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两汉经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两汉经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一、什么是经学我们要研究经学及其对后来者的影响,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经学。

经学的历史很悠久,可以追溯到春秋孔子所在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春秋末年,儒家创始人孔子在仕途受挫之后无奈返回鲁国,开始编订整理传统文献,这便是六经(关于六经是否是孔子所做,存在争议),即《诗》、《书》、《礼》、《易》、《乐》、《春秋》。

在此之后,儒生们就以六经为准研习儒家思想。

到了战国时代,儒墨两家并称显学,但是儒家的影响更大,六经已经被人们公认为经典。

但是到了秦朝,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导致大量经书典籍失传,后来说的儒家经典,一般指后人经过口耳相传整理得到的儒学十三经,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所谓经学,就是指中国古代,研究儒家经典,解释当中的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的道理的学问。

经学中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

两汉时期是经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经学最昌盛的时代。

经学产生于西汉,而随后在汉代统治下共400多年中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也反映了不同时期统治者对教育不同的要求。

下面我们就来总结经学是怎么样逐渐演变的,期间发生了哪些标志性事件。

二、两汉经学的演变过程(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建立之初,随着秦朝专任法家治国的失败,儒、道两家的学说又开始活跃起来。

但是,由于当时外戚、功臣等的大力提倡,还由于道家“黄老之学”的“文武兼备”、“刑德并用”、“以法为符”、“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思想更有利于稳定汉初的政治形式并恢复汉初残败的社会经济,所以道家应时而成了汉初统治者的指导思想,并逐渐形成了一种社会思潮。

汉初几十年道家政治的实行,的确使凋敝不堪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在此基础上,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不愿意像汉文帝、汉景帝那样“恭俭无为”、“贵柔守雌”了,他要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武帝不仅要独揽大权,而且还要试图消除郡国力量过于强大这个内忧与匈奴侵边这个外患以建立“大一统”的汉帝国。

因此,到这时以“无为”为标榜的道家思想已经成为了思想上的阻碍。

于是公羊学大家董仲舒的以鼓吹“君权神授”和“《春秋》大一统”为主旨的儒家学说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并被定于一尊。

儒家学说由子学上升而成了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经学”。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设立太学,专置五经博士,把原有的诸子传记的几十个博士都罢免掉,正式确立了“独尊儒术”的政策。

(二)经学会议及谶纬之学的兴起除了在学校传授研究之外,也有一些皇帝召集儒家讨论对经学的解释,以表示提倡经学,且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

其中,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皇帝亲自主持和召集当时著名的博士、儒生在白虎观讨论五经之同异。

这次讨论的初衷一是由于古文经学出现之后,在文字、思想、师说各方面都同今文经学派发生分歧,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自西汉武帝时占统治地位的今文经学派,为保住自己的地位,急需利用皇帝的权威制成定论,以压倒对方。

二是自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提出一整套“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后,用神学解释经学之风便愈刮愈烈。

到西汉末年,封建神学和庸俗经学的混合物谶纬迷信盛行起来,由于封建统治者的支持和提倡,迅速弥漫于学术思想领域。

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封建皇帝也乐于出面,组织一场大讨论,以便使谶纬迷信和封建经典更好地结合起来,使神学经学化,经学神学化。

这场大讨论的结果被班固等人整理而成《白虎通义》。

这本书综合了今文经学各家的主张,制定了有关经学的标准答案,把封建的三纲六纪法典化了,今文经学向着繁琐与迷信两个方向发展,大大有利于进一步的统制思想和巩固封建统治。

从西汉末年谶纬之学逐渐盛行,到了东汉尤加提倡,成为主要的上层建筑。

(三)古文经学的发展和今古之争秦朝虽然“焚书坑儒”,但是书没有烧光,儒生也没有绝迹。

古文经在汉初时期重新流传于民间,尽管当时今文经学占据统治地位,但是汉初今文家也不废古文,因为“博士未立,不以经学为禄利之途,故说经者杂引今古文。

”今文经和古文经的区别主要在于二者对经书的解释与治学方法不同。

今文经学认为孔子是“为汉制法”的“素王”,而古文经学认为孔子只是古典文献的整理保存者,是一位“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先师;今文经学认为六经都是孔子所作,是孔子政治思想所托,其中有许多微言大义,而古文经学则认为六经是上古文化典章制度与圣君贤相政治格言的记录;今文经学注重微言大义,古文经学注重对经文本义的理解和典章制度的阐明。

第一次古文今文之争出现在西汉后期,以刘歆提出为《春秋左氏传》、《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等四种古文经立博士为开端。

当时的皇帝哀帝命刘歆与五经博士辩论,最后以刘歆的失败告终。

到了东汉,著名的今古之争又发生了三次。

直至东汉肃宗,今古文经的融合已经成为了经学发展的主流,小的争端已经无法对其构成影响。

三、两汉经学对后世的影响[摘要]经学历史悠久,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到清末废科举为止历经两千多年,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汉代又是经学最昌盛的时代,今文经古文经交相辉映,朝野内外诵读经书蔚然成风。

