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胡同文化浅析
胡同印象
直到现在只要闻到一股淡淡的电烤箱烤肉的味道还有身边闷热的天气再加上拥挤的人群
还有一股让人又爱又恨的京腔就以为自己身在北京。
那时候的北京没有眼花缭乱的高架桥,轰鸣的车流和灯火辉煌直上云霄的高楼大厦,人们出门都还骑自行车,地铁也没有现在这样四通八达,只要不下雨天就是蓝色的不过冬树就是绿的。
早晨如果愿意起的早点出门总是能听到“嗡嗡”的鸽群飞过的声音。
这时候行人总是抬头看看这个鸽群大不大,飞的整齐否。
那时候的北京大片大片的老房子,小胡同还依旧还在。
那时候的北京人似乎还是“群居动物”。
那时候的北京……
国家发展带来的阵痛最大的体现在了对传统文化的遗弃,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排斥。
虽然近几年保护传统文化等等一系列说辞不断的提醒大家我们是一个文化大国,汉文化是我们最强大精神武器。
但就北京而言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已经拆除已经破坏的恰恰就是我们最强大武器的最好载体。
胡同是北京居住文化的代表。
胡同里的年轻人总是一起住了几年几十年老街坊的最好劳力,有事就招呼。
老人们总是聚在一起聊天下棋,年轻人最好的朋友都是自己的街坊,你家有事我来帮忙,我家请客你来吃饭等等一切被替换的则是社会发展带给我们的上下楼住了几年都不认识,甚至没有见过面,对门的人家一天一个,什么时候只有叫自己的亲戚朋友从老远过来帮忙。
胡同带给人们的太多,胡同的消逝带走的也太多。
由于北京古时城建就有严格规划,所以胡同都比较直,星罗棋布,共有7000余条,名称五花八门,有的以人物命名,如文丞相胡同;有的以市场、商品命名,如金鱼胡同;有的以北京土语命名,如闷葫芦罐胡同等。
北京最长的胡同就是东西交民巷,全长6.5公里;最短的一尺大街,长不过十几米;最窄的胡同要数前门大栅栏地区的钱市胡同,宽仅0.7米,稍许胖点的人得屏住呼吸才能通过。
还有些曲折幽深的胡同呈九曲回肠之状,如北新桥原有条九道弯,实有20多道弯,后划分成五条胡同;前门外也有九道弯,实则要拐13个弯。
北京街巷胡同同名称好比一部百科全书,既反映了历史沿革,又展示了社会风情。
胡同发展
北京胡同的走向多为正东正西,宽度一般不过九米。
胡同里的建筑几乎都是四合院。
四合院是一种由东西南北四座房屋以四四方方的对称形式围在一起的建筑物。
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一个紧挨一个排列起来,为出入方便,每排院落间必要留出通道,它们之间的通道就是胡同。
在北京市西城区长椿街国华商场的身后,有一条名为三庙街的胡同。
也许人们并不知道,它就是北京城最古老的一条胡同,当地居民自豪地称它为“北京建都第一胡同”。
三庙街胡同的建设可以追溯至辽代,当时名为檀州街,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
当地居民说,在辽金时期,三庙街胡同就相当于今天的西单、王府井,是一处相当繁华的街区。
三庙社区的书记张斌告诉我们,由于历史上这条胡同里共建有3座关帝庙,因此得名三庙街胡同。
乍一看,北京的胡同都是灰墙灰瓦,一个模样。
其实不然,只要你肯下点功夫,串上几条胡同,再和那的老住户聊上一阵子,就会发现,每条胡同都有个说头儿,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着传奇般的经历,里面的趣闻掌故多着呢。
因为北京的胡同绝不仅仅是城市的脉络,居住的场所,它更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京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
它记下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并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好像一座座民俗风情的博物馆,烙下了人们各种社会生活的印记。
漫步其中,到处都是名胜古迹,细细品味又似北京的百科全书,不少胡同中的一块砖、一片瓦都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
