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说课稿及观课后感反思【精品】一、教材分析:《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一篇小品文。
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实则耐人寻味。
文章记叙了作者的一次奇行、奇遇,描绘了作者所见奇景,表现出作者不同寻常的奇性。
所以引导学生由奇人、奇行、奇景悟出作者的奇性,是我对这节课的整体构想。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内容之一,本单元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知识积累。
单元教学要求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编者将《湖心亭看雪》安排在本单元,目的也就是通过张岱的文章,对作者的行文风格和性灵有所领悟,并在诵读中提高文言文理解和鉴赏能力。
我们教授这课的目的主要有掌握重点字词,积累文言材料、熟读成诵,了解张岱淡雅的文风和遗世独立的性灵。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已经经过了一年多的文言文学习,积累了一定量的文言知识,也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学习本单元,学生对字词的理解应该难度不大,但是因为阅读深度和学生自身经历的局限,学生对张岱这一类文人性灵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
在教学设计中应该重点解决。
三、教学目标:所谓教学目标,即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
这个预期的学习结果是课堂教学决定性因素。
我一直认为:“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究竟领着学生学什么,这决不是小问题。
所以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更多地是站在学生角度考虑:他们能学得什么。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这实际上也指明了文言文教学的方向和预期的学生习得。
而《湖心亭看雪》作为一篇情、景、事交融的优美散文,无论是从语言上还是写法上都有可供八年级学生借鉴的地方。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任务和本课内容及学情,我想,本节课的预期学习结果应体现在以下四点:知识目标:1、积累“更”、“一”、“白”、“强”等文言词语,知道“客”的词类活用现象;2、了解张岱其人、其文。
人文目标:感受高雅的趣味和遗世独立、清高孤傲的性格。
能力目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情感是通过语言表达的。
本文语言简洁雅致,特别是白描手法及融情于景于事写作方法的运用更使得言简而意丰,在慢慢地“咬文嚼字”过程中“感悟古汉语语言的魅力,并引领学生走进一类特殊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感受一种别样的审美情趣和孤傲高洁的情感,”应是本文的重点。
但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而且多直线思维,还不能全面看问题,因此,品悟文字的精妙和把握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并不是一件易事,这就可能成为他们学习的难点。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学习、讨论探究法、材料扩充法课堂要有朗朗读书声才是语文的本色,语文的课堂应该是“响亮”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要阅,更要读,只有多读,在读中进行感悟,才能更好地体味文章的内涵,领会作者的感情。
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新课标规定,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来提高学生的素质。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决不可包办代替,而要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自主、合作,积极地、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
此外,文章短小,只有150余字,要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张岱其人,还需要对课文内容做适量的补充。
五、学生学法:1、朗读法:教学中将朗读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在朗读、品味、思考的过程中品析词语、体验情感。
2、添加法:文言文中有大量的省略现象,指导学生在翻译中恰当添加省略成分,让文言文的翻译契合“信、达、雅”的要求3、换字法和想象、联想:教会学生在词句赏析中用删减、替换的方法以及想象、联想的方法品析用语的准确和生动,体会语言的精妙。
4、质疑法:课堂思维从学生开始,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主动发现问题。
六、教学内容及步聚:本课的教学分三个环节:(一)课前预习,解决文言文的朗读和字词的理解问题。
(二)课堂学习有四大块构成1、故事导入:知奇人2、读课文明大意。
这一环节主要是对预习环节的反馈,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3、品读赏析平中之奇引导学生梳理故事说奇行、赏析句子品奇景、揣摩心情探奇遇、解说汉字悟奇性。
4、当堂背诵。
(三)、拓展延伸:课外研读张岱《陶庵梦忆》、《西湖寻梦》中的一两个篇章,加深对张岱的认识。
