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1次绪论环境经济学课程教案
第1次绪论环境经济学课程教案
四、传统经济学的缺陷
传统经济学理论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传统经济学不考虑“经济外部性”,而经济外部性是环境问题的根源。
2衡利,因为经济增长所反映的经济发展速率并不能全面地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四、环境经济学的产生
解决环境问题的前提就是要对其进行经济学分析。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在分析、解决环境问题上存在明显的缺陷。
名词解释: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外部性、产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明确指出:本法所称的环境,是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地、野生动物、自然古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环境问题一般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失调,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环境经济学研究,就是运用经济学思维和经济学工具对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和判断。
第五节 经济分析在环境问题研究中的作用
现代经济学为环境和自然资源分析提供了一种思想方法和分析工具。
经济学按所研究的经济问题的范围、经济范畴、经济概念的不同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1.微观经济学(即个体经济学):研究单个经济单位(如:企业、消费者和资源所有者)的经济行为。
3.1960年罗纳德.H.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中提出产权理论。产权理论认为,产权不明晰是外部性生产是一个典型来源。
解决外部性理论问题可以用市场交易形式替代“庇古税”
4.环境资源一般具有公共产权或开放性的特征,这也是环境资源滥用的原因。
5.1968年哈丁发表的文章提出了“公地悲剧”的概念,公有资源往往被过度利用,政府可以通过管制税收,也可以将公有资源变为私有资源的途径解决这些问题。
第三节环境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1.环境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
2.环境价值评估及其作用
3.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4.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
5.国际环境问题。
第四节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环境经济学研究的实质就是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如何实现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1)把自然界高品位状态的物质和能量,经过开采、加工、转换、使用和排放,变成低品位的形式,这种改变极大地影响大气、土壤和水体的质量;
(2)科技的进步;
(3)新的合成物质
(4)公众已经开始追求一个清洁、安全和舒适的环境。
第二节 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传统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的比较
传统经济学
环境经济学
1.不考虑环境与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
环境经济学课程教案
课次
1
课时
2
课型
(请打√)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习题课□
其他□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绪论
1.1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1.2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基础;1.3环境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1.4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1.5经济分析在环境问题研究中的作用.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经济学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主要研究环境与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2.主要研究私人物品,即可以在市场购买到的那些物品
2.主要研究共公品,不存在现成的市场或市场存在缺陷,无法进行有效的供给。
3.不考虑生产和消费过程产生的外部不经济性。
3.考虑生产和消费过程产生的外部不经济性
4.不重视涉及时间的选择问题,例如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代际间公平问题
环境经济学:运用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经济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与作用机理的社会科学。
第一节 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恩格斯指出:“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环境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如此。
一、环境与环境问题
1、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它因中心事物不同而不同。环境经济学中的环境是以人为中心的人类生产和生活场所。
4. 重视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代际间公平问题
5.基本不考虑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容量的有
限性
5.明确考虑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容量的有限性
1.外部性理论是环境经济学建立和发展的理论基础。
2.外部性是在没有市场交换情况下,一个经济主体的活动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活动产生的外部影响。
庇古在书中引用了一个典型的环境问题来说明外部性的具体表现,一辆在铁路上行进的蒸汽车冒出的火星,引燃了路边成熟的麦田。庇古还提出了实现外部效应内容化的方法——对引起外部性的活动征税或补贴。
3.环境问题的类型:
(1)原生环境问题(灾害)
——由自然原因产生的。
(2)次生环境问题(公害)
——由人类活动造成的。
注意:
——许多环境问题多是原生的和次生因素混在一起。
4、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土壤沙化;(2)环境污染,如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排入自然环境,使环境质量下降,以致影响和危害人体健康,损害生物资源。
了解环境问题的类型、实质,熟悉环境经济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掌握环境经济学基本理论。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环境经济学研究对象、内容和研究方法
难点:环境经济学基本理论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第一章 绪论
西方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经济学是基于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类欲望的无限性这一矛盾而产生的。
经济学:就是研究怎样将稀缺性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中进行最佳配置,用于满足人民无限欲望的社会科学。
2.宏观经济学(即总量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总量,包括: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总需求、总供给、总投资、货币流通量、价格水平、失业、通货膨胀等。
3.微观经济学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4.宏观经济学所要解决的是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的问题。
多媒体讲解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二、人类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践
人类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践大致经历了简单禁止、末端治理、综合防治三个阶段。
三、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经济问题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经济问题,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
(1)环境问题是经济发展的“副产品”;
(2)环境问题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3)环境问题的最终解决依赖于经济的不断发展。
环境问题是个经济问题,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从经济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