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湖心亭看雪》是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文言文,这一单元都是描山摹水的古诗文,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性情,丰富文化积淀。
《湖心亭看雪》这篇写景抒情散文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作者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文笔简练,全文不足160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一组合,竟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
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既有独自赏雪的孤寂,还交杂着作为亡国遗民的痛心与无奈,而更让读者感同身受的是作者的那份“痴情”、“痴性”,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遗世独立、独来独往的雅情雅趣。
作者又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有了七八年级的积累与积淀,已经掌握了文言文学习的一些方法,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浓,探究性阅读不够。
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探究性阅读的实施。
在培养学生自主梳理理解文言文的同时,让整个阅读教学在不断地解决旧的阅读期待和产生新的阅读期待的过程中完成,并善于运用阅读期待来推进学生的探究性阅读。
【学习目标】1. 能自主掌握“更定” “雾淞” “焉得” “更有”等文言实虚词;2. 能说出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心游万仞的奇景,痴迷于独来独往、特立独行的出行;3. 能发现并阐述张岱自然而然、真挚可爱的真性情。
【学习重点】能说出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心游万仞的奇景,痴迷于独来独往、特立独行的出行;能发现并阐述张岱自然而然、真挚可爱的真性情。
【学习难点】能说出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心游万仞的奇景,痴迷于独来独往、特立独行的出行;能发现并阐述张岱自然而然、真挚可爱的真性情。
【学习过程】一、课前自学利用工具书和学习单,以小组为单位,自主疏通《湖心亭看雪》全文,并提出自己的疑难困惑。
《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合作学习单(设计意图:在小组合作中学生自主疏通全文,形成对文章的初步理解,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
)二、课堂学习(一)导入清朝初年,江南某个昏昏沉沉的黄昏,一位老人打盹梦回西湖。
天地之间一片苍茫,浩荡雪白。
他不觉到了湖心亭上,却看到有两人已在此铺毡对饮。
拉他同饮,他举杯痛饮三大白。
饮毕,老人不觉从梦中惊醒,梦中情景历历在目。
于是,他点亮油灯,用枯瘦的手挥笔而就,一篇《湖心亭看雪》赫然出现在眼前。
下面,让我们一起深情地读读这篇文章,走进张岱笔下的西湖。
(板书课题、作者)(设计意图: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兴趣。
)(二)张岱之“痴”一一景与行1. 学前交流师:在这堂课之前,同学已经自学了这篇课文,通过小组合作自己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但是在预学单上,很多人不约而同都对这样这句话感到困惑一一“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为什么说着张岱是痴的?从字面上理解,什么是痴?预设:“痴”可能是傻,也可能是入迷、着迷。
在大冬天晚上八点独自出来赏雪,既傻又沉迷于雪景。
师:如果我们想把痴读的更透,更深,有什么办法?今天我们没有背景,也没有网络,该如何是好?预设:我们还是得回到文本中去,文字是他心境的流露,字斟句酌,在张岱笔下找到他的心灵密码。
师:回到文本中去,那我们得关注张岱的此次出行的什么?关注他的一言一行,关注他看到的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文人心中温柔缠绵,他笔下的风景就春意盎然;文中心中汪洋恣肆,他笔下的风景就浪漫自由。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从大家所关注到的两个角度,紧贴着文字,试着去读懂读透张岱。
我们可以分成两个小组,景物组和人物组,以2人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活动。
(板书:字斟句酌)(设计意图:探讨如何解决大部分学生们提出的问题一一张岱痴在何处,并且明确学习方法:要回到文本,字斟句酌,从景物和言行去读懂读透张岱的“痴”,从而为下文自学课文作一定铺垫。
)2. 小组合作,从景物和人物两个角度解读张岱之“痴”。
《湖心亭看雪》课堂学习单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设计意图:在自学自读中走进文本,设置一定的活动激发学生探究文本兴趣,通过绘画感受张岱笔下的风景,通过对话设计体悟张岱的性情,从而读懂张岱究竟痴何。
)3.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点评。
(1)景物组一一张岱痴迷于万物相融、天人合一、心游万仞的奇景①从文字排列上引导学生关注到景物渐小的特点。
演示文稿: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②去掉"与”和原文比读,放大景物,发现万物相融之感。
