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1课_先秦儒学与两汉经学--高考历史总复习分析
第1课_先秦儒学与两汉经学--高考历史总复习分析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的思想 同
爱人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仁义 君舟民水 性恶论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早期 儒家思想有何特点?
形成: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提出学说,经孟子、
荀子的总结、改造与发展,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备。
特点:
1)儒家思想较为完整,但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 2)没有严密的理论,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 规范和政治思想方面的治国原则; 3)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而遭冷遇。
所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
他首倡私学,打破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促 进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编订古籍,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巨大 贡献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孟子的思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 桀亡。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
3、荀子
1)“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主
要 2)性恶论
思 想
3)“礼”“法”并用,更注重外在的社会规 范和刑罚制度对人的制约作用
4)政治上主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君 舟民水”
评价: 荀子的思想强化了孔子的“礼治”观念, 并融合了法家思想, 在后世也有不少影响。
第一课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
一.孔孟之道
历史背景
1、政治: (1)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 (2)诸侯纷争,战争不断,整个社会处于动荡纷乱
之中。 2、经济: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展.井 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兴起
3、文化: 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士”最为活跃,对治理社会、
安定人心方面有自己的方案,出现百家争鸣。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孟子(约前372-前289) 以及人之幼。
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孟子·梁惠王下》
2.孟子
仁政:将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 政”学说,希望统治者以民为本,推行 仁政,结束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的局面。
主要思想
民本:提出“民贵君轻”
伦理观:主张“性本善” , 是儒家道德 准则仁、义、礼、智的基础与开端。
子曰:“仁者爱人。” ——《论语·雍也》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
孔子(前551-前479 ) 众星共之。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
忠。
——《论语·八佾 》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论语·子路》
内容:
(1)“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加强君权的需要
(3)“仁政”:限民名田、薄赋敛、省徭役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4)“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先秦之儒和董仲舒之儒的区别
著作 理论基础 思想来源
先秦之儒 《论语》 仁、礼 儒学
人。为“仁”之本应从最亲近的血缘关系入 手,首先是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然后由近 及远,推而广之。
目的:恢复礼制,实现社会秩序的安定与 人际关系的和谐;
③义:孔子还以“义”作为判断所 有事物的价值标准,
人们的言行举止符合“礼”的规范和“仁” 的精神,就是“义”的精神,就是“义”。 正人君子应重义轻利。
儒学的经学化(两汉经学)
春秋:应运而生 秦朝:遭打击
战国:蔚然大宗 西汉初期:逐渐复苏
两汉经学 董仲舒的新儒学
背景:政治的统一要求思想的统一
汉武帝继位以后,锐意进取,经 营开拓,需要积极有为的思想学说 为其治国安邦提供理论依据,这成 为儒学地位迅速上升的契机。
董仲舒(前179—前104)
(1)汉武帝时期王国问题、边境不宁、 土地兼并问题困扰着西汉统治者。要求 汉武帝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2)强大的西汉需要新的统治思想来 维护专制统治。
②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和文化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①规定五经,设五经博士
措施: ②在长安兴办太学,教授经学,合格者可做官。
各郡县设学校,设经师讲学——使儒学在民间开始处 于独尊地位
(1)消极:扼制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积极:①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大一统
影响:
②西汉后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历代统治者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代表新兴 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 评价: 进生产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
由孔子创立,孟子继承、发展的儒家学说, 后人习称“孔孟之道”。
荀子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孔子之政治思想
1.“仁” :“仁者爱人” 2.“礼” :“克己复礼” 3. “德治”: “为政以德”
孔子之伦理思想
“忠恕”之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们应如何评价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 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仁”, 具有民本思想,对于和谐社会人 际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他主张维护周礼,代表当时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 益,具有保守性,不可能被当时统治阶级所接受。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1、孔子
①礼:他认为必须重建周礼的权威,遵循宗法 制度的原则
目的:重建周礼的权威,遵循宗法制度,使社 会成员安分守己,恪守传统的等级秩序
②仁:“复礼”的关键在于“为仁”。 地位:“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以“仁”
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 含义: “仁”就是“爱人”,尤其是爱自己的亲
董仲舒之儒 《公羊春秋》
天人感应 儒学、阴阳、法家
与统治者关系 批判时政维护奴 隶主贵族统治
结果
受冷落
维护封建统治 成为正统思想
特点:
新儒学以儒学为基础,兼采法家、道家、阴阳 五行家的思想,具有神学色彩。
影响:
①儒学在各家学说中获得“独尊”地位,成为统治者 极力推崇的官方意识形态。儒家典籍被称为“经”, 解释和阐发儒家经典成为专门的学问,称为“经学”, 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到了关键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