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概论》部分章节知识点总结

《农业概论》部分章节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农业与自然生态环境第一节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一、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基本条件:光、温度、水分、养分(营养物质)、土壤。

多个作物的基本生活因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在采取某一技术方案或措施时,要考虑生活因子的综合作用。

二、自然环境与农业的地域分布规律中国农业地域自然区域的划分:东部季风区(农业区)、西北内陆干旱区(牧业区)、青藏高寒区(牧业区)1、东部农业区:南北界限:秦岭——淮河南北差异:①耕地类型:南:水田;北:旱地②土地利用方式:南:农林牧用地均衡;北:林牧用地偏少。

③适生作物与熟制:南,水稻、小麦为主,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北,早熟的耐寒喜凉作物、春麦,一年一熟,冬麦,两年三熟。

2、西部牧业区:南北界限: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土地利用:北方以天然草地放牧业和灌溉的绿洲农业为主要利用方式,林地比重小。

南方以广大天然草地放牧业为主要方式,耕地严重不足,牲畜、农作物、林牧都具有高寒区特点。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一、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表现:全球气候变暖,干旱、洪涝发生频率增高、强度增加,热带气旋最大风速强度增加等。

二、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直接影响: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温度升高、降水增加,海平面上升。

间接影响:水利工程建设投资、化肥农药投资、土地生产力建设投资,农业生产能源供应,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产品市场平衡,人类消费结构、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等。

气候变化将使我国农业面临的问题:1、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大。

2、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动。

3、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农业成本和投资大幅度增加。

三、农业生产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人类农业生产活动所引起的生态系统变化:毁林开荒、毁林放牧、毁林发展“现金农业”、弃牧毁草开垦、草场过牧退化、农田侵蚀性退化、土地沙漠化等。

耕地影响生态系统的原因:耕地是物质的贮存库和转化器,在土壤、植物生态系统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变成有机碳,随后以自然凋落和根系分泌等形式输入土壤,经分解,最终以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返回大气。

第三节农业环境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一、农业与农业环境农业环境:以农业生物为主体,包括围绕该主体的一切客观物质条件,以及社会条件的总和。

农业自然环境:指能满足各种农业生物生长繁殖的各种自然因素。

二、中国农业环境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自然灾害增加。

2、农业环境污染严重: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

三、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1、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全民族的生态环境意识。

2、增加森林、草地、农田作物的绿色覆盖,减少土地裸露。

3、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

4、优化产业结构,改革生产技术。

5、消除农业自身污染。

第五章世界农业发展简史第一节原始农业(石器时代)一、原始农业的初始阶段人类原始生活以采集植物和捕鱼为主,只是利用自然界现成的动植物,而不是去生产。

原始农业的发展阶段公元前9000——公元前8000年,西亚“新月形地带”开始了原始农业的发展期。

公元前8000——公元前6000年,此地带形成定居的农村,有了种植业并饲养家畜。

公元前6000——公元前5000年,此地带出现简单的灌溉农业。

公元前7000——公元前5000年,中国长江、黄河流域开始种植水稻谷子并饲养猪、狗、羊等家畜。

公元前5000年,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出现了灌溉农业。

公元前2500年,印度已经普遍种植稻麦。

种植业发展的影响:地区经济实力增强,劳动分工被促进。

原始农业的生产技术原始农业的进程可以概括如下:用火→移居→棍棒→弓箭→狩猎→驯养→定居制陶棍棒→石斧→种植→定居制陶说明:技术进步促进了原始农业的发展,原始农业的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

第二节古代农业(铁制工具大量使用——19世纪中叶)一、古代农业的产生:欧洲的古代农业产生于希腊的奴隶社会时期,中国的古代农业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二、古代农业的生产技术发展欧洲:休闲、轮作并兼有放牧的二圃、三圃以及四圃耕作制,实现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

西亚、北非:由隔年耕作制发展为不休闲和短期休闲的轮作制。

结论:古代农业生产技术是随着生产工具的更新而不断更新的。

一方面生产技术更新是先进生产工具充分发挥作用的保证,另一方面先进的生产工具又使得农业技术的更新成为可能。

三、古代农业的生产经营状况1、奴隶制庄园特征:奴隶主占有全部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直接生产者——奴隶以及全部产品。

2、封建领主制特征:封建领主占有土地和不完全占有农民,农民耕种领主的土地并向其提供极其繁重的地租和劳役,农民可以支配自己劳动的部分产品但无任何政治权利。

第三节近代农业(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一、近代农业产生的前提“圈地运动”:表象:对旧有耕作制度的改革。

实质:一场包括农业在内的大范围的社会革命前奏,是古代农业转进为近代农业的先导。

意义:实现了资本同集中起来的土地的结合,新的农场成为向市场提供商品农产品的资本主义企业。

二、近代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工作机→拖拉机→蒸汽拖拉机→汽油拖拉机→柴油拖拉机三、近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涉及学科:农业化学、合成化学、分析化学、生物科学。

第四节现代农业(20世纪中叶至今)一、现在农业的生产工具特点:智能化、机械化二、现代农业的生产技术生物工程技术1、远缘杂交2、微生物农药3、室内大量快速繁殖优质、无病害的苗木4、开发农作物副产品和废弃物。