演示文稿: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雾淞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③齐读,在朗读中感受张岱痴迷于万物相融、天人合一、心游万仞的心境。
预设:张岱笔下的西湖雪景,景物应该极小,而且是越来越小,简单几笔,白描勾勒,景物之小能凸显出天地之大。
天与云与山与水,整个应该浑然一体,茫然一片,界限不可过于分明,给人一种苍茫浩荡、万物相融的意境。
而张岱,自己仿佛身在画中,又仿佛身在画外,达到了万物相融、天人合一、心游万仞的境界。
(板书:景万物相融、天人合一、心游万仞)(2)人物组一一张岱痴迷于独来独往、遗世独立的出行生上台展示表演对话,并解说自己为何如此设计。
预设:追问学生金陵人“大喜”,张岱是否满心欢喜。
在前后连读中,从“拉” “强饮三大白而别”,以及前文“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 “独往”等字眼看出,张岱痴迷于独来独往,独自欣赏这西湖雪景。
因此,在设计两人对话时应注意到两人的不同:性格上张岱追求独来独往,金陵人喜爱热闹(两人铺毡对坐,童子烧酒);张岱为能独自看雪而来,金陵人更多像游客观景;张岱遗世独立,金陵人没有这样的追求。
(板书:行独来独往、遗世独立)(设计意图:小组展示,学生点评,生生形成共鸣,生生互相促进。
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做一定的引导和补充,深化学生的认识。
)4. 想象补读师:张岱下船时,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时,张岱会怎么说呢?演示文稿:舟子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说:“舟子啊……”预设:张岱不会说,舟子是根本无法理解张岱的。
张岱游湖的情致和情怀,惟他自己独有,惟与西湖共享。
(设计意图:对张岱情感的理解基础上,补白张岱的神情、姿态、心理活动,深化对张岱性格、志趣的理解。
)(三)张岱之“痴”一一情五人小组探究金山夜戏与湖心亭看雪中的张岱, 感受张岱自然而然、 真挚可爱的真性情, 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点评。
演示文稿:去金山看夜戏的张岱和湖心亭看雪的张岱是同一个张岱吗? 五人小组讨论5分钟,组内交流,小组代表总结发言。
预设:有人说是同一个张岱,也有人说不是同一个张岱。
张岱爱热闹,爱看戏,也爱雪景,也爱独来独往与天地间。
张岱的喜悦欣然而至,夜半唱戏的念头于是油然而生, 一切行动全 凭这倏忽而来的瞬间感想牵引, 缘情而发毫无矫饰。
当他想要独赏天地雪景, 面对热情的金 陵人,他就只是痛饮后就离开。
爱了就是极爱,自然而然,真实可爱真性情。
张岱说,你们读。
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 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再来看看他为自己写的墓志铭,对自己一生惊世骇俗的总结,你们读。
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 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
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板书:真 情自然而然、真挚可爱)(设计意图:在湖心亭看雪时,张岱极爱独来独往,极爱孤寂;在金山夜戏时,却又乐意与 很多人一起,极爱热闹。
看似矛盾的背后,其实是张岱真性情的体现,爱他所爱,而且爱到 极致,不加矫饰。
) (四)朗读体情悟性带着对张岱的种种理解,在朗读课文中再次体会张岱之情、之性,结束学习。
(设计意图:在朗读中再次加深对《湖心亭看雪》和张岱的理解,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三、 板书设计湖心亭看雪 张岱痴天人合一心游万仞 遗世独立独来独往 真自然而然真挚可爱四、 教学反思1.《湖心亭看雪》是一篇文言文自读课文,单元要求中提出本单元应关注虚词的使用,体悟 文人的志趣和情怀。
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努力在自读课型方面做一些尝试,并努力关注虚词,弓I 导学生在自学中体悟文人情怀。
因此,课堂学习的起点是学生自学,课堂学习的重点是学生疑惑,课堂学习的方法是字斟句酌, 课堂学习的形式是小组合作和学习单,教师的作用是提供学习支架并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
总之,理想的学习状态是学生在学习支架和原 有学习基础的铺垫下,在生生探讨、 师生探讨中,自主生成对文本的深层理解,真正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真正培养学生的文字感悟力,最终打开学生的视野,理解张岱性情,感悟文人的雅与真,脱一点儿“俗”。
2•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一堂自读课,除了要求老师有较高的文本解读能力,还需要老师在学 习方式和活动设计方面有自己的思考。
一堂自读课,想达到理想的自学效果, 需要在之前就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逐步在日常学习中学会学习, 才能达到真正的自读。
自读课不是一节课,它应是长期的积淀和铺垫。
自读课也不是活动和形式的堆砌,而是学生能在项目中字斟句酌自主发现,自主提升,逐步达到较高的自学能力,甚至能够自己设计课程,超越老师。
此次课堂比较遗憾的地方在于没有做到真正的自读,学生的自主能力未得到理想体现,我认为这和我之前缺乏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有关。
给我的启示是,必须改变自己的学习理念,在日常教学中做到真正以生为本,学生要学会学习而不仅是老师教会学生,学生应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自己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