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

公开课教案胡同文化
张国义
教学目标:
1.了解胡同文化的特点,理清文章思路。

2.学习本文平实朴素的语言。

3.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

4.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把握文章的内容,了解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
2、理清作者思路。

3.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有一首歌词这样唱的:“有名的胡同三百六,没名的胡同三百六……”(播放评弹《胡同文化》)
2、提问:听过这首歌吗,对歌词所唱的有何感受?
3、这首歌唱出的是北京往昔的岁月,如今的北京城日新月异,大多数北京市民都已走出窄的胡同、拥挤的四合院,住进了高楼大厦。

现存的胡同逐渐消失着、没落着。

为着一种难以忘却的情感,出版社专门编辑了一本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著名作家汪曾祺应邀为这一本摄影艺术集撰写了序言,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胡同文化》这篇课文。

二了解作者(多媒体展示)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

他长期生活在北京,对北京的掌故,对北京人的思想行为了如指掌,这篇《胡同文化》是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言,比较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创作个性,他的小说代表作有《受戒》、《大淖纪事》等,他的小说有一种散文之美,以朴素的文笔,书写生活的诗意。

三读课文,理结构
1、快速阅读课文,划出每一段的中心句。

2、指名读出每一段的中心句。

①这种方正不但影响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②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
③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④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⑤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
⑥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⑦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
⑧北京人易于满足
⑨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⑩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⑪⑫举例
⑬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⑭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3、提问:作者是如何围绕“胡同之没”来写作序言的?”
四讨论与合作
学生根据多媒体展示的问题独立阅读思考然后再小组讨论。

1、北京的胡同有些什么特点?(指名学生回答)
明确:方正、来源、宽窄、网络
2、第五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

”引出“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引出对“胡同文化”的探究。

3、“胡同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明确: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生活状态,即市民文化,称为胡同文化。

封闭、满足、袖手、忍安
4、怎样理解在胡同文化的内涵中北京下层市民生活的可怜和无奈?
明确:长期的高压统治,生活在天子脚下,他们只能安分守己,逆来顺受,自我满足,这是他们不得已的选择。

5、胡同和胡同文化之间的联系点是什么?
胡同的总特点是方正,这种方正影响了北京市民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市民的思想,并形成了封闭的胡同文化。

北京胡同的建筑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文化的特点。

由于互通的安静闭塞,使胡同里的人们很少与外界接触,不了解外界的信息,不能接受一些新的信息,形成他们封闭守旧,安于现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过安逸日”的小农意识。

而胡同的方正又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他们的思想意识,封建正统思想较为严重,不思反抗,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甘做顺民忍。

五、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1、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衰败、没落,作者是怎样一种感情?齐读13~15段(1)“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这些描写中透露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对胡同衰败的景象,作者满怀怀旧、感伤,却又无可奈何)
(2)“再见吧,胡同。

”一句可不可以改为“再见吧,胡同文化。

”或者在结尾加上一句“再见吧,胡同文化”?
明确:不可以。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胡同必将被新的高楼大厦所替代。

胡同消失了,失去根基的胡同文化也必将没落,但文化的没落不同于物质的消失,胡同文化会转移、分解、传承到新的载体上。

在迈向现代文明的旅程中,既会创造出新的文化,同时,旧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必将继承下来。

因此,胡同虽消失了,胡同文化却并不会全部消亡。

五、总结
《胡同文化》是一篇序言,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评点或介绍类书序。

它实质上是一篇匠心独运、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

作者在文中将普普通通的胡同,从来源到起名分类和其中凝聚浸透着的独有的胡同文化自然融合起来,使我们对北京的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态有了生动、深刻的了解。

从中也窥探到作者对胡同文化怀旧伤感的思绪。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更深一层地了解到我们的一言一行无不浸染着文化的色彩,衷心希望我们每一位同学能从自己的一言一行注意起,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做个有文化的合格公民。

六、作业
根据当地骑楼的建筑特点和文化特色,写一篇三百字的小作文《长安骑
楼》(推荐佳作,投影展示)
板书设计:
(一)胡同的特点
(二)胡同文化的特征
(三)胡同及胡同文化在时代大潮中的衰落
教后记:
1. 充分利用导学案指导学生预习课文。

课前要求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预习,字音字词以及每段中心段落由学生课前完成,为课堂解决重难点留足时间。

能较好的处理重难点。

本节课重点是后面几段课文,所以前面的梳理课文简单处理,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阅读和思考,教会学生如何筛选关键词把握文章内容和体味作者情感。

2. 能较好的处理重难点。

本节课重点是后面几段课文,所以前面的梳理课文简单处理,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阅读和思考,教会学生如何筛选关键词把握文章内容和体味作者情感。

3. 没有充分设置让学生发问的平台
每当学习一篇文章,只要去探究,学生总会发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可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疑点,也可能是学生思维深入、探究问题时所迸发出的火花。

教师在预设教学环节时要有问题意识,以赏识启动探究。

课堂中教师要留一些时间请学生发问。

在《胡同文化》的教学中,我虽预设了让学生发问的环节,但并没有把它放在突出位置上,加上时间不够,就让学生课外进行,这无疑削弱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反映出教师问题意识的淡薄,并没有真正落实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新思维的初衷。

4.小结稍仓促,没能控制好时间。

教师评价:1.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教师对教材敢于取舍,懂得哪些必须教,哪些是重点,善于处理教材,佩服。

2.导入新颖以评弹“引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营造文化氛围,敢于创新,佩服。

3.教师要了解学情,研究学情,设置的问题太难,学生答不上,一则尴尬,二则拖堂,切忌。

学生反馈:通过语文教师的这堂课,我们才真正懂得什么叫“文化”。

课堂营造氛围,合作讨论让我们对文化有深刻的领悟和理解,我们不只是读书人,而且要努力成为文化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