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肠梗阻导管临床应用指南

肠梗阻导管临床应用指南

肠梗阻导管临床应用指南一肠梗阻的定义及类别(一)肠梗阻的定义任何原因引起的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顺利通过肠道统称为肠梗阻,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

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排便及排气停止等症状。

(二)肠梗阻的分类肠梗阻按发病原因分为机械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和血运性肠梗阻三大类。

1、机械性肠梗阻各种原因引起肠腔狭窄,使肠内容物通过障碍。

可因(1) 肠腔阻塞:如寄生虫、粪块、异物等。

(2) 肠管受压:如粘连带压迫、肠管扭转、嵌顿疝或者胂瘤压迫。

(3) 肠壁病变:如先天性肠管闭缩、炎症性狭窄、肿瘤等引起。

2、动力性肠梗阻由于神经反射或毒素剌激引起肠壁肌功能紊乱,使肠蠕动丧失或肠管痉挛,以至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但无器质性肠腔狭窄。

可分为麻痹性肠梗阻和痉挛性肠梗阻两种。

3、血运性肠梗阻由于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使肠管血运障碍,继而发生肠麻痹,使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

临床上通常也把肠内容物通过障碍但无肠管血运障碍的肠梗阻称作单纯性肠梗阻,而通过障碍伴血运障碍的肠梗阻称为绞窄性肠梗阻。

其他分类:肠梗阻按梗阻部位分两类:高位梗阻(如空肠上段)、低位梗阻(如回肠末段、结肠梗阻)。

按肠腔通畅程度分二类:完全性、不完全性。

按发病缓急分二类:急性、慢性。

若一段肠袢两端完全阻寒,如肠扭转,则称闭袢性肠梗阻。

上述各种类型的肠梗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三)不同部位肠梗阻发生的性质和频度小肠梗阻中80%以上为机械性梗阻,这里面又有85%以上为粘连性梗阻。

大肠梗阻基本均为机械性梗阻,其中85%以上为大肠癌梗阻。

二肠梗阻导管的发展演变(—)肠梗阻导管(long tube )对比短管(short tube )在治疗方法上的演变肠梗阻导管是日本医科大学齐藤昊先生命名的,在国外被称为(long intestinal tube/long tube)。

肠梗阻导管现在已经成为针对粘连性肠梗阻不进行外科性治疗,用保守性疗法积极地对肠梗阻进行改善和解除的不可缺少的导管。

相对于胃管只能吸引胃内积存液体和胃液而言,使用肠梗阻导管可插入肠内,对咽下的空气、异常发酵产生的气体以及积存的因通过障碍亢进分泌的胃液和肠液直接进行吸引,从而可达到积极地排除梗阻的目的。

肠梗阻一旦发生,肠管内就会发生异常的肠内菌群变化,在不去除肠内容物的情况下,随着肠内容物的增加,肠管分泌异常亢进,使肠内菌群更加失调,形成恶性循环。

在著名外科教科书《Principlesof Surgery)中,Shields将狗的回肠做成闭塞状态,可观察到闭塞的肠管内水的分泌明显增加以及回肠吸收功能的停止,肠管壁呈现严重的缺血状态。

更严重的是个别局部肠的强力蠕动造成肠管损伤。

由此可见对肠梗阻部位直接进行减压吸引的有效性。

当然,要注意不要过分依赖肠梗阻导管而失去紧急手术的时机。

在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欧洲国家,仅仅将肠梗阻导管用于术后的肠内支架导管,认为对肠梗阻治疗的第一选择为手术治疗。

但是,与手术的改善局部的循环状态的功效相比较,使用可插入小肠深处的肠梗阻导管,对可引起菌群异位的肠内容物进行减压除去可发挥更重要的功效。

下表总结了使用两种导管治疗肠梗阻的优缺点。

今后,随着肠梗阻导管的改善,如果进一步提高其操作性,可以看到以后将没有必要进行与short tube的比较,其有效性将得到广泛的认可。

(二)导管材质、形状的发展演变世界上最初插入胃肠的导管记载是经鼻向胃内插入的铜制导管,其后如表7—6所示,经过了种种改进,特别是Levin制作橡胶材质的胃十二指肠管(gastroduodenal tube)应该说是现在肠梗阻导管的原型。

