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经济评价(第一章_绪论2015)

环境经济评价(第一章_绪论2015)

环境经济评价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 2015授课教师:林秀春教材及学习要求☐教材:☐环境经济评价----理论、制度与方法,吴健主编☐北京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法☐平时占20%:☐考勤,课堂☐完成作业、小测☐期末闭卷考试占80%参考书籍•[1] 董小林,环境经济学,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2] 原毅军、陈艳莹译,环境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3] 曹和平等译,环境经济学教程,中国税务出版社,2005•[4] 左玉辉,环境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课程介绍•主要围绕如何通过环境经济评价将环境价值纳入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公共决策问题,对环境经济评价的原理和方法进行系统梳理。

腾格里沙漠污染问题/video/C10598/abf71078e40f4088b5596d70ba932a3e围绕的几个问题1为什么要进行环境的经济评价?2环境的经济评价是否可能?3评价什么样的环境价值?4怎样评价环境的经济价值?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经济与环境:一个整体的俩个部分•一、环境问题的实质•两种代表性观点•1、环境问题是个污染问题,解决环境问题是个技术问题。

•2、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

第一节 经济与环境:一个整体的俩个部分•二、环境与经济发展的三种模式• 1、零增长模式----------悲观派观点,1968年,意大利经济学家佩西领导下成立了罗马俱乐部,1972年发表《增长的极限》。

• 2、无限增长模式---乐观派观点,20世纪80年代,朱利安、西蒙的《没有极限的增长》(1981年)、《资源丰富的地球》(1984年)。

• 3、可持续发展模式----务实派观点,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

•恩格斯指出:人类为了取得近期利益,违背自然规律从事的经济活动,最终会遭致自然界无情的报复。

它不仅摧毁了经济继续发展的基础,有的国家和地区甚至由此而衰落。

•著名历史学家A·汤因比:“人类通过求生走向毁灭”。

第一节 经济与环境:一个整体的俩个部分•三、环境经济学的产生•环境经济学:研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经济学和环境科学交叉的学科。

•经济学方法: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如何管理环境资源•道德方法:道德操守作为抗争污染的主要手段••“环境经济”列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981年《环境状况报告》中的第一项主题,表明环境经济学已成为一门举世瞩目的独立学科。

经济学基础知识经济学的产生人的欲望是无限的终日奔波只为饥, 方才一饱便思衣。

衣食两般皆俱足, 又想娇容美貌妻。

取得美妻生下子, 恨无天地少根基。

买到田园多广阔, 出入无船少马骑。

槽头扣了骡和马, 叹无官职被人欺。

县丞主簿还嫌小, 又要朝中挂紫衣。

作了皇帝求仙术, 更想登天跨鹤飞。

若要世人心里足, 除是南柯一梦西。

[明] 朱载育•四、经济学十大原理•原理一:人们面临交替关系•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原理五: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四、经济学十大原理•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五、环境经济学四大原理•原理一:双赢原理•原理二:状态转换原理•原理三:内在化原理•原理四:环境生产力原理案例:立足环境求发展,大连环境与经济的双赢发展模式原理一:双赢原理原理二:状态转换原理•共有态(环境资源)-------政府引导--------市场态•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指出:“许多人共有的东西总是被关心最少的,因为所有人对自己东西的关心都大于与其他人共同拥有的东西。

”私利的驱使决定了共有地的结局迟早都是悲剧。

原理二:状态转换原理•共有态(环境资源)-------政府引导--------市场态1968年,英国哈丁提出共有地的悲剧-----明确产权/programs/view/MUGRNr7QMtA/原理三:内在化原理•市场的环境外部性要最大可能内在化。

•外部性:经济主体对其他人产生的影响称为外部性。

包括正外部性(外部经济性)和负外部性(外部不经济性)。

外部性多种多样,与环境有关的外部性特别是负外部性的存在是环境经济学产生的直接原因之一。

北京城市绿化城市道路两旁的绿地,无论是谁投资建成,任何一个人都能从中得到好处。

而没有一个人为此付费。

道路上汽车造成的尾气污染,带来的危害是每一个人必须承受的,你也无法从任何地方得到补偿。

笼罩着美国曼哈顿的光化学烟雾•外部性的内在化方法•1、私人解决方法•社会道德约束•慈善行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绿色和平组织、世界银行•形成产业链:电厂----粉煤灰-----制砖厂•签订协议•2、公共决策方法•管制:命令、控制•经济手段:押金---退款制度、补贴、庇古税/费、•可交易的排污许可证、规定产权等•美国许多地区正关闭燃煤电厂,用天然气发电取而代之。

