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一、总则
为规范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保障事业单位的稳健发展,提高经营效率,降低风险,制定本制度。
二、内部控制基本要求
1. 内部控制的目标和基本要求是:保护事业单位的财产和利益,防范风险,提高经营效率,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完整,保证内部政策法规的执行和保障合规经营。
2. 内部控制应当建立在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之上,就事业单位的经
营活动和风险特点,综合运用行为准则、内部检查、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等手段,确保内
部控制取得预期效果。
三、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
1. 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包括:风险管理、内部治理、内部审计、内控合规、内部信息披露。
2. 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的核心。
事业单位应当建立风险管理制度,通过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等方式,有效管理事业单位的各类风险。
3. 内部治理是内部控制的重要保障。
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的组织结构、职权职责制度、
任职任用制度、决策监督制度等,确保内部决策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4.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有效手段。
事业单位应当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针对事业单
位的经营活动、财务状况、内部风险等进行全面审计,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5. 内控合规是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
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合规检查制度,严
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内部规章制度,确保合规经营。
6. 内部信息披露是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
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的内部信息披露制度,及
时向内部相关人员和外部相关方披露事业单位的经营情况、财务状况和风险状况。
四、内部控制管理体系
1. 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是内部控制的基本框架。
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管理体系,
包括内控发展规划、内控责任分工、内控培训和内控评价等内容。
2. 内部控制发展规划是内部控制的基本组成。
事业单位应当制定内部控制发展规划,确定
内部控制的目标和任务,明确内部控制的工作重点和重点领域。
3. 内部控制责任分工是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
事业单位应当明确内部控制的责任主体和责
任范围,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责任分工制度,确保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
4. 内部控制培训是内部控制的重要保障。
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内部控制的人才培养,建立健
全内部控制培训制度,提高内部控制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
5. 内部控制评价是内部控制的有效手段。
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评价机制,对内
部控制的实施情况和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改进措施。
五、内部控制的建设过程
1. 内部控制建设过程包括:内部控制的制定、内部控制的实施、内部控制的监督、内部控
制的改进。
2. 内部控制的制定是内部控制建设的起点。
事业单位应当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和风险状况,制定适合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内部控制政策、内部控制手册、内部控制流程等。
3. 内部控制的实施是内部控制建设的关键。
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实施内
部控制措施,包括内部控制措施的制定、内部控制措施的执行和内部控制措施的跟踪。
4. 内部控制的监督是内部控制建设的重点。
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监督机制,对
内部控制的实施情况和效果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
5. 内部控制的改进是内部控制建设的目标。
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内部控制的监督结果,及时
对内部控制措施进行改进,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完善性。
六、内部控制的监督和检查
1. 内部控制的监督和检查是内部控制的保障手段。
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监督
和内部控制检查机制,对内部控制的实施情况和效果进行全面监督和检查。
2. 内部控制监督应当由内部控制部门负责,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监督制度,对内部控制的实
施情况和效果进行全面监督,发现问题并及时提出改进意见。
3. 内部控制检查应当由内部审计部门负责,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检查制度,对事业单位的内
部控制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并及时提出改进建议。
七、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1. 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不断提升的基础。
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内部控制
的实施情况和效果,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完善性。
2. 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应当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包括内部控制制度的修改、内部控制
制度的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创新等。
3. 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应当根据内部控制的评价结果和实际需要,及时调整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控制的管理和监督,保障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
八、附则
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对于已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如与本制度不一致的,以本制度为准。