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课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1

1课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1

——《孟子· 梁惠王下》
伦理观:主张“性本善” , 是儒家道德 准则仁、义、礼、智的基础与开端。
主要思想
民本:提出“民贵君轻”
仁政(政治思想):将孔子“仁”的观念和 德治思想进一步发展为“仁政”学说,希望 统治者以民为本,推行仁政,结束连年战乱、 民不聊生的局面。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代表新兴地 主阶级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生 产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
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 权大一统体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 会转型。 这次社会大转型,经春秋战国500余年的逐渐 积累,到秦朝终告完成。
经济方面
政治方面 大 变 革 的 时 代
社 会 大 背 景
①封邦建国体制瓦解,周王室衰微(政治权力 的下移,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 ,诸侯纷争, 战争不断(列国总数由多变少),整个社会处于 动荡纷乱之中。 ②内政改革 富国强兵
孟子的学说在霸道盛行的战国未受重视,但在后世备 受仁人志士的推崇。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 桀亡。
荀 子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公孙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尽心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公孙丑》
孟子(约前372-前289) 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
——《孟子· 滕文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 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 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董仲舒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从矣。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从上述材料中可以汲取哪些历史信息?从这些信息可以得 出什么判断? 董仲舒认为:只有孔子所开创的六艺,也即儒学才是正道, 其他学说皆应一并杜绝,更称之为“邪辟之说”。如此便能使 纲纪得到统一,法律制度得到明确,百姓自然也就顺服了。
一、孔孟之道
1、时代背景: 2、代表人物:
(1)春秋时期:
孔子 孔 子 创 立 , 孟 子 继 承 与 发 展
孔 孟 之 道
(2)战国时期:
①孟子 ②荀子
二、两汉儒学的经学化
含义
董仲舒的新儒学
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家典籍被奉为“经”,研究儒 1、时代背景:p4 家典籍的学问被称为“经学”。
2、代表人物:
1)“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2)性恶论
主要思想
3)“礼”“法”并用,更注重外在的社会规 范和刑罚制度对人的制约作用
4)政治上主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君 舟民水”

