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朱丹溪瘀血证治思想初探陈东亮
朱丹溪瘀血证治思想初探陈东亮
△通信作者
致余论》中有详细病案记载“邻鲍六,年二十余,因患血 痢用涩药取效,后患痛风,叫号撼邻,予视之日,此恶血 入经络证,血受湿热,久必凝浊,所下未尽,留滞隧道, 所以作痛”。其四,痰瘀互结。朱丹溪从病机上首先提出 了“痰挟瘀血,遂成窠囊”的观点。痰源于津,瘀本于血, 生 理 上 “ 津 血 同 源 ”, 病 理 上 “ 痰 瘀 同 病 ”, 二 者 实 不 可 分。 血因气滞寒凝成瘀,津液受气滞寒凝成痰、受火热 煎熬成痰,痰阻血脉,脉道不利,遂而成瘀。 如有关肿 块,其认为“块乃有形之物也,痰与食积死血而成”;又 如“停痰瘀血,互相纠缠,日积月深郁结成聚”;“肺胀而 嗽,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挟瘀血,碍气而病”。 1.3 因伤致瘀 《内经》云“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说 明外伤是产生瘀血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金刃跌仆等 外伤,使经脉肌肤断伤,营卫气血不能循经脉而运行, 离经之血积存于体内而形成瘀血。 朱丹溪亦明确指出 “如颠仆损伤而腹痛者,乃是瘀血”。
1 病因病机 丹溪有关瘀血的论述,散在于各篇章中,其认为体
内瘀血不得畅行,易引发诸多疾病,或轻或重,或深或 浅,或久或暂。 因病因病机及疾病部位的不同,可有不 同的症状、体征。 细研丹溪经典著述,总结体内瘀血存 在的原因,或因于气,或因于邪,或因于伤。 1.1 因气致瘀 朱丹溪非常重视人体之气血关系,认 为“人所以籍以为生者血与气也”;“气血冲和,万病不 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 血属阴主静,其循行有赖于 心气的推动,气行而血行,气滞则血行不利,从而使血 行迟滞,甚则留于体内,阻滞脉络,结成瘀血。 另外,经 产妇女处于多虚多瘀的生理状态, 气虚则不能推动血 液正常运行,血虚病邪趁机侵入胞宫,经血排出不畅甚 或闭阻不通, 以及产后恶露排出不畅, 均可停积于少 腹,形成瘀血。 如妇人经水“临行时,腰疼腹痛,乃是郁 滞,有瘀血”。 1.2 因邪致瘀 丹溪因邪致瘀的论述更为全面,含括 了寒、热、湿、痰诸邪。 其一,寒为阴邪,其性凝滞,客于 血脉,使经脉挛缩拘急,血液凝滞不畅。朱丹溪在《格致 余论》中论述尤为精辟,指出“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 已自沸腾,或后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 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血为 极热,热血得冷为阴气所抟,汗浊凝结,滞而不行,宜其 先为紫而后为黑色也”。 其二,外感风热疫毒,熏蒸于 内,侵及营血,热壅血瘀而结成痈,如《格致余论》曰“阳 明之血沸腾,故热甚而化脓”。 其三,湿热为患,久则痹 阻经络,致血液运行不畅,湿热瘀互结而变生他病。《格
·264·
中国中医急症 2013 年 2 月第 22 卷第 2 期 JETCM. Feb. 2013,Vol. 22,No.2
·医籍研析·
朱丹溪瘀血证治思想初探
陈东亮 杨克雅△ (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河南 开封 475000)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745X(2013)02-0264-02
【关键词】 朱丹溪 瘀血
朱丹溪系金元四大家之一,毕生孜孜以求,创立滋 阴学说蜚声医林,除此之外,尚集各家之长,结合自已 的临证经验,在其他方面亦颇有建树。如有关瘀血的理 论,虽无专篇,却独具匠心,比较集中地体现在《金匮钩 玄》、《丹溪心法》及《格致余论》等代表著作中。 丹溪从 瘀血的角度出发,探讨病因病机,捕捉瘀血证候特点, 立法方药论述完备,见解独特,兹试析于下。
(下转第 266 页)
·266·
中国中医急症 2013 年 2 月第 22 卷第 2 期 JETCM. Feb. 2·张璐认为孙思邈的组方有“反、激、逆、从”的特
点,体现在寒证佐寒药,热证佐热药。 由于病机的复杂 性,单纯偏寒或是偏热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所以寒温 并用,补泻兼施,求其平衡。 《千金方》和《千金翼方》中 治疗惊悸的用方多寒热并用,补泻并用。如大续命汤中 温性药中加入石膏、黄芩,安心煮散中石膏、黄芩、葳 蕤、知母、白芍药与宿姜、赤石脂、紫菀、人参、桂心、麻 黄 共 用 ;补 泻 共 用 的 配 对 组 方 也 不 乏 鲜 见 , 如 十 黄 散 [2] 中以治五脏六腑血气少,亡魂失魄,五脏觉不安,忽忽 喜悲,心中善恐怖,泻药黄芩、大黄、黄柏、黄连、蒲黄、 雄黄中加入人参、黄芪、细辛、桂心、山茱萸肉等补药, 大镇心散中大队补药中加入大黄、石膏二种凉性药物。 在配伍中这种反、激、逆、从的方法起到了相摩、相激、 相荡的作用,可更好更快的发挥作用。
2 治法方药 2.1 养血活血 朱丹溪对于瘀血的治疗,已有了相对 完善的理法方药体系,其中最善应用四物汤。 该方始载 于《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用治外伤瘀血作痛,后被《太平 惠民和剂局方》收录,治妇人诸疾。 方由当归、川芎、芍 药、熟地黄 4 味药组成,为补血、养血经典方剂。 方中熟 地黄长于补肾填精,滋养阴血,为补血要药,故为君药。 当归为养血调经要药,兼具活血作用,为臣药。 佐以白 芍养血益阴;川芎活血行气。 4 味合用,补而不滞,滋而 不腻,养血活血,可使营血调和。 丹溪推广其用,治疗多 种内伤杂病屡获奇效,如加桃仁、红花、牛膝等治疗痛 风;加桃仁、红花、竹沥、姜汁治疗中风;加桃仁、红花、川 芎、香附等治疗胁痛。 另外,辨治中若遇气弱者加黄芪; 痰瘀交阻兼郁热者,加枳壳、茯苓、通草、陈皮、牛膝、黄 芩等;气滞者,四物汤加香附、木香。 凡此之属,不胜枚 举,用则必有据可凭,有理可循,加减变化,机圆法活。 2.2 痰瘀同治 朱丹溪明确提出“痰瘀同治”的理论, 治痰治瘀,有先有后,有主有辅,治痰不忘化瘀,活血不
4 重气机升降,顺势而行 惊则气乱,孙思邈亦重视重镇药物的应用,如补心
汤中的紫石英,茯神汤中的龙骨,九物牛黄丸龙骨(水
精)、空青(天精)、雄黄(地精)、玉屑(白虎精)、赤石脂 (朱雀精)等敛气下行。 同时更多的是重坠药物合风药 的联合应用,如道人深师增损肾沥汤中磁石、防风,远 志汤中的紫石英、川芎、羌活、防风,大定心汤赤石脂、 龙骨与桂心、防风。 正是由于对气机逆乱认识的到位, 故组方中常是升中有降,降中有升,升降并用,以复气 机运行,加之寒热补泻同投,阴阳相激相荡,故能疗效 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