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古代中国通史——(先秦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宋元、明清)第2讲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课前预习案】(25分钟)阅读教材回答识记下列问题:一、秦朝时期1、秦朝统一全国的时间、主要原因?时间:公元前221年。
主要原因:①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②长期饱受战乱之苦的广大人民渴望统一③秦国商鞅变法最为彻底,秦国国力增强④秦王嬴政的才能。
2、秦朝建立后,确立了什么政治制度巩固统一?简述其主要内容和突出特点?除了上述的政治制度之外,秦朝还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结合选修史课本)P7页。
巩固措施:①经济上,沿用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统一度量衡、文字。
②思想上,用法家思想进行统治,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3、郡县制起源于何时?它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有何历史的进步性?起源时间:春秋后期。
如何: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地控制。
进步性:①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以及社会的稳定②促进了经济发展③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二、汉朝时期:1、材料创业的工作一旦完成,创业者们就面临组成一个帝国的问题。
他们或是把大片土地委托给他们的支持者并给予一定的独立性,或是把全部领土、官署和权力置于中央政府的直接和有效的控制之下。
结果七年的混乱时期之后,采用后一条路线就有了可能;但是直到公元前154年和前122年的叛乱被粉碎后,消灭闹独立性的潜在根源的过程才基本上得以完成。
—《剑桥中国秦汉史》依据上述材料回答,西汉初年实行的政治制度,并说明其实行的原因、后果?地方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原因:为了稳定天下,巩固统治。
后果:地方割据势力膨胀,带来王国问题,引发“七国之乱”。
2、汉武帝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作用?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评价?政治措施:①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②酎金夺爵③设置刺史,监察地方。
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秩序。
经济措施:继续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盐铁官营(盐铁专卖)。
思想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评价:积极: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①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②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③对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形成产生了积极影响。
消极:文化专制,抑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
3、为什么说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与发展?继承:继承先秦儒学的“仁”“礼”“仁政”“民本”“教化”。
发展:①来源:以先秦儒学为基础,融和了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
②内容:形成了以“天人感应”为核心具有神学色彩的新儒学体系,强调“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③地位:从不受重视的民间学说发展为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学说。
3、汉代在科技、文化方面分别取得了哪些成就?科技:四大发明之一: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天文学:东汉张衡发明了浑象仪,候风地动仪数学:东汉的《九章算术》标志着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医学:西汉《黄帝内经》,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系统论述了“四诊”疗法,同时期的华佗发明“麻沸散”和五禽戏文化:书法:秦篆、汉隶文学:汉赋。
材料一秦始皇构建了大帝国的框架,组装了硬件,汉武帝确定了大帝国的中枢运作机制,加上了软件。
——金克木《风流汉武两千年》材料二皇权为了维系自身权力的专制性,就必须创建出能够突破甚至凌驾于这类束缚和侵蚀力量之上的制度性手段;这种反制衡除了表现为一些非常规性的举措之外,更突出地表现为_种根本性的制度建设,这就是:不断在常规的国家行政官职体系之外,设立由它取代可能限制皇权的外朝官制体系而执掌国家核心机密和极高权力,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并赋予它巨大的权力,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
——王毅《中国皇权制度研究》材料三明代政治暴戾已是人所尽知的事实,廷杖、诏狱、流徙乃至日常的薄俸,人主对士大夫的施虐几乎无所不在。
然而,在明代二百七十多年历史上,却从未有过士大夫谋反的确凿记录。
如果说士人有所反抗,则主要是以言论的方式体现为某种精神表达,其实际意义往往是在伦理道德上对皇权表示否决。
李庆西《最后的儒者》(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秦始皇给中华帝国组装了哪些“硬件”?汉武帝添加了哪些“软件”?(4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和清朝皇帝是如何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的。
(4分)(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三中这么奇怪的现象。
(6分)2.(18分)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近代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当代中国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都是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
他们力求改变现状。
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住。
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争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材料二文艺复兴主要是一场文化运动。
强调对希腊罗马经典的研究以及对个人成就的赞扬。
它最早——丹尼斯·谢尔曼乔伊新·索尔兹伯里《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材料三(“文革”结束后开始的)这场讨论的内容是,究竟什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这场讨论深层的含义则是要解决中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
因此,这是一场关系到中国前途和社全主义命运的大讨论。
——据邢贲思《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重要意义和重要启示》(1)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并结合秦汉时期的相关史实,说明百家争鸣所产生的影响。
(8分)(2)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和近代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承担的相同历史使命。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在把“欧洲从中世纪引向……近代世界”的过程中所作出的历史贡献。
(6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革”结束后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必要性以及这场讨论对“中国前途和社会主义命运”产生的影响。
(4分)【课堂训练案】——高考链接(10分钟)1、(2010年江苏高考文综)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A.秦朝B.西汉C.南北朝D.唐朝2、(2010年安徽文综)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矣”;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
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3、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古国,或是西方近代国家,都以建章立制来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下列具有此类性质的文献和制度是()①秦汉郡县制②“十二铜表法”③英国《权利法案》④美国《1787年宪法》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4.(2011年10月湖北鄂州摸底15题)秦汉时期是中国大一统国家格局的形成时期,社会各领域都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
下列叙述属于这一时期变化的是()A.通过考试选拔行政官员的制度逐步形成B.贵族血缘政治基本上被官僚政治所取代C.思想文化上形成儒佛道三教合流的局面D.“工商食官”的经济制度冲击农耕经济5、《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
秦汉是如何实践材料所述的()A、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实行郡县制C、实行察举制D、实行监察制度6、马克思说过:“封建国家可以指挥千千万万人的手臂去为集权国家修建与集权政治关系相匹配的社会物质实体。
”能证明马克思此话正确的是()①焚书坑儒②秦兵马俑③隋大运河④清文字狱A.①②③B.②③C.③④D.②③④7、(2011年山东历史文综)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
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
它反映出当时A.开始使用铁器B.注重精耕细作C.尚未推广牛耕D.雇佣关系盛行8、(2014年全国大纲)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
这反映出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9、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
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
”据此推论合理的是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C.在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10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董仲舒()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2.(20分)(1)背景:社会生产力发展(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合时代需要);(2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
(2分)影响:百家争鸣为封建政治的构建和封建国家的治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2分)秦建立后采纳法家思想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把董仲舒糅合后的儒家思想作为治理国家的正统思想。
(2分)【秦始皇依据法家思想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2分)汉武帝把经董仲舒改造的儒家思想作为治理国家的正统思想;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分,西汉运用黄老思想实行休养生息;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亦可)】(2)使命:促进社会转型,呼唤新的社会。
(2分,促进社会转型或呼唤新的社会均可得2分)贡献:把人和人性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2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勃兴。
(2分)(3)必要性:“文革”结束后,个人崇拜和“左”倾思想仍束缚着人们的头脑,严重影响中国的发展。
(2分)影响: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始奠定了思想基础)。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