于是,上海人拒绝穿西装,只穿 休闲服;很快,全国人民也只穿休闲服。
(2)形成态度的因素越复杂,则态度的改变越困难
(3)构成态度的三种要素(认知、情感、行为)一 致性越强,则态度的改变越困难
(4)消费者态度一经形成,持续的时间越长,越根 深蒂固,难以改变
(5)态度的价值性也对消费者的态度转变产生重要 影响
态度的价值性是指态度的对象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 大小。
(6)消费者原先的态度与要改变的态度之间距离的 大小。
4
课堂讨论
• 那些在公众场合使用的惹人注目或引人注 意的产品(如携带LV手包、头发染黄、佩 戴金银珠宝……)经常与态度的哪种功能 联系在一起?
A.知识功能 B.价值表达功能 C.自我防卫功能 D.效用功能
5
7.1.2 消费者态度的构成
一、态度的成分 1.认知成分
对人、对事的认识、理解与评价,包括感知、思 维和好坏的评价,以及赞成或反对。 认知成分是态度形成的基础。 2.情感成分 对人、对事所做的情感判断,产生喜欢、尊敬、 同情或厌恶、蔑视、冷淡等。 3.行为成分 个人对态度对象的肯定或否定的反应倾向。
10
二、消费偏好 消费偏好是指人们趋向于购买某类商品或到
某类商场购物的心理倾向。 1.影响消费偏好的因素 (1)态度的强度 态度强度越大,态度越稳定。 (2)态度的复杂性 形成态度的因素越多,态度越稳定。
11
2.消费偏好的形成 (1)信息 商业环境、个人社交环境的信息 (2)认知 商品和商场的利益以及这种利益对个体的重
意的状态。如果认知上出现了不平衡,就 会产生心理上的紧张、焦虑和不舒适、不 愉快。为了从不平衡状态恢复到平衡状态, 需要改变现有的某个认知或添加一种新的 认知。 • 代表人物:海德
15
2.平衡理论 P-消费者、O-相关群体、X-态度对象。
P
+
+
O
+
X
(A)
P
-
-
O
-
X
(D)
P
-
-
O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X
(B)
平衡 P
第7章 消费者的态度
王盐生
1
7.1 消费者态度概述
7.1.1 态度的含义、特点与功能 一、态度的含义 1.态度:态度指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2.消费者态度:消费态度是消费者评价消费对象优劣的心理
倾向,导致消费者喜欢或讨厌、接近或远离特定的产品和 服务。 3.态度表现:态度作为一种心理倾向,通常以语言形式的意 见或非语言形式的动作、行为表现出来。
第二阶段,认同。个体在外显行为上自愿接受别人 的观点、信念和行为规范,并对这种行为有一定 认识和较积极主动的情感倾向。
第三阶段,内化。个体在外显行为上不但自愿接受 某种行为规范,并对这种行为有深刻认识和积极 主动的情感倾向。个体的信念、价值观非常支持 自己的行为。
14
2.认知平衡理论 认知的平衡状态是一种理想的或令人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