张岱一类的文人是中国文人中特别有风骨的一类,他们的性格和精神内涵有很多值得我们品味的地方,但是仅仅通过一篇短文、一节课肯定是无法直达其精髓的,如果能够因此而让学生对此有所了解,甚至能激发学生进一步研读、探究的愿望,我想这节课的目标也就达到了。
《湖心亭看雪》课堂观察报告吕韡李祖贵老师在今年9月城区第一次教研组长和专家组会议上提出语文教学“六化”要求,即教师专业化,教材经典化,教学传统化,阅读精细化,写作生活化,价值普世化。
这节课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湖心亭看雪》是山水小品中的精品,短短一百六十一字却富有无限的意味。
本课的选题首先符合了“教材经典化”的要求。
传统的语文教学讲究诵读,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也;讲究涵泳,朱熹说“学者读书,须要致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涵泳就是重感悟和直觉而得顿悟,“学而不思则惘”讲得也可算是这方面的问题;讲究切磋,即互相研讨,《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孔子用的就是切磋之法;讲究复习,温故而知新是也;讲究格物,即穷究事物之理,所谓“打破沙锅闻(问)到底”就是这一方法的体现;讲究实践与知识的结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就是这个理。
本文在教学过程中安排有朗读(个人、小组、全班)、译读、自读、表演读、精读等,每一读任务明确,结果清楚,这是重读;小组交流活跃,研究的问题多样,这是重切磋;从开头至结束埋着一条线即“认识张岱”,认识角度多变,结论丰富,这是格物,这节课一点不花哨,演绎过程沉稳踏实,皆得益于传统教法的合理运用。
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是阅读教学,“阅读精细化”是课堂有效性的重要指标。
什么是“阅读精细化”,我个人是这样认为的:“精”是精湛、精益求精、精致,是呈现的结果,“细”是细节,故事的细节、情景的细节、环境的细节、语言细节等等,注意的是过程。
“精”就是阅读要切中要点(即抓住文本的关键内容或情感或思想),“细”就是阅读过程具体化。
“阅读精细化”有如下要素:①本文确定;②目标明确;③问题清晰;④方法恰当;⑤行为规范;⑥过程高效。
本文的阅读精细化体现在如下几个点上:其一是译读课文,这既是熟悉理解课文,又是语言训练;其二是关于雪景的赏析,这段景是不好赏的,教者引导学生问、读、悟、说把景的特点、写法、语言特点、作者的情丝都理出来了;其三是对张岱的评说,有教者从故事中得来的评价,有时人的评价,有文中舟子的评价,有文中金陵二客的评价,有学生的评价,这样对人物认识就是“圆型的”而不是“偏型的”了。
本文第一段的特点是平中见奇、雅中见奇,只有第二段稍稍有点激情的影子,很适合于性格淡定有素雅气质的教师来演绎。
《湖心亭看雪》是优质课、示范课上常选的篇目,要上出新意很不容易。
我一直认为要上出新意以下两条路比较方便,一是改“教”为“学”,引导学生自己搞,在形式上创意,二是充分个性化,用自己个性化的教学语言和个性化的解读来教学。
上面谈了些大的印象,下面谈谈我的具体观察。
(多媒体出示课堂观察量表)我观察这节课确定的观察对象是教材的处理,观察维度是“课程性质”,观察视角是“内容”,要研究的问题是“教师是如何处理教材的”。
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实际上就是回答三个问题:教什么?选什么教?用什么方式教什么最好?根据上面的内容我确定的观察项目有:切入点、切入方式、解读文本所抓的重点字词段、重视学生阅读体验的证据、对教材的取舍情况、课堂流程。
选择理由:1、文本解读的结果直接决定教学设计,教学有没有新意的源头就在文本解读的成果上;2、促进自己学习,研究文本解读是促进自己在语文教学上内涵发展的需要;3、为观察教材的处理积累素材,做点这方面的研究;4、观察项目的确定均依据要研究的问题。
观察记录描述:1、切入点是作者介绍,这个介绍与我们平时文学常识式的介绍不同,是取张岱的一则很能表现他性格特点的一则小故事,让张岱还原成一个鲜活的人出现在学生面前。
而这个故事中人物的行为方式与教材中的张岱“看雪”的行为有共同的特点——率性而作,这正是他逸群脱俗的性格的表现。
2、切入方式是讲故事。
故事简短有趣,能吸引学生。
显然是经过精心准备了的。
3、解读文本抓的关键词、句、段:①“独”、“白”、“一”、“更”、“痴”;②“大雪三日,湖上人鸟声俱绝。
”“焉得湖中更有此人。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关者。
”③“雾凇……两三粒而已。
”抓得准确,都是体现作者性格或烘托作者性格的关键证据。
4、重视学生体验的证据:①将作者的行为与现在一般人的行为比较,让学生自己说自己比较;②分析“雪景”让学生自己在读中感悟;③处理“大喜曰”“喃喃曰”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读;④在全文行将结束时,已明了学生知道了编者、教师、文中人物对张岱的评价,又给出张岱的自评及其它背景材料,由此让学生说说自己心中的张岱。
5、对教材的取舍:增加了一个张岱的故事、一则张岱的自题小像诗、一篇张岱自作的墓志铭。
6、教学流程:①故事导入,教师说张岱;②译读课文,熟悉内容——奇行、奇景、奇遇;③文中人物眼中的张岱;④说说学了本文后学生心中的张岱。
教学评价:执教者处理本文有一个明确的线索——认识张岱,教者与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这一个点展开的,训练了学生的朗读,整体感知了文章的内容大意,完成了对文言词语的积累,理解了的写景技巧,欣赏了写景的语言,挖掘了作者的志趣……可谓条理清楚,一气呵成。
这节课给我们处理教材提供了如下几点借鉴:①定准目标;②找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并以恰当的方式切入,换句话说就是导入很重要,要细致揣摩设计;③抓牢关键词、句、段;④把握了学情,就开启了课文解读的大门;⑤教材是可以增加、删减、替换、整合的。
只有对教材进行了恰当的处理,叶老的名言“教材无非是例子”才能在教学中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