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 先秦儒学与两汉经学

1 先秦儒学与两汉经学

改正朔、易服色
未采纳根据儒家民本思想提出的“限田”主张,以及官员不得经商货殖的建议
儒学实质 -------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精神工具
二、儒学的经学化( 儒学的改造) 1、背景: 2、董仲舒改造儒学,成为儒学新体系 3、汉武帝采纳建议,儒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教育入手)
规定“五经”,设立太学,教授经典,培养官吏
通经致用成为文人学士的普遍追求,汉代以来,儒学成为 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改造后的儒学未被汉武帝全盘接受 儒表法里
2、内容:
孔子思想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使社会成员安分 仁 礼 守己,恪守传统 是 是
的等级秩序
内外
实现社会秩序的 安定与人际关系
在在 的的
的和谐
自约
觉束
仁者爱人(有差等的关爱

非墨家的“兼爱”)
克己复礼以为仁

何者为义:符合礼的规范和仁的标准的行为 君子标准: 重义轻利
孟子的民本思想与西方人民民主的本质区别?
第一课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
考纲; 1、孔孟学说 D 2、儒学的经学化 C
“儒,柔也,术士之称” ——《说文解字》
孔子不是儒的创始人,而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神学化、官学化、 经学化、 政治化 系统化)
(理学化、哲学化)
历史 春秋 时期 战国
历史 不受 地位 重视
秦朝 压制
两汉 两宋 明清
居于统治地位
独尊 强化 空前 强化
维新 变法 时期
利用
新文化 运动 时期
全盘 否定
原因 是否顺应了时代发展及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
“逆时之士”
“顺时之士”
(孔子、孟子)
( 荀子、董仲舒 )
哲学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一、孔孟之道(儒家的诞生 )
1、背景:春秋战国,动荡纷争,礼崩乐坏,社会转型 (客观背景) 以孔子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渴望乱世求治 (主观条件)
改造之一——将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纳入儒家思想,提出“天人感应”学说。
改造之二——政治上倡导“君权神授” 改造之三——伦理上强调“三纲五常”
提升君主地位,但同时以天 约束君主的权力,即“屈民而伸 君,屈君而伸天”
体现天道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加强中央集权改造之四——提出“大一统”,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建立基础不同 君主专制
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维护君主专制,

目的不同
但希望统治者
反对君主专制

施行仁政



孟子思想



( 为 政 以 德 )
孟子——儒家思想传播中的正统
荀子 思想
荀子—— 儒家思想传播中
的旁门
二、儒学的经学化(儒学的 改造) 1、背景:
2、董仲舒改造儒学,成为儒学新体系
儒学具有神学色彩,不同于孔 子的“敬鬼神而远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