价: 荀子的思想强化了孔子的“礼治”观念,
并融合了法家思想, 在后世也有不少影响。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孔子
同 仁的思想 爱人
①礼:他认为必须重建周礼的权威,遵循宗法制度的原则, 目的:以“礼”的规范约束人们的一切言行,使社会成员安分守 己,恪守传统的等级秩序,才能消除人欲横流、名分紊乱的时弊。 ②仁:“复礼”的关键在于“为仁”。 地位:“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 准则, 含义: “仁”就是“爱人”,尤其是爱自己的亲人。为“仁”之 本应从最亲近的血缘关系入手,首先是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然 后由近及远,推而广之。 目的:若能形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 友有信的状态,便能恢复礼制,实现社会秩序的安定与人际关系 的和谐。
(1)消极:扼制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积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大一统
五经书影 汉代熹平石经
上述三幅图片说明了什么现象?
汉代讲学画像砖(太学) 太学里的教师是哪些人?
太学
学生在太学学习什么内容? 学生在太学毕业后的去向? 这有何意义?
“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 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 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 路然也。”
思想文化
思想自由、私学兴盛
子曰:“仁者爱人。” ——《论语· 雍也》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论语· 颜渊》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 孔子(前551-前479 ) 众星共之。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 忠。 ——《论语· 八佾 》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论语· 子路》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 卫灵公》
从这些信息可以得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是 董仲舒提出的,措施是信奉儒家以外各家学说者不予提升重用, 目的是加强政治上的大一统的局面,巩固统治。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学在各家学说中获得“独尊”地位,成为统治者极力推崇的 官方意识形态。 ① 规定专门的教材(五经)和教师(五经博士),教 育被儒家所垄断 ②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系统:
第二阶段:两汉经学
第三阶段:宋明理学
儒家文化与君主专制制度相辅相成, 对古代中国的社会观念、行为规范、 政治思想、法律制度等有极为深刻 的影响
对内
影响
东亚
(辐射东亚)
传入越南、朝鲜和日本等国, 形成了“儒家文化圈”
对外
西方
(远播西方)
明末以来,儒学远播西方, 在西方引起了很大反响。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针对礼崩乐坏的春 秋乱局,以重振礼乐制度为己任,希望通过仁 爱的方式恢复宗法制度下的身份等级秩序。 汉代儒士兼采阴阳五行学说,为儒家的伦理 纲常敷上浓郁的神学色彩。
儒家学说自汉代以来一直是中国古代占 主导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
考纲要求:
第1课:先秦儒学与两汉经学 ⑴孔孟之道 ⑵儒学经学化 第2课:宋明理学 ⑴朱熹的理学 第5课 儒家文化的传播 ⑴辐射东亚 ⑵远播西文 C B B A A
发展演 变过程 第一 单元 中国 古代 儒家 文化
第一阶段:先秦儒学(孔孟之道)
4、强大的西汉需要新的统治思想来维护专制统治。
历史地位: 是汉代儒家代表人物
思想特点: 糅合改造了道家、阴阳五行家、法家的思想
天人感应学说(政治上)
董仲舒
观点:
三纲五常(伦理上)
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上)
结果: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并实行
① 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② 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的关键人物之一
3、对勇于探索天人关系,追求天人和谐有积极的历史借 鉴意义。 4、夸大天的作用,违背自然规律,忽略了人对自然的 改造能力。
三纲五常
“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承载之。阳为夫而生 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 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董仲舒通过“天人感应”说将儒家的政治思想和伦理学说 神圣化,绝对化实际上是在严格的宗法制度已不复存在的社会 背景下,为儒家的道德准则重新奠定基石。人们洛守君、臣、 父、子的等级秩序,不仅出于血缘亲情,更是遵从“天意安 排”。尽管董仲舒对先秦儒学做了新的论释与阐述,但并未悖 离儒家伦理的基本精神。
1、倡导“君权神授”,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 命于天,秉承天意治理人世,所以臣民必须服从天子; 2、天对天子进行监督考察,通过祥瑞和灾异予以褒奖 或谴责。
1、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思想的实质是为统治 阶级寻找驭民的理论依据,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 为皇权至高无上找到了依据,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加强专 制主义中央统治的需要。 2、“天人感应”学说,要求君主实行仁政,对统治者 的残暴和奢侈以及君主权力过度膨胀曾产生一定的限制 作用。
先秦儒学是建立血缘亲情基础上, 两汉经学是建立在神学的基础上
《公羊传· 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徐彦(唐)疏:“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 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汉书· 王吉 传》:“《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 也。” 大,重视、尊重;一统,指天下诸侯皆统系于周天 子。后世因称封建王朝统治全国为大一统。
“仁政”的具体内容非常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 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并提出一些具体的方案,其中贯 穿的是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 孟子的仁政学说达到了先秦民本思想的顶峰。对照商 代末年以君为本的暴虐统治,是极大的历史进步。然而, 所谓”民本“。其含义仍是,民为政治之本,民为统治之 本,说到底,只是有识之士提出的一种比较明智的建议, 其根本的出发点仍是维护统治者的长治久安。因此与近代 西方倡导的”民主“不可同日而语。
我们应如何评价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 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仁”, 具有民本思想,对于和谐社会 人际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他主张维护周礼,代表当时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 益,具有保守性,不可能被当时统治阶级所接受。 他首倡私学,打破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促 进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编订古籍,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巨大 贡献
——《汉书· 儒林传》
如 何 评 价 “ 罢 黜 百 家 , 独 尊 儒 术 ” 政 策 ?
(1)汉武帝的这一政策与秦代有很大不同,官学独尊后 其他思想学派并未被禁止。所提倡的儒学本身也广泛吸收 了法家、阴阳家等各家学说,统一的思想带有一定的综合 倾向,因而获得了成功。 (2)尊儒兴学,把教育、考试与选官结合起来,是武帝 的创造,在客观上促成了重视知识重视教育的社会风尚, 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各方面,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 基本模式。 (3)封建政治与儒学密切结合起来,初步形成了儒家政 治的历史传统。 (4)但从本质上看,这仍是一种封建专制主义文化政策。 汉武帝运用皇权干预思想学术,禁锢了思想界的探索精神, 有明显的消极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