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1.3古代商业的发展试题新人教必修2

高中历史1.3古代商业的发展试题新人教必修2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第Ⅰ卷一、选择题。

本卷共12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文】“商人”这一称呼主要来源于A.中国人很早就懂得经商B.商朝人善于经商C.商鞅变法的规定D.徽商和晋商的出现2.【题文】隋唐时期,由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隋朝时开凿的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

在此基础上出现了邸店、柜坊、飞钱等,它们的共同作用是A.主要服务于对外贸易需要B.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C.为储存金银财物提供服务D.为存款、贷款、兑换钱币服务3.【题文】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年),诏曰:“民铸铜为佛像、浮图及人物之无用者禁之,铜铁不得阑出蕃界及化外。

”宋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抑制社会奢靡风气的蔓延B.限制民间资本市场的流通C.保障金属货币的市场存量D.扩大本土宗教的社会影响4.【题文】《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东洞庭)编民亦苦田少,不得耕耨而食。

并商游江南北,以通齐、楚、燕、豫,随处设肆,博锱铢于四方,以供吴之赋税,兼办徭役,好义急公。

”材料主要表明A.当地人多地少,赋税沉重B.商业是当地民众重要收入来源C.当地商业的发展已超过农业D.当地商业活动注重社会公益5.【题文】下图是《万里茶路》示意图,一条弥漫着茶香的曲线从中国福建的武夷山脉伸向俄罗斯的恰克图。

这便是由中国晋商开辟的绵延清代200余年,长达万里的中国“茶叶之路”。

这反映出清代A.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的过程 B.重农抑商政策逐步被打破C.地域商帮崇尚逐利进取精神 D.重农抑商推动商品化浪潮6.【题文】作为农耕文明政权与文化集结地和辐射中心的都城,承载着深邃的历史底蕴,而从西汉、唐和北宋的城市布局上可以看出,城市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

这突出反映了A.学术文化的活跃B.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C.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D.重农抑商政策被取消7.【题文】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宋代的汇兑业务比唐代有更大的发展,除了沿袭唐代使用飞钱(宋代称便钱)外,国家还发行一种钞引,可以持钞引到各地换取需要的货币或实物。

”这主要反映了宋代A.金融业发达 B.手工业兴盛C.对外贸易繁荣 D.印刷业进步8.【题文】读下表有关草市的沿革,史实与结论相符合的有史实结论淝水左渎,又西经石桥门北,亦曰草市门。

草市最早出现于北朝时期——郦道元(北魏)《水经注》草市迫江货,津桥税海商。

唐朝江边码头有草市——王建(唐)《汴路即事》诸州镇郭下及草市见管属省店宅水,其征纳课利,不得亏失。

草市成为政府重要的税源A.1个 B.2个 C.3个 D.4个9.【题文】历史学家钱乘旦说:“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

”这说明中国古代城市A.商业发展无障碍 B.商人地位高C.主要具有商业功能 D.主要具有政治功能10.【题文】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大秦“与安息、天竺交市海中,利有十倍。

……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繇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

由此可以看出A.中西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无阻B.安息、天竺处在中西陆路交通要冲C.中西贸易往来以丝织品为主D.罗马意欲与中国进行直接贸易往来11.【题文】明代《续通考·市籴考》记载:“凡外夷贡者,我朝皆设市舶司以领之……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

是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

”由此可知,明代A.奉行对外开放的贸易政策 B.实行官方控制下的朝贡贸易C.对互市商品加以严格控制 D.设市舶司开始管理对外贸易12.【题文】唐朝时在广州设置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清朝时则在广州设置“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以下各项是对这句话的概括,其中恰当的是A.中国古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B.广州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C.清朝时期中国对外贸易不断萎缩D.中国古代政府完全垄断了对外贸易第Ⅱ卷二、非选择题。

本卷共2小题。

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13.【题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等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材料二江浙是以棉、丝加工之类的支柱产业为基础的全国市场的中心,明后期和清前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品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向全国……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构成。

——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三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

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

……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

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1)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出现的经济新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现象出现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

14.【题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唐中叶开始,陆上丝绸之路的日益衰落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蒸蒸日上,也是丝绸之路在历史上由陆地转向海洋的转折时期。

