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传出过轰隆声,但比第一次要轻微很多,也没明显震感。
“但部分房屋裂痕有增加现象。
”村民们说,这里以前并没发生过地震,“去年5、6月份的时候也听到过响声,不过没有震过”。
据了解,目前,当地政府已启动了相关预案。
此外,地质勘察专家也正在对这次小
型地震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并对震区进行持续观测。
地面成了抖动的簸箕
当地村民介绍,当天20时许,他们在家中突然听到地下发出轰隆的一声闷响,接着
感觉到地在颤抖。
“就像簸箕抖动的感觉。
”一位姓姚的村民说,大约两秒钟后,颤抖停止,但地下还有相对轻微的“哗啦”声断续传出。
另一姓夏的村民则说,他刚睡下不久,就被这阵晃动震醒,接着迷迷糊糊听到两个
儿子在楼下喊:“地震了,快跑,房子都震裂开口了。
”
姚姓村民说,她和老伴跑出屋子后,看到门口的水泥院坝中多了几条数米长的裂缝。
其中一条,宽约1厘米,直接穿过了门外的水泥柱子。
据介绍,住在相距4公里外另一山顶上的村干部罗某,也感受到地面晃动。
很快,他就接到田坝组、东坝组、中山组村民打来的电话。
◎延伸阅读
40多名工人
井下大逃亡
“最初,大家以为是山谷中的煤矿放炮产生的影响。
”当地镇政府一位干部说,但当干部们赶到后发现,山谷中的煤矿当天并没有放炮作业。
一位姓黄的村民说,事发时,他正在村子下方峡谷的一间煤矿井下约400米处作业。
“突然从地下传来了巨大闷响,整个巷道内立即粉尘弥漫。
”他说,他大喊了一声“快跑”,转身就向井口狂奔。
受灾。
地震分布西频东弱
研究数据显示,1308年到2011年的近7百年间,贵州共记录到3 级以上地震120 次,其中3级至3.9级地震79 次。
贵州最早地震的记录是1305年发生在现铜仁石阡。
自1819年以来的百年间,6级以上地震有3次,即1819年贵定的6.0级地震,1875年罗甸的6.5级地震,1948年威宁的5.8级地震。
省地震局的专家门根据贵州地震平面分布和控制地震的构造的差异,将贵州地震平面分布划分为 3 个区:A 区为威宁—晴隆区,B 区为遵义—贵阳区,C区为铜仁—榕江区。
A 区和 B 区的分界为垭都—紫云断层(带),B区和C区的分界为松桃—独山断层(带),两个边界断层(带)在平面上呈倒“八”字型。
贵州有记录以来80%的地震位于约占贵州国土面积约20%的A区,主要分布在威宁、水城、晴隆、六枝、盘县、兴义、贞丰、罗甸等几个区域。
1948年10月9 日的5.8级(有学者认为应定为6.0级)地震发生在威宁西部。
晴隆附近有多次5级以上地震发生,垭都—紫云
断层也经过这里。
1875年6月8日发生的6.5级地震,震中在罗甸县,紧邻紫云县和望谟县。
B区占贵州国土面积约60%,贵州有记录以来的15%左右的地震分布在这个区域。
其中
最典型的是1819年9月14日发生在贵定的6.0级地震。
C区约占贵州省国土面积的20%,贵州有记录以来5%左右的地震发生在该区域。
该区还没有纪录到6级以上地震发生,但有学者认为该区域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地质背景。
省地震局王尚彦局长表示,贵州的地震分布,具有“西频东弱”的特点。
全省的地震分布呈西部和西南部地震密度和强度较大,中部和北部次之,东部和东南部相对弱些。
数百年来的省内地震发生记录,为如今研究分析地震规律提供了可靠证据。
地震可监测难预报
省地震监测台网中心有16个监测站分布在全省。
这些监测站一旦检测到地震波,会立即将信号传达到台网中心。
因此,台网中心的工程师只要发现电脑屏幕上平稳而有序的波形,突然增大振幅,就意味着可能发生了地震。
“但监测和预报完全是两码事。
”王尚彦表示,包括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内,绝不敢说自己已具备预报地震的能力。
一个“准确”的地震预报,必须包括基本准确的时间、地点、震级三大要素。
2011年日本3·11地震发生后,他曾赴日进行考察。
福岛东海岸的防波堤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