从史籍中看,光是“胡同”一词的写法从元朝到清朝就有:衖通、火弄、火疃、火巷、火衖、胡洞、衙衕、衚衕、忽洞、湖洞等十多种。
北京胡同的形成是随着北京城的形成而变化、发展演进的。
大约在五十万年前,这块地界
儿开始有了原始人居住,不过那时只是住在天然洞穴而已。
这儿出现了原始氏族公社,开始住上了易简房屋。
然后奴隶制的古燕国的都城,叫蓟城,可当时的城墙只是用夯土筑成的。
直到元朝的官僚、贵族们在大都城内盖起了住房及院落。
这一间间房屋、一个个院落,一个挨一个盖起来,连起后就是一排排的,而一排与另一排之间要采光、通风,还得留出进出的通道,便形成了胡同、小街和大街。
燕王朱棣当了皇上之后,将这儿改称为北京,这时才有了“北京”这个名称,但比“胡同”这个名称晚出现了一百多年。
并开始大规模营建北京城,城墙一改以往用土夯筑的方法,而是全部用砖包砌。
大城里包着皇城,皇城里包着紫禁城(今故宫)。
紫禁城位于京城中心,而紫禁城的中心又太和殿,皇上的蟠龙宝座又位于太和殿的正中。
有一条无形的线从这个宝座上穿过,它就是北起钟鼓楼南至前门楼,后又延伸到永定门,纵贯京城南北,长达16里的中轴线。
整个北京城的建筑布局,都是以此为依据的,城内一切建筑都整齐对称地排列在其左右,街道胡同也如此,或对称排列在它两边,或与之平行。
清朝定都北京后,完全沿用了明北京城,就是后来也只是对紫禁城和皇城进行了一下小的改建、重修。
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民国前期北京仍是中华民国的首都,1928年国民党南京政府把北京改为北平特别市。
过去由于皇城占了北京城的中心位置,因而阻断了东西主干线,东西往来必须绕道天安门广场以南的棋盘街或北边的地安门。
民国初年,随着紫禁城的开放,行人才可以横穿东西长安街。
这样,北京就有了一条和纵贯南北的中轴线直角相交横穿东西的长纬线。
经纬相交于天安门前,形成一个大十字坐标,街巷胡同就以此为中心而往外发展开。
几条新干道的打通、增辟,带动了胡同的发展,到四十年代北京的街巷胡同已达3200多条。
进现代化的北京城,人们感兴趣的往往不是那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四通八达的宽马路,而是那曲折幽深的小小胡同,温馨美丽的四合院。
因此,有人称古都文化为“胡同文化”和“四合院文化”,此话实不为过。
来自四面八方的外国朋友乘坐北京古老的交通工具人力三轮车,经舒畅刹海西沿,过银锭桥到鼓楼,登楼俯看北京旧城区和四通八达的胡同,然后前往后海地区,参观京城古老的南北官房胡同、大小金狮胡同、前后井胡同,走进普通的四合院,和北京人聊一聊,了解普通北京人的生活,最后沿柳荫街到有“红楼大观园”之称的恭王府,体验旧时王公贵族的居住环境和御花园。
今日胡同
如今的北京车水马龙,快节奏的生活已经不容许人们思前想后,在这样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里面生存下来才是最重要的。
这个北京文化的载体已经被彻底的肢解,现在仅存下来的胡同和四合院都是一些特殊身份的人在居住。
或者好多是名人故居保护起来做博物馆,一个胡同里的人早不是以前世世代代的老街坊,而是不断变换面孔的陌生人。
万幸的是胡同文化没有完全的消失总是有老北京人方方面面的体现出北京的胡同文化。
最大的特点就是热情。
不管是陌生人还是朋友,只要你认识一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不管交情有多深,你从各个方面都能体现到那股热情,好像什么事情你都不用管他都可以替你做主替你操作,让人感觉只要认识他只要你有事就不用你操心,照单全收,全给你办。
更有甚者就是老一辈的北京人,不管是拆迁到哪总是很快的周围的邻居打成一片,互帮互助。
等等,要是能用三言两语表达出来这份传统只有四个字:妙不可言。
北京作为帝都文化氛围浓郁,各个脉络都有,但是最接近老百姓的还是这朴素的胡同文化,希望社会的发展能够等等我们的灵魂,别让我们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大街上闭眼聆听那早已逝去的小贩的叫卖声,还有清晨动听的鸽群声,年轻人去见到长辈街坊那热情的“吃了
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