《汉书》曰:“遗子黄金满赢,不如一经”。

在随后的历朝历代,经学始终是封建社会的思想支柱,不论其如何被表述,理论基础始终是汉代经学。

[关键词]两汉经学演变今文经古文经思想基础闵强(河南师范大学河南新乡453007)【黑龙江史志2009.17(总第210期)】25(上接第24页)及母家的熏陶。

东来的色目人以军士为多,有妻女者甚少,迫不得已必须于别族中求偶。

萧启庆先生以《元统元年进士录》为例讲到:“色目人通婚比例较低,母为汉人者为54.55%,妻子为汉人者则为46.15%,亦都在半数左右。

”[13](p.185-186)色目人中与汉人联姻的回回家庭,往往一、二代后便汉化颇深,这与嫁入异族的汉人妇女略通诗书大有关系。

她们的脑中时刻不忘让自己的子孙金榜题名、光宗耀祖。

以这种价值观来教育后代,鲜有不汉化者。

汉化的回回人在汉人士大夫的眼中不是“拘拘守常之士”,[14]而是识“变通之义”的典范。

他们定汉姓、效汉人取字,向同时代的汉人名流索求《字说》、《定姓碑文》以及诗集叙文,并以诗文相酬答。

宋濂评阿鲁温人浦博曰:“今浦君之为,上符古义,下合时宜,非卓见绝识,不得与于此”。

[14]可笔者在将这些“合于道义”的回回人与前述“怙恶擅权”的回回人加以比较后却惊奇地发现:汉文著述中的回回人大体上就分两类,要么内怀阴狡、外事欺谩,要么识变通之义、倾心华化,“彬彬乎进文明之域矣”![1](p.109)通过以上对回回人汉化问题的考察,我们可以得出下列结论:1.元代回回人与汉人整体之间由于社会地位及宗教、礼俗上的原因所导致的隔膜很大,回回人不屑于了解汉人,汉人亦对其充满嘲弄与不理解。

2.汉化的回回人只是少数。

3.元代汉人著述中的回回人存在失真之处,因此要深入辨析,不可轻信,以免受错觉误导。

注释:①关于“回回”名称的起源和演变请参考杨志玖先生《元代回族史稿》(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中《回回一词的起源和演变》一文。

文中强调“回回”一词在元代有广狭二义之分,除了是指信奉伊斯兰教的西域人以外,还泛指一般的西域人或色目人。

②参见《元代回族史稿》地位编之《元代回回人的社会地位》与《回回人与元代政治》,言之甚详。

③关于元代的异族通婚,请参看杨志玖先生《元代回汉通婚举例》(《《元代回族史稿》》华化编)以及洪金富《元代汉人与非汉人通婚问题初探》,载台北《食货》(复刊)6:12(1977.3),1-19;7:1、2(1977.4),1-51。

参考文献:[1]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2]萧启庆.元代蒙古人的汉学[M].蒙元史新研[C].台北:允晨文化实业公司,1994.[3]陈智超编注.陈垣往来书信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4](伊朗)志费尼撰.何高济译.世界征服者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5](明)宋濂.元史.卷122·哈散纳传[M].中华书局标点本.[6](元)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8·为在都回回户不纳差税事状[M].四部丛刊初编本.[7]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纪[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其中转译戈尔迭本斡朵里克书(299-305页).[8](元)许有壬.至正集:卷53[M].白寿彝主编,回族人物志:附卷之二[M].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9](明)宋濂.元史.卷205·阿合马传[M].中华书局标点本.[10](元)虞集.故知昭州秦公神道碑[M].国朝文类.卷66.四部丛刊初编本.[11]杨志玖.元代回族史稿[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12]萧启庆.元朝多族士人圈的形成初探[M].元朝史新论[C].台北:允晨文化实业公司,1999.[13]萧启庆.元代科举与菁英流动:以元统元年进士为中心[M].元朝史新论[C].台北:允晨文化实业公司,1999.[14](明)宋濂.宋学士文集.卷5·西域蒲氏定姓碑文[M].四部丛刊初编本.作者简介:马天博(1980-),男,回族,内蒙古赤峰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2007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元史、西北民族史。

(一)确立了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思想和文化儒家思想被汉武帝定为官方的统治思想是有很多原因的,一方面由于刚刚平定七国之乱,需要一个统一的而且适合的上层建筑为政治服务,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因为经学的内容非常适合统治者的需要。

儒家的伦理观念成为了人们的精神知道和行为规范。

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百姓都必须严格遵守,不得违背。

在此之后,虽然各个朝代经学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是在封建社会这个大环境下,经学思想始终被作为上层思想,是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思想支柱。

(二)确立了中国传统教育以“经”为教的模式经学在中国封建的传统教育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汉武帝定经学为官学,察举取士所考察的内容基本上都是经学当中的思想。

要想做官必须学习儒家经书。

所以不仅在宫廷,民间的私学也把经学作为最主要的传授内容。

两汉时期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以“经”为教的风格。

不仅在学术上,在社会规范上,经学也一一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通过教育使经学中的伦理价值成为社会的普适规范。

但是,从经学诞生起就表现出了其保守、落后的一面。

经学作为政治操控的学术体系而对思想产生的禁锢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明显,成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羁绊。

(三)其主要思想一直被后人研习并借用在学术史上,经学在两汉达到了最昌盛的时代。

无论今文经学对古文经学对于汉代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学术思想都继续发生影响。

今文经学自从东汉末年衰落之后,直到清朝才又活跃起来,清末的维新派就是利用属于今文经学的“公羊学”理论作为变法的张本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