三、现代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农业和与之有关的工商业联为一体,成为一个系统。

四、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各种农业形式在高新技术含量不断增加的基础上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影响,彼此支持。

第七章世界主要国家农业概况第一节美国农业一、农业带划分1、牧草乳酪地带2、玉米带3、棉花带4、烟草和综合农业带5、小麦带6、山区放牧带7、太平洋沿岸综合农业带8、亚热带作物区。

二、美国农业特征1、美国农业是一个高效率的产业;是一个重要的出口创汇产业;是一个结构合理,发展空间广阔的产业。

三、美国的农场制1、自耕农农场2、半自耕农农场3、佃农农场四、农业技术革命1、机械革命2、生物革命3、化学革命4、管理革命。

第二节法国农业一、自然条件温带海洋性气候,降雨分布均匀。

二、经营形式1、家庭农场2、雇工经营的资本主义农场3、农业合作社4、农业一体化经营第三节荷兰农业一、农产品出口率世界第一二、土地生产率世界第一三、设施农业世界一流第四节印度农业一、自然条件与农业区1、喜马拉雅温带区2、北部干旱区3、东部农业区4、南部农业区5、海岸地区二、印度农业的结构与生产水平“农业新战略”:以引进高产品种为核心,在农业生产的各个阶段集中使用各种现代农业技术和投入,并选择一些有水利条件的地区作为实施这一揽子现代农业投入的对象;由专门委员会确定农产品价格结构以保证农户有利可图。

三、印度农村的土地关系农村资本主义关系不占主导地位,大量土地仍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第五节巴西农业一、自然条件与农业区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和亚热带森林气候相结合,日照充足。

五大农业区:1、东南部农业区2、南部农区3、东北部农区4、北部农区5、中西部农区二、巴西农业结构农业内部结构:种植产业70%,畜牧业25%,林业及渔业5%。

三、土地制度及农业经营形式1、土地所有者经营2、自耕农经营3、租佃经营第六节日本农业一、自然条件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受季风影响而雨量充沛。

二、农业经营形式1、农户家庭经营形式2、农民兼业经营形式3、日本农协经营形式4、共同经营5、地方公共团体经营6、公司经营第七节以色列农业一、自然条件干旱少雨二、生产概况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三、农业生产组织公有制占主导地位四、农业生产特点1、充分利用有限的农业自然资源2、农业科技水平和机械化水平高3、农产品生产面向出口第十二章林业第一节现代林业概述一、林业与森林的概念林业:培育、管理森林资源,利用森林功能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社会公益事业和提供木材等多种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森林:以乔木树种为主体的完整、复杂的生态系统。

二、林业与森林的服务功能森林产品:提供木材和非木材产品、保持水土、缓解气候变化、消减环境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旅游和娱乐休闲、带动就业、体现文化与精神价值。

生态功能:保护和改善较大范围的生态环境,减轻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

第二节中国林业概况一、中国森林资源直接资源:1、林地资源2、林木资源3、林中其他生物资源4、林中的非生物资源间接资源:由于森林的存在而产生的环境、气候、观赏、旅游、森林文化等资源。

二、森林种类1、防护林2、用材林3、经济林4、薪炭林5、特殊用途林三、我国林业的发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1、我国林业的发展:中国政府长期开展“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活动;启动“三北”防护林等林业生态工程;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重点工程。

2、我国林业面临的形势与问题我国仍然林业资源缺乏,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森林分布不均,单位面积蓄积量低,林龄结构不合理,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第三节林业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21世纪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当前,我国实施“东扩、西治、南用、北休”区域发展战略,力争使我国生态建设状况尽快渡过“治理与破坏相持阶段”,实现“生态建设治理大于破坏、生态状况良性循环”的目标。

二、林业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林复合系统1、概念:将林业与农、牧、渔等各业的全部或部分组合为人工生态系统,进行综合经营管理。

2、类型:林农系统、林牧系统、农林牧系统等3、作用与功能:促进农业和林业的协调发展,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提高物质的生产和循环转化能力。

三、城市林业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森林在调节生态平衡、改善环境质量、美化城市景观、保护人体健康等方面具有其他城市基础设施不可替代的作用。

发展城市森林是世界城市建设不可逆转的潮流。

四、林业与森林生态旅游依托我国森林旅游资源的优势,以保护森林资源包括景观资源、开发生态旅游为重点,加速森林旅游产业化进程。

五、林业与能源植物利用加强生物能源特别是生物燃料油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第十七章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农业第一节世界贸易组织概况世贸组织成立于1995年1月1日,旨在促进经济和贸易发展;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合理利用世界资源;达成互惠互利的协议,削减和取消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

第二节世贸组织农业谈判与农业规则的达成一、乌拉圭回合农业谈判背景:在当时的关贸总协定农业多边贸易体制下,农产品严重结构失衡且过量生产,国际农业贸易冲突不断升级,发达国家的宏观经济受到影响。

目的:建立一个没有政府干预的贸易环境;农业贸易完全置于强化了的且行之有效的关贸总协定体制的约束与监督之中;有一个灵活处理农业结构调整收入不稳定等国内问题的合理途径,减少世界农产品市场波动、失衡等不稳定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