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1、罗马将军恺撒的作品《高卢战记》、《内战记》、p67~682、撒路斯乌斯代表作《朱古达战争》、《喀提林阴谋》(罗马共和国时期)p69~703、古希腊三大史家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p31~504、剑桥近代史的主编阿克顿勋爵,1895年任剑桥大学近代史钦定讲座教授。
P2775、理性主义史学(17~18世纪)浪漫主义史学(法国大革命~19世纪中叶)实证主义史学(19世纪)客观主义史学(19世纪)6、近代历史哲学之父是意大利的维柯, 代表作是《新科学》p157~1587、美国史学中边疆学派创始人是特纳,代表作《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性》、《新西部的兴起》、《美国历史上的边疆》、《美国历史中的社会力量》p2858、塔西陀代表作《演说家的对话录》、《阿古利可拉传》、《日耳曼尼亚志》p839、老加图的代表作《起源》、《论农业》、《论军人》p6710、唯物史观与其他史观的区别在于:唯物地解释人类历史p23211、《法国文明史》和《欧洲文明史》的作者是基佐12、年鉴学派创始人西安·费弗尔和马克·布洛赫(第一代),布罗代尔(第二代),雅克·勒高夫、埃马努埃尔·勒华·拉杜里、马克·费罗、勒维尔(第三代)p326二、名词解释希罗多德:(Herodotus,约公元前485-前425年)是第一位有完整作品传世的记事家。
晚后的古罗马政治家和大学者西塞罗曾高度评价他的贡献,称其为“历史之父”。
出生地:小亚细亚南部多利斯人城邦哈利卡纳苏,儿童时代,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曾参与城邦政治斗争,反对僭主吕格达米斯,失败后遭放逐,放逐期间,到埃及、巴勒斯坦、两河流域、南俄、希腊半岛等地游历;与雅典民主派政治家伯利克里过从甚密;公元前429年,开始写作《历史》。
(不一定写:但也有一些权威对其很不以为然,谓之“谎言之父”。
著名史家普鲁塔克专门撰写一文《论希罗多德的阴险》,指责他任意歪曲真相。
)修昔底德(Thucydides),约公元前460-前400或前396年个人生平信息非常少:既无他传,也无自传,主要来自《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一鳞半爪的提示,以及后期希腊罗马作家的零星记载。
出生:公元前5世纪五六十年代,雅典城西南一个名叫哈利莫斯的德莫(雅典基层行政划分单位)中,青少年时代及其家庭教育,雅典浓厚的学术氛围对其成长的影响。
公元前431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前424年修昔底德担任将军一职,期间没有任何记录,前424年,安菲波里之战,修昔底德被流放,前424-前404年,被流放,个人史的又一空白,前431-前404年期间,写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断断续续写了大概27年。
老加图:马可·波尔基乌斯·加图(Marcus Porcius Cato, 公元前234-前149年),又叫老加图(Cato the Elder;Cato Maior)。
出生于拉丁城市图斯库鲁姆的平民家庭,老加图是罗马共和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国务活动家、演说家,前195年的执政官。
老加图在拉丁文学的发展方面有重大影响,他是第一个使用拉丁语撰写历史著作的罗马人,也是第一个值得一提的拉丁语散文作者。
代表作及史学成就:《起源》(Origines,也译作《起源论》、《创世纪》、《罗马历史源流》),共7卷,现仅存残篇,追溯前辈创业的艰辛,说明罗马优良传统以及罗马国家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过程。
为第一部拉丁史作,开启了拉丁史学写作的进程。
总体上是部平平庸之作,中心内容是宣传爱国思想,显示出拉丁史学早期的不成熟。
《论农业》(《农业志》)、《论军人》。
提图斯·李维(Titus Livius,Livy,公元前59-公元17)p.72生于意大利东北部的帕多瓦城(帕塔维乌姆),不过他在青年时代就来到罗马,从事学术活动。
他受到屋大维以及其他权贵人士的赏识和供养,与维吉尔(Virgil)、贺拉斯(Horace)等同为官廷中的宠臣,并受聘为屋大维之孙克劳狄的师傅。
李维与之前、之后的希腊罗马史家都不同之处在于,他没有当兵打仗和当官从政的经历,是位纯粹的书斋学者。
因此他的著作是以记载历史为己任的自觉的学术之作。
李维所生活的时代是个激变的时代,他亲眼看到罗马由分裂走向统一,亲眼看到共和制的倾覆和帝制的建立,亲身经历了罗马从共和国向帝国过度的时代,对奥古斯都时代的政事了如指掌,因此他有条件把当时的罗马史作一个总结。
可能是唯一与奥古斯都本人有过接触的史学家。
李维竭毕生之力,前后用去40年时间,写了一部通史性质的《罗马史》,始自远古,止于奥古斯都时代末期(公元9 年德罗苏斯之死)。
普鲁塔克(Plutarch,约46—126年)是希腊优秀史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者,是早期帝国时期最优秀的传记体史家。
生平:(郭小凌,p.77-78)中希腊比奥提亚地区凯罗尼亚人,生在贵族之家。
熟悉希腊文化,崇拜罗马文化,在他身上体现着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相融合的结果。
代表作:《名人传》一译《希腊罗马名人传》、;《道德集》,其中《希腊罗马名人传》流传较广,是其享誉文史领域的扛鼎之作。
普鲁士学派:是指在19世纪中叶的德国应德意志统一的民主主义要求和对外扩张的沙文主义而产生,主张史学应为现实尤其是政治服务的一个史学流派。
主要是鼓吹民族主义,通过历史著述论证由普鲁士统一德国建立德意志帝国,借历史以评说现实。
达尔曼是其奠基人,主要代表人物有德罗伊森、特雷契克和聚贝尔等。
他们崇尚强权政治,不少人走向了沙文主义。
但他们在德意志统一中也成为一批文化先锋,对后来德意志的历史甚至于哲学都留下了非常深的积累。
塔西佗:普布利乌斯·科尔涅利乌斯·塔西佗(Publius Cornelius Tacitus 约公元55—120年)。
他在罗马史学中的地位相当于修昔底德在希腊史学中的地位。
