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
章节(课题) 名称隆中对学时 3
总课
时
三维目标知识
技能
1、熟悉课文,疏通文意,了解陈涉起义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内容
过程
方法
了解文章结构严谨、主次分明的说理方法;学会用正面描写与侧
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抓住“诸葛亮对策要点是什么、
提出了哪些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三个问题,揣摩文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人时诸葛亮在青年时代就有远大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并
从中受到教益,立志早日成才,谱写青春华章。
学生特征分析教
学重点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教
学
难
点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葛亮在三国历史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师生互动过程设计意图教学札记
一、新课学习(一)、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结构
一、(第1段)诸葛亮年轻时事情,着重
表现诸葛亮的抱负。
二、(第2段)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三、(第3、4、5段)刘备问计,诸葛亮
对策。
四、(第6段) 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
(二)、师生共同分析第一部分的内容
1.第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在全文中有
什么作用?
明确:介绍诸葛亮的身份及才干和抱负。
身份——躬耕陇亩(身世平凡,乃一介布
衣)
才干及抱负——“为《梁父吟》”。
“每
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
(表现了他有远大抱负)
可见他是一个隐居的有才干的人,为下文
做铺垫。
(三)、师生共同分析第二部分的内容
理清文章
的思路,
易于理解
课文内容
品味文中
的深层含
义
二、课文解读1.第二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在全文中有
什么作用?
明确: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从侧面
烘托了他的才干。
“卧龙”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诸葛亮的超
人才智,再一次表明他是一个隐居山野
的非凡人物。
在徐庶看来,“枉驾”才是
得“宜”,“俱来”便为“屈致”,这就
更突出了诸葛亮的才能。
为下文“凡三
往,乃见”埋下伏笔。
又从侧面烘托了
他的才干。
(一)、引导学生分析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是全文的主体。
在这一部分里,
诸葛亮十分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形
势,推断了未来的发展,为刘备确定了建
立霸业,复兴汉王朝的政策和策略。
1这一部分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刘备三顾问计,诸葛亮倾心对策
2.“凡三往,乃见”既表现了诸葛亮的谨
慎性格,也说明了刘备的求贤若渴。
3.刘备问计的语言有何特点?
谈话简明得体,语气委婉有致,态度谦虚
诚恳,流露了对汉室江山的焦虑心情。
4.读第四段,说说隆中对策可分为几层?
统观对策全文,可分三层:
1.分析曹操、孙权两大集团的状况,分
清敌友,采取不同的方针(“自董卓已
来……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2.指出荆、益二州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
和夺取的可能性(“荆州北据汉、沔……
智明之士思得明君”);
3.归纳战略方针并指出光明的前景
(“将军既帝室之胄……汉室可兴
矣”)。
5.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
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因为曹操使“主上蒙尘”,“汉室
倾颓”,是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头
号敌人。
曹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
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
越。
得出强弱悬殊,难与为敌的结论。
6.接着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
什么?
明确:从政权、地利、人和等方面进行了
分析。
结论是孙、曹矛盾,可结为外援。
7.曹操,孙权不可争,不可图。
那么对
刘备来说,可争,可图的是哪里呢?
荆州和益州
8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
理解隆中
对策的主
要内容,
把握其要
旨及战略
方针。
示刘备的?
明确:荆州的有利条件是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必要性
刘表无能,又有可能性
所以诸葛亮用反问句的方式来暗示刘备,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传达给了刘备。
9.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 明确:益州的有利条件是:
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必要性
政权动摇,民心已失。
因此有机可乘,又有可能性,并且益州可以作为可靠的根据地。
10.建立根据地以后,诸葛亮告诉刘备进一步应该怎么办?
明确:根据地解决后,就形成了三国鼎立之势。
但如何“信大义于天下”“成霸业”“兴汉室”呢?因此诸葛亮进一步为刘备谋划了北伐曹操的战略蓝图,指明了建立根据地以后应该如何行动。
(1)怎样准备?
① 军事上,先保住荆、益二州,积蓄力量;
② 民族关系上,“和”“抚”各部族,解除后顾之忧;
③ 外交上联合孙权,共击曹操;
④ 内政上革新政治。
(2)如何行动?
① 等待时机,兵分两路;②钳形攻势,直取中原。
(3)最后,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这样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先主曰:‘善’!”则含蓄地流露了刘备内心的无限喜悦,表明两人的政治见解完全一致。
小结:在这段对策里,诸葛亮针对刘备提出的问题,根据当时的客观形势,具体分析了敌我情况和相互间的利害关系,为刘备确定的“成霸兴汉”的建国策略具体周详。
从后来形成的三国鼎立的历史事实来看,其预见性是完全正确的。
这一部分充分显示了诸葛亮惊人的政治军事才能和卓越的见识。
(二)、分析第四部分。
最后写“关羽、张飞等不悦”,实际上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葛亮在三国历史中的作用。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三、重点探究
四、学生齐诵第4段是从侧面表现刘备对诸葛亮的信赖。
“犹鱼之有水也”的比喻,形象地揭示了刘备得到诸葛亮后的满足心情,证明了诸葛亮的惊人才能的确是名副其实,从而很自然地照应了开头的“自比管仲、乐毅”和人称“卧龙”。
三.重点探究
1.试分析诸葛亮和刘备人物形象
诸葛亮:
从诸葛亮的“对”,也就是诸葛亮的一番答话,即诸葛亮为刘备对天下大势的精彩分析和对战略战策的精心谋划可以看出,诸葛亮胸怀大志,高瞻远瞩,足智多谋,目光长远,运筹帷幄,是一个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的军事家和政治才能的政治家。
刘备:
忧国忧民,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2,。
本文的写作特色: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从各个方面描写刻画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
开头一段写诸葛亮,从正面写他的非凡抱负;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则从侧面来写。
刘诸问答从正面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塑造形象,充分表现诸葛亮的天才预见,而刘备三顾茅庐、密谈后“与亮情好日密”、关张不悦、刘鱼水相答都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照应,使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更丰满。
(2)详略得当
四、学生齐诵第4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四段
2、填写本课配套册
五、布置作业
个性化教学为学有余力学生所做的调整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所做调整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