特别是唐在广州设市舶使后,标志着海外丝绸贸易性质的转变。

《旧唐书·王锷传》:“榷其利,所得与两税相埒(liè等同)。

”公元987年,宋太宗就“遣内侍八人赍敕书金帛分四纲,各往海南诸蕃国,勾招进奉,博买香药、犀牙、真珠、龙脑。

每纲赍空名诏书三道,于所至各处赐之。

”公元1137年,宋高宗说“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1146年宋高宗说“市舶之利颇助国用依循旧法,以招徕远人”。

——摘编自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材料二由于宋明之间中国白银需求增长一直快于供给增长,明代白银购买力相当于宋元时期的两倍。

而美、欧正处于“价格革命”时期,导致中国商品以白银为计量单位所表示的相对价格极为低廉,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的价格优势。

有些外国学者则估计美洲白银总产量的1/3~1/2都流入了中国。

——摘编自《剑桥中国明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时期的对外贸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人教必修2 第1单元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参考答案及解析1.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商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商人来源于商朝人善于经商,故选B项,不选ACD三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先秦商业【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2. 【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隋唐时期商业的发展。

根据所学可知,邸店是兼营旅店、货栈的场所;柜坊专为富商大贾、贵族官僚、高利贷者储存金银财物;飞钱又称便换,他们的出现使各地的商业往来更加方便快捷,有利于商业的繁荣,故选B项。

邸店、柜坊、飞钱主要用于国内的区域贸易,不选A项。

C项是柜坊的作用,与邸店、飞钱不符,不选C项。

D项是柜坊和飞钱的作用,不选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隋唐时期商业的发展【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3. 【答案】C【解析】材料主要讲述宋朝禁止铸造佛像、浮图及人物,有利于抑制社会奢靡风气的蔓延,但不是主要目的,不选A项。

“铜铁不得阑出蕃界及化外”,并没有限制民间资本市场的流通,不选B项。

“铜铁不得阑出蕃界及化外”,保障金属货币的市场存量,故选C项。

灭佛有利于扩大本土宗教的社会影响,但不是主要目的,不选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宋代商业的发展【题型】选择题【难度】较难4. 【答案】B【解析】题主要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

根据材料“编民亦苦田少,不得耕耨而食”“并商游江南北,以通齐、楚、燕、豫”“博锱铢于四方,以供吴之赋税,兼办徭役,好义急公”可知,商业成为当地民众重要收入来源,故本题选B项。

A项“赋税沉重”从材料中不能体现;C项结论从材料中不能得出;D项表述只体现材料部分内容,不能反映主旨。

故不选ACD三项【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5. 【答案】C【解析】图示为内陆的商帮的发展,沿着武夷山到了恰克图,而被迫开放是指沿海地区的通商口岸的开放,不选A项。

重农抑商政策到清朝并未被打破,商业的发展并不能体现统治者政策的改变,不选B项。

材料所说“中国晋商开辟的绵延到清朝”可以看出反映的是地域商帮的开拓精神,故选C项。

清朝时期,中国仍奉行重农抑商政策,这会阻碍商品化浪潮,不选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长途贸易【题型】选择题【难度】较难6.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封建城市的发展。

分析材料信息可见,作为农耕文明政权与文化中心的都城,应突出其政治职能和相应的学术文化中心的特点;西汉、唐朝都城出现了“市”,特别是北宋都城东京出现打破坊市的界限、临街设市的布局特点,说明上述城市功能呈现了新的变化趋势,突出反映了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

学术文化的活跃属于传统城市的特点,农业经济发展与城市无关,不选AC两项。

D项所述内容与史实不符,不选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发展【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7. 【答案】A【解析】题干中提到“国家还发行一种钞引,可以持钞引到各地换取需要的货币或实物。

”说明宋代的金融业发达,故选A项。

题干中并未提到手工业、对外贸易、印刷业,不选BCD三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发展【题型】选择题【难度】较易8. 【答案】C【解析】材料“淝水左渎,又西经石桥门北,亦曰草市门”,不能得出这是关于草市的最早记录,结论与史实不符;材料“草市迫江货”,“迫”有近之意,且唐代草市多见于水陆交通要道,或关津驿站所在之地,故可得出江边码头有草市,结论与史实相符;材料“诸州镇郭下及草市……其征纳课利,不得亏失”可以看出草市也是征税的重要来源,结论与史实相符;材料“城外南市亦数里,……隐然一大都会也”,宋代紧临州县城郭的草市﹐则发展成为新的商业市区,与城郭以内的原有市区﹐并无区别,故结论与史实相符.综合上述分析可知,本题选C项,不选ABD三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