生平:(郭小凌,p.83)塔西佗出身望族,可能是是意大利或者西班牙的外省骑士家庭;后到罗马学习演说术;77或78年,娶执政官阿古利可拉的千金朱丽亚·阿古利可拉为妻,从此仕途一路顺风顺水;81或82年,任职税务官,以后又任大法官、执政官、行省总督等。
著作:《关于演说家的对话》即《演说家对话录》《阿古利可拉传》《日耳曼尼亚志》《历史》《编年史》。
色诺芬:(p50)古希腊历史学家、作家。
雅典人。
苏格拉底的弟子。
公元前401年参加希腊雇佣军助小居鲁士争夺波斯王位,未遂,次年率军而返。
前396年投身斯巴达,被母邦判处终身放逐。
著有《远征记》、《希腊史》、修昔底德《伯罗尼撒战争史》之续编,叙事始于前411年,止于前362年)以及《回忆苏格拉底》等。
色诺芬知道物品有使用和交换两种功用。
他根据奴隶制自然经济的要求,确定财富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
色诺芬十分重视农业问题。
色诺芬注意到货币有着不同的作用。
色诺芬在西方史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是不容抹杀的,也有人把他和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并举,称他们为“古希腊3大史学家”。
人文主义史学: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用人文主义观点研究历史的资产阶级的史学。
反对基督教的神学观点,否定以教会史为中心的编史体系,以希腊、罗马时代的史学传统为楷模,把历史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斗争武器。
代表人物有布鲁昂、比昂多、马基雅弗利等。
其主要特征有冲破了基督教神学的束缚,抛弃了基督教史学的神学史观;强调历史研究与现实政治相结合;随着考古学的兴起而出现了真正的古代史研究;疑古精神的发展与文献校勘学的兴起;历史传记体空前盛行。
人文主义历史学冲破了基督教神学的束缚,抛弃了基督教史学的神学史观。
力图用古代的文化传统来改变中世纪的文化传统。
从形式上看,人文主义史学似乎是在复兴古典史学,但实际上它却是西方近代史学的开端,为西方史学的发展开拓了一个新天地。
康德:(1724—1804年)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创始人。
对历史哲学也有独到的见解,1787年写成《一个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这篇历史哲学论文从理论上典型地发挥了他本人乃至整个启蒙时代的历史观念,从而大大推动了18世纪的历史哲学,成为后世历史哲学之先导。
文化形态学:又称社会形态学、比较形态学,现代西方史学最为重要流派之一。
肇始于斯本格勒的《西方的没落》,汤因比继承与发展。
把历史看成一种高度的自律性,同时具有生长、兴衰、发展阶段的有机体,并试图通过比较各文化的兴衰过程,揭示其不同的特点,以解释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
汤因比:(1889–1975年)二十世纪英国着名历史学家,文化形态学的集大成者,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
传世之作《历史研究》影响巨大,提出了历史研究的单位,文明的数量,文明的可比性,文明起源于“挑战与应战”,文明生长的尺度,文明衰落的原因,文明的解体等。
并且对西方文明的前景进行了分析,献身于寻求摆脱西方社会困境的人生道路。
时至今日虽失去了昔日的光辉,但他在现代西方史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却是不可动摇。
斯宾格勒: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历史哲学家,历史形态学的开创人。
代表作《西方的没落》(1918)体现着一战的创伤与反省,他否定了近代西方的历史观,批判了近代西方的历史哲学;反对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解释和研究历史,主张内在地去领悟历史。
他的文化形态史观包括:历史和文化是有机体,文化的同时代性,历史的有机性和宿命是与生俱来的。
年鉴学派:是法国自1929年以来主持、编纂《经济与社会史年鉴》的几代历史学家。
经历三个阶段,即创建(29—45)以费希尔、布洛克为创始人,发展(46-68)即布罗代尔时代,转型(68年之后)。
这些历史学家反对以兰克为代表的旧的史学传统,主张把新的观念和新的方法引人历史研究领域。
他们的理论不仅震撼了法国的史学界,而且深刻影响了整个现代西方史学的发展。
彼德:中世纪英国史学家,被称为“英国历史之父”,主要著作《英吉利教会史》,是一位学者型的作家,翻阅了当时英国所有档案,充分占有所能获得的任何资料,写作目的除道德训诲功能之外,以写作作为自己献身于宗教事业上的实践方式,书中牵涉当时英国社会、经济、文化、民间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在基督教纪年方面,对后世影响很大。
浪漫主义史学:是19世纪上半叶在欧洲大地上风行一时的浪漫主义思潮在史学领域里的具体体现。
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赫尔德。
浪漫主义史学强调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继承性;强调史学家在历史研究中的直觉与情感的作用;强调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民族性和民族特征。
它促进了历史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历史进化理论的完善、阶级斗争学说在历史研究中的运用;促进了国别史研究和历史著作的普及、近代语言学和近代史料学的发展。
客观主义史学:兰克倡导的客观主义史学,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1以“如实直书”为基础2以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条件3以史料批判为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