共有地的悲剧:黑海/news/society/2014004/0163e773-c01b-472e-84ba-bf582bb3acc4.shtml•环境是生产力,环境是生命线,是三亚发展的后劲。

原理四:环境生产力原理环境经济学原理双赢原理状态转换原理内在化原理环境生产力原理• 环境规律与经济规律协同• 环境与经济双赢• 市场的环境外部性最大可能地内在化• 共有态环境资源最大限 度地进入市场态或公共态• 环境也是生产力四大原理第二节公共决策需求与环境经济评价•《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环境和自然资源:外部性、公共物品属性•市场失灵----------公共决策--------最优配置•环境经济评价市场失灵•案例:马达加斯加生物栖息地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危机•生物学家估计,在这个世界第四大的岛上20万个物种中有15万个是马达加斯加独有的:包括98%的棕榈种,93%的灵长类动物,80%的花卉植物,95%的爬行动物,99%的蛙类,97%马岛猥(产于马达加斯加的无尾猥)和89%的食肉动物(USAID美国国际开发署,1992)。

•马达加斯加有超过1200万人类居民(50%在15岁以下),年增长率为3%,农业人口超过85%。

微观经济的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市场失灵☐理想市场,个体利益最大化能够导致资源有效配置。

☐当条件不能满足时,就会出现资源配置的扭曲。

◆市场失灵:◆市场机制(即价格调节市场的机制)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即市场机制造成资源的配置失当。

●微观经济学的本质:市场有效,市场万能●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失灵,市场不完善,政府有能力。

/programs/view/zu6smdK5MEM第二节公共决策需求与环境经济评价•《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环境和自然资源:外部性、公共物品属性•市场失灵-------公共决策--------最优配置•环境经济评价•一、不同的公共决策需求•1、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价:费用效益分析•环境效益、环境成本(环境损失费用)•2、环境经济核算:绿色国民经济核算•3、环境污染损害赔偿•4、环境和自然资源定价第二节 公共决策需求与环境经济评价•2、环境 经济核算• 现实的以GDP 指标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账户体系没有充分反应经济增长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破坏和生态恶化等问题。

没有反应环境问题对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以及国民福利的负面影响。

• 环境经济核算---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可以通过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价值评估,反应国民经济的有效增长及环境因素对经济增长的潜在支撑力,反应环境资源和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不同的公共决策需求中国统计信息网 第二节 公共决策需求与环境经济评价•2、环境 经济核算• 现实的以GDP 指标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账户体系没有充分反应经济增长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破坏和生态恶化等问题。

没有反应环境问题对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以及国民福利的负面影响。

• 环境经济核算---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可以通过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价值评估,反应国民经济的有效增长及环境因素对经济增长的潜在支撑力,反应环境资源和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不同的公共决策需求中国统计信息网 第二节 公共决策需求与环境经济评价一、不同的公共决策需求•3、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环境损失往往很难计算,协商很难解决,所以寻求法律的解决。

•法律的解决,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损害赔偿额的问题,一个是双方认可的额度怎样得到?1980年美国“超级基金”计划腊芙运河事件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紫金山金矿露采区2010年5月13日,中海油位于渤海天津海域的“南海一号”钻井平台发生原油泄漏。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的专家正在检测海水水质。

第二节 公共决策需求与环境经济评价•4、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定价许多制定或调整环境与自然资源价格的公共政策都体现了政府作为环境资源管理者所做出的价值判断。

(土地出让金、矿产资源出让金)•环境资源价格体系也要求政策能够真实反应环境资源的价值。

第二节 公共决策需求与环境经济评价二、环境经济评价的目的•提供信息指导决策• 1)在开发中环境被忽视的原因之一在于环境价值的不明确性。

2)开发项目的判断标准是经济效率、静态效率和动态效率三个效益的统一,必须有一个量化的尺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