美国医生T.Grier Miller与William Osier Abbott发表了世界最初的肠梗阻导管被称为Miller-Abbott管(米-阿氏管),是一个双腔管,向橡胶球内充入空气或水或水银进行使用。

在E本1953年齐藤昊开发了齐藤式导管,其后被使用了近30年,虽然现在已在市面上看不到销售,但由于齐藤先生的努力,在日本将插入肠梗阻导管对肠梗阻进行首选治疗的医院逐渐增多了起来。

胃管、肠梗阻导管的发展历史1616 经鼻向胃插入钢制导管。

1646 Van HelMornt制作出皮质的导管。

1882 做成橡胶经鼻软管。

1908 Scheltema做成橡胶的肠管,经鼻插至肛门。

1921 Levin作成橡胶材质的胃十二指肠管并得以普及。

1932 Wangensteen将Levin tube插入小肠,治疗肠梗阻。

1934 Miller与Abbott发表了世界首例肠梗阻导管(Miller—Abbott管)。

1953 齐藤昊发表日本最初的肠梗阻导管,命名为肠梗阻导管。

1979 CREATE MEDIC株式会社发明带前导子的肠梗阻导管。

现在肠梗阻导管的形状,是1979年CREATE MEDIC株式会社发表的在导管前端安装导向子或称前导子,由排成念珠状的金属球构成。

相对以前的金属锤前端或装有水银的前端有了根本性改进。

其后其他厂家所制作的肠梗阻导管均以此为基本式样。

前导子使导管的幽门通过性有了大幅度提高。

导管的材质,由过去的铜、皮革以及橡胶,演变为今天的聚氯乙烯(成本低但有可塑剂溶出的可能性)、硅橡胶(柔软,生物反应小)、聚氨酯(内腔大,有耐久性)。

操作导管使用韧性的导丝,也由特氟龙涂膜发展成如今的亲水性涂膜,更进一步导管内腔也成为亲水性。

三肠梗阻导管的构造(一)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结构特点经鼻肠梗阻导管实图按气囊分为以下类型:单气囊型:操作简单。

双气囊型:膨胀气囊后可对小肠进行选择性造影。

导管全长3米,常用规格有16Fr和18Fr。

亲水性导丝有3.5米和4.5米两种选择,0.045”( 1.14mm)。

肠梗阻导管的一个基本重要构造就是有了诱导子或称前导子,起到重锤作用,使导管通过幽门变得容易。

前导子由六个小钢球连接构成,富于柔软性,即使遇到肠弯曲和皱襞也容易滑脱。

前导子的后方设置前端侧孔,可对球索前的肠肛门側内容物进行吸引排除:球索后方管身上设置了多个吸引侧孔,可吸引球囊后側的肠内容物。

经鼻肠梗阻导管各端口功能介绍:(1 )水囊注水阀:给前水囊注蒸馏水处,也可使用注射用水,纯净水。

禁止用生理盐水、葡萄糖及造影剂、矿泉水等其他有结晶化可能的药液。

注意:水囊内液体每周更换一次;注水、抽水时注射器要旋转半圈,防止阀门关闭不良。

建议注水量为10~15ml,管前端标注英文F.BALL,最大容量为30 ml。

(2)补气口:加快引流速度,防止肠壁损伤,禁止对此处使用生理盐水及其他有结晶化可能的药液,可能形成堵塞,造成减压吸引效率降低或无法引流,管前端标注英文VENT。

(3)后气囊阀:当需要造影时,给后气囊注入空气,防止造影剂反流引起图像不清。

注意:造影后需将气囊排空。

建议注气量为30?40ml,管前端标注英文B.BALL,最大容量为60ml。

钳道对应扩张管8Fr,外径2.7mm狭窄部扩张管26Fr,外径8.6mm对应结肠内视镜钳道内径2.8mm以上,全长1700mm以下经肛门减压导管22R外径7.3mm全长1200mm,前端设有4个側孔经肛肠梗阻导管各端功能介绍:(1 )水囊注水阀:给水囊注蒸馏水处,也可使用注射用水,纯净水。

禁止用生理盐水、葡萄糖及造影剂、矿泉水等其他有结晶化可能的药液。

注意:水囊内液体每周更换一次;注水、抽水时注射器务必要旋转半圈,防止阀门关闭不良。

一次注水量为30ml,最大容量为60 ml。

管前端标注英文BALL。

(2) 补气口:加快引流速度,防止肠壁损伤,禁止对此处使用生理盐水及其他有结晶化可能的药液,可能形成堵塞,造成减压吸引效率降低或无法引流,管前端标注英文VENT。

(3) 吸引管接口:导管罝入完毕,由此处通过负压吸引器引流。

(4 )洗净排液便利的2腔导管(Y型)接头如右上图所示:可以接引流管接口进行肠管内的冲洗。

四肠梗阻导管的适应和禁忌病症(一)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适应症: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最适应于单纯性粘连肠梗阻。

特别是术后早期的肠梗阻,在欧洲也被作为肠梗阻导管的适应症。

绞窄性肠梗阻虽然不适用肠梗阻导管,但对轻度的粘连引起的扭转以及肠内容物增加造成的肠管扩张形成的局部循环不良等,也有通过减压得到缓解的实例。

禁忌症:1、一般而言肠梗阻导管需要病人自身肠道续动带动导管下行,因此肠蠕动减慢或消失的病人为相对禁忌。

2、有血管栓塞等血行性障碍的病人是肠梗阻导管的绝对禁忌。

绞窄性肠梗阻也不推荐适用肠梗阻导管而应进行早期手术。

临床应用:1、可用于术前及术后的肠管减压。

大多数单纯粘连性肠梗阻病人留罝导管5?7日梗阻解除后可拔管出院。

2、针对术后容易引起粘连性肠梗阻的病例,可在外科手术中作为肠道内支架(肠排列)导管,在术后的数日至3、4周的肠管走行稳定为止的期间内进行留置。

3、用于小肠深部的造影检查,便于医生进一步制定治疗方案。

4、晚期肿瘤性梗阻病人应用肠梗阻导管可以进行小肠减压、肠内音养、药物灌注治疗等。

应用科室:外科、肿瘤科、消化科、ICU、急诊室操作科室:内镜中心、放射介入(二)经肛门型肠梗阻导管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适应症:针对大肠癌性梗阻,术前进行肠管减压、改善肠管扩张的经肛门插入法也得到广泛应用。

经肛型肠梗阻导管最适应于左侧大肠癌性梗阻。

禁忌症:完全性梗阻病人应用科室:肛肠外科、急诊室操作科室:内镜中心(需肠镜和透视相配合操作)五肠梗阻导管规范治疗(一)急性小肠梗阻治疗方案及临床治疗病例1 )胃管(shorttube)2 )经鼻肠梗阻导管(longtube)3)手术:开腹、腹腔镜经鼻肠梗阻导管插入指征1 )胃管无效2)怀疑小肠深部梗阻(如:CT上小肠直径3cm)(一)结肠梗阻治疗方案及临床治疗病例肠梗阻导管临床治疗病例1--急性单纯性肠梗阻1、突发腹痛,伴恶性呕吐,腹痛呈持续性隐痛伴阵发性加剧2、腹部CT检查明确诊断急性肠梗阻入院3、经过肠梗阻导管减压后,8天后解除梗阻肠梗阻导管治疗第8天后梗阻解除。

肠梗阻导管临床治疗病例3--粪石性肠梗阻特点:不良饮食习惯、梗阻时问较长、很少出现肠绞窄或腹膜炎体征、多数患者经过非手术治疗可以治愈。

女性患者,83岁,食用山楂糖葫芦,住院15天好转。

肠梗阻导管临床治疗病例4--腹腔镜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PII )保守治疗时间:北医三院姚宏伟等报道EPII病人经过较长时间(15-52天)保守治疗后缓解。

保守治疗策略:保守治疗时应注意观察有无肠缺血、坏死情况。

过早采取手术治疗会因肠管广泛粘连、难分离,肠壁水肿,难发现梗阻部位,手术难度大,病人并发症高,死亡率增加。

较长时间保守治疗后手术会相对简单。

肠梗阻导管临床治疗病例5--肠梗阻术后肠排列女性患者,三年前因粘连性肠梗阻行小肠排列术,入院前突发腹